在四世紀時,因地理環境之不同 而產生不同形式的修道主義。雖然這方面的資料不多,但有以下三種模式︰
第一種是小亞細亞的模式。
這與古典世界的希臘文化有關,他們在頗有文化的城市中生活,這些基督徒深受希臘世界的學術影響。例如加伯多家教父(Cappadocian Fathers)的著作,包括巴西流(Basil the Great),尼撒之貴格利(Gregory of Nyssa)和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他們在身體和思想上實踐克己,花很多時間到退修的地方,他們注重培養基督化的思想,他們亦適當地刻苦己身。我們今天研究他們的生活方式,就會說這是一種健康的、合宜的苦修主義。巴西流寫的修院規條(Rule of Basil)滿了智慧和常理,一點也不過份,是人一生都受用的,不過份也不極端。這是那個時期的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意味著當代基督教領袖面對的基本問題,就是要與古典人文主義及希臘遺產競爭。
第二種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模式。
第二種是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模式。
那裡有歷史悠久的極端苦修主義。新約記載了施洗約翰的簡樸生活,他吃蝗蟲野蜜,身穿駱駝毛。
在死海附近昆蘭(Quram)發現的死海書卷對這種生活有比較詳細的歷史記載,這些人是猶太教的一支愛色尼派 (Essenes)。
當然,這種生活形態可以追溯到舊約的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他們也住在曠野。故此,在中東一帶有歷史悠久的苦修傳統。
很多人不了解四世紀的基督徒為何如此苦修?想超越前人嗎?他們如此誇大和過份的苦修在我們來看沒有必要,也不合乎常情,我們的確很難理解他們為何如此極端。當然並非每一個人都們此過份。如特土良和優西比烏(Eusebius),他們在巴勒斯坦建立的修院,又中庸又實際。特土良甚至吸引了古羅馬元老院的議員和他們的妻子,這些人甘心放棄他們的產業和政治地位,到修院過平衡、聖潔的生活。當然,在敘利亞的苦修模式中,這些是例外。
第三種是埃及式的苦修主義似乎強調對外佈道。
第三種是埃及式的苦修主義似乎強調對外佈道。
他
們住在城市的效野。當時古代埃及宗教仍在埃及盛行,就像今天有些宣教士到印度某些偏僻的鄉村傳道。如何將福音傳給對學術一無所知的文盲?你不可能像對大學
生一樣,用口傳、用爭辯的方式領人歸主;反之,卻是以你的生活方式對周圍的人要有挑戰性;換句話說,要用身傳,用生活方式表達你所信的福音。可見沙漠教父
的苦修主活亦是傳福音的一種方法,救埃及人脫離他們的世界觀。
埃及宗教的一個特色就是對夢的重視,他們認為人在夜晚與靈界相交,從夢中獲得神的指示和預言;因此,這群沙漠教父整夜不眠,為了瓦解這種看法,他們整夜唱詩,大聲祈禱。過正常生活怎能不睡覺呢?原來他們在日間長存深度的默想態度,這就等於睡眠一樣。
此 外,他們在食物上的刻苦,乃針對當時埃及人在生活上的一種抗議,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想念過埃及的韭菜和大蒜。在這個水利發達的國家有很豐富的農產品。毫無疑 問的,他們這種刻苦的生活,為了要否定埃及人的宇宙觀。由於他們住在沙漠,埃及人因為迷信就把他們圈在死亡的範圍內,把他們當作住在墳墓裡的人。在埃及人 的心目中,沙漠乃鬼魂流浪居住之地,而沙漠教父則自認是與魔鬼對抗的戰士。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並非成群結隊地「出埃及」進入沙漠,乃是脫離現實。因為他們是上面的戰士,所以他們要保持打仗的心態,與罪惡的世界及超自然的惡勢力爭戰。
埃及宗教的一個特色就是對夢的重視,他們認為人在夜晚與靈界相交,從夢中獲得神的指示和預言;因此,這群沙漠教父整夜不眠,為了瓦解這種看法,他們整夜唱詩,大聲祈禱。過正常生活怎能不睡覺呢?原來他們在日間長存深度的默想態度,這就等於睡眠一樣。
此 外,他們在食物上的刻苦,乃針對當時埃及人在生活上的一種抗議,以色列人在曠野時想念過埃及的韭菜和大蒜。在這個水利發達的國家有很豐富的農產品。毫無疑 問的,他們這種刻苦的生活,為了要否定埃及人的宇宙觀。由於他們住在沙漠,埃及人因為迷信就把他們圈在死亡的範圍內,把他們當作住在墳墓裡的人。在埃及人 的心目中,沙漠乃鬼魂流浪居住之地,而沙漠教父則自認是與魔鬼對抗的戰士。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並非成群結隊地「出埃及」進入沙漠,乃是脫離現實。因為他們是上面的戰士,所以他們要保持打仗的心態,與罪惡的世界及超自然的惡勢力爭戰。
正因如此,在安東尼的屬靈經歷中,把三分之二的時間、精力投在對抗邪惡的努力。沙漠教父用減少食物,減少睡眠,甚至禁食,或其他苦修方式來象徵他們的自由。他們擺脫了埃及的宇宙觀,並以神的運動員自稱。他們用非 物質的環境取代物質的環境,就好像耶穌基督在曠野一樣,證明了人活著不單是靠食物,而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