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禱告的種類



  在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建造了為耶和華立名的聖殿,到那裡去禱告,成為萬民禱告的殿(太2113;賽567)。

  新約的時代,照主耶穌的應許,上帝賜下聖靈保惠師,永遠住在聖徒裡面。因此,聖經稱聖徒集合的教會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頭(林前316);同時,對個別的聖徒說: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林前619)。

  上帝的殿是聖徒的殿。這樣,聖徒可以個別的藉住在裡面的聖靈,向上帝禱告;教會也可以集合禱告。禱告是與上帝靈交,也是上帝向聖徒賜福的時間。

  禱告可分為私禱和公禱。私禱自然是個人的禱告,大部分是在內室。公禱是在聚會中的禱告,包括專以禱告為目標的特別聚會,或在聚會中以部分時間禱告,也包括家庭的聚會,或其他小規模的結集。

  禱告靈交

  新約聖經記載,主耶穌對於禱告的教訓,多數是個人的禱告。顯然的,禱告是屬靈生活的根本,是非常重要的,但卻不必叫人看見。不注重個人禱告的人,只有集體的禱告,即使能禱告得再好,再出色,也是膚淺沒用的。

  與上帝相交的觀念,是異教徒所沒有的。他們有的只是去獻禮物祭拜燒香,討他們的上帝歡喜,是出於奴性的懼怕,而祈福禳災,像送紅包一般,是人間賄賂制度的延長。但基督徒是已經藉主耶穌的寶血,得上帝的喜悅了,才有這種出於愛的甜蜜相交。這是起點的不同,動機的不同。

  聖徒與上帝靈交,有讀經和禱告:讀經是上帝對我們說話;禱告是我們對上帝說話。這樣,才不是單行道,而可以構成兩方面的相交。上帝是靈,祂知道我們的心思意念,瞭解我們的需要。但在人的方面,我們又如何瞭解上帝呢?我們不僅要向上帝說話,更先要明白上帝的話,從上帝的話瞭解上帝,而尋求上帝,親近上帝,而更像上帝。這就是要注重禱告的原因。

  我們像葡萄樹枝一樣,自己不能有甚麼功用,也不能擔當甚麼職事,作釘子掛甚麼器皿(結153)。你我有誰看見過用葡萄樹作成的桌椅器具?我們只有藉安靜的靈交,跟主聯結在一起,領受聖靈輸送愛的汁漿,才會結出屬靈的果實,使主得榮耀,使人喜樂。

  默禱

  在個人禱告中,許多時間是默禱。這是隨時可行的,也是最常用的。聖經教導我們不住的禱告(帖前517),當然這不是說隨時隨地,每時每刻揚聲禱告,必然是至少部分時間是自己默默禱告。如果不住的禱告不是包括默禱,我們很難想像誰能作得到。

  禱告雖不限於默禱,但在許多時候,必須是默禱。例如:尼希米在波斯王宮任酒政,當在王面前侍立,回答王的問話,心中默禱天上的上帝(尼24)。明顯的,他不能要求王先等一等,去禱告了再作答覆;那會被當作是去構思說謊。在那時,那環境,沒有禱告後再回話的機會。

  哈拿心中愁煩,純為了私事,向上帝揚聲禱告,顯然是不適當,不得體的,因此,她在耶和華面前心中默禱,只動嘴唇不出聲音(撒上113)。老祭司以利聽不見,但全知全能的上帝聽見了。

  在默禱的時候,不僅是求上帝賜智慧,指示如何應對,或有所祈求,也可以默想。

  默想

  默想不是亂想。人在思想時,是心裡無聲的說話。所以默想必須有適當的內容。聖徒應當時常默想上帝的話。我要默想你〔上帝〕的訓詞(詩11915)。

  當然,要讀上帝的話,記得上帝的話,然後,才可以不論在甚麼地方,隨時思想。也可以默想上帝的屬性,上帝的大能作為和恩典(詩7712),這使我們更深的親近上帝,連於上帝。

  上帝喜悅我們常常想到祂。誰也不喜歡一個時時只想自己,自我中心的人。聖經說:願祂以我的默念為甘甜,我要因耶和華歡喜(詩10434)。

  可見默想上帝是上帝所欣賞的,也有使人的心淨化的效果。因耶和華歡喜,表明是愛上帝的心增加,願意親近祂,遵行祂的旨意。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默想聖經,特別是默想詩篇,是操練禱告的好途徑。

  聖徒與主個別的靈交,如同對話;而公眾的禱告聚會,則是集體的籲求。

  禱告聚會

  主耶穌應許屬祂的人說: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1819-20)。

  這不是說,我們人多了,主就有答應我們請求的義務;而是在於同心合意,奉主的名請求。也就是說,大家照上帝的旨意祈求。聖經只告訴我們,集合禱告,力量的增加:五個人要追趕一百人,一百人要追趕一萬人(利268)。上帝絕不像現代政客,人多了必須順從民意;但人多同心,錯誤的機會相對的減少;當然,人多仍然錯的時候也有。同心為了主的旨意和榮耀祈求,效果自然更大。

  禱告聚會,是上帝施恩的時候,當然參與的人越多越好。不過,如果在會眾一二百人以上,不妨有段時間分為小組禱告,彼此可以知道個別的需要。當然,分區禱告也是另一種可行的方式。

  不過,集體的禱告,須要有同樣的信心,不僅眾人集合,也必須信心集中。

禱告的內涵



  我們想到禱告,首先想到的是向上帝求恩典。這是我們基本的認識。

  人必須先自己知道缺乏,才會到上帝面前,這是很自然的道理。這裡也是禱告開始的地方。

  彼得在風大浪高的湖面上行走,將要沈下水底的時候,他知道自己不行,智窮力竭之下,急忙向耶穌大喊:主啊,救我!(太1430),是最簡單的禱告,也是承認自己缺乏安全,缺乏力量,缺乏信心,而向主求救。當然,那也是他經驗禱告的有效,主立即伸手拉他上船。

  在迦拿的婚筵上,歡樂的高潮,主不來湊熱鬧;是在當事人發現沒有酒了(約21-11),才去找到耶穌;耶穌才及時顯出大能。這是主所行的頭一件神蹟,也是一切神蹟的根本,在於這重要的認識。

  這是說,話語的方式並不重要,認識所尋求的對象是誰,而且相信祂能。這是最低限度的條件。

  自知缺乏

  聖經上說: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15)。這是說,上帝賜是確定沒有問題的;只在於人認識自己的缺乏,應當向上帝祈求。誰能把水添進已經滿了的杯裡呢?你不覺得需要,還求甚麼?

  我們本來一無所有,一無可誇,但可悲的現實是,缺乏如此認識,有太多參加禱告會的人空手回去,證明他們沒有空手而來。更可惜的是,不肯自己省察,改變,反而抱怨,反而灰心退後。這樣,禱告會的人少,豈是沒有原因嗎?

  我們最基本的缺乏是甚麼呢?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上帝的榮耀(羅323)。該知道這是我們最大的缺乏,而且人永沒有辦法可以自己彌補,因此唯有先向上帝認罪,求上帝赦免,再開始禱告。

  讚美稱頌

  其次,是讚美。上帝是聖潔的,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寶座的(詩223)。

  上帝是配得讚美的。上帝不是喜好稱讚奉承的君王,人的頌讚也不能給上帝增加甚麼。讚美不過是承認上帝已經有的,表明人對上帝的認識,承認祂配得我們的敬拜。有了如此認識,並如此敬拜上帝,會叫人更謙卑,俯伏,順服,遵從上帝。

  祈求代禱

  祈求是向上帝陳述我們的需要,求上帝賜下,或幫助我們解決面對的困難。這聽來似是有些功利主義,用上帝的資源於自己有利;實際上聖徒雖然有祈求的權利,卻應該是多顧到別人的需要。這是愛的真義,也是與上帝的心相近的。在舊約時代,祭司在上帝面前代表會眾事奉,肩牌上的寶石,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以弗得胸牌上,也刻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表明祭司滿胸心思,全是上帝的兒女,兩肩之力,全為擔當他們的軟弱。這正是我們在天上大祭司主耶穌基督的形象,也是表明我們基督徒作祭司的職分,在上帝面前為人代禱。(參提前21

  謝恩

  信心獻上的禱告,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必蒙天父垂聽而應允。因此,禱告的結束是謝恩頌讚。

  有人說:在天上,只有頌讚而沒有禱告,因為一切都成全了。在地獄中,只有禱告而沒有頌讚,因為不會得到成全。在地上,有禱告,也有頌讚,因為禱告得到父上帝成全,就當感恩頌揚。

  願上帝的兒女們,時常發聲向上帝呼求,也發聲頌讚祂。

禱告的重要



  構成真實祈禱的基本條件是:人的缺乏與上帝的豐盛。

  或者說,我們需要祈禱,因為我們有需要;而上帝能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如果不是這樣,根本就不需要禱告;如果不真實認識自己的需要,就說不上禱告。

  聖經告訴我們:人如果知道自己缺少,就應當向主去結果是主必賜給他(雅一:5)。

  主耶穌所講關於禱告的比喻中,總是說到缺乏,需要,是驅使人向上帝祈求的因素。這也告訴我們,人應該知道自己不是上帝:上帝是完全的,沒有缺乏,也沒有改變的可能;人有缺乏,有需要得到滿足。這是人跟上帝基本的差別。

  我們讀詩篇,會發現大衛的禱告中,表達兩種極特殊的情感:自己的缺乏和求助,對上帝的信靠和仰望。例如:

但我是困苦窮乏的;上帝啊,求你速速到我這裡來!你是幫助我的,搭救我的。耶和華啊,求你不要耽延。(詩七5

耶和華啊,求你禁止我的口,把守我的嘴。(詩一四一:3

祂從禍坑中,從淤泥中,把我拉上來。(詩四2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我心裡倚靠祂,就得幫助。(詩二八:7

  這類的詞句還有許多。

  在解經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裡有些話是超越作者當時的經歷,我們相信,那是基督的靈在先知心裡,感動他寫出預言基督的心境(路二四:44;彼前一:10-12)。但有一些是只合於作者情境的,卻有超乎常人的敏銳感覺,好像是用顯微鏡來看現實,而不缺乏真實感。這種靈裡的感受,正是生命成熟的表現,也是禱告得應允的原因。

  所以,這是禱告的先具條件。求主使我們有這樣的看見,使我們不要自滿,更不要假作富足,不肯承認自己的貧窮;求主使我們真渴慕主,尋求主。馬利亞在她的尊主頌中,說到有權能的上帝的原則:祂叫飢餓的得飽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路一:53)。我們真該知道自己的不足,才可以得到上帝賜的真富足。

  真知道禱告的重要,才會真重視禱告。

  認識我們需要上帝

  如果人以為自己對上帝沒有需要,那才是他最大的需要。

  邦茲 (Edward McKendree Bounds, 1835-1913) 說得好:只有上帝能移動山,但信心和禱告能感動上帝。他又說:我們每天需要禱告,正如每天需要飲食。

  今代人的基本問題,不是由於缺乏飲食,很多人都在想法子減肥;不少人也拒絕屬靈飲食,造成心靈飢餓,以至患貧血症,原因在於忽略禱告。

  在亞哈王的以色列,是祭壇荒涼的時代,也是天不降露,不下雨的時代,於是遍地饑荒。救濟的辦法,不是改進耕作的方式,不是改進禾麥的品種,不是更努力的勞動,而是要歸向上帝,恢復祭壇,向降雨的耶和華禱告。

  教會中有話說:參加主日早晨聚會的人多,是因為組織好;主日晚上的聚會人多,是因為講員好;禱告會的人多,是靈性好。這話相當真實。同時所顯示的,正是教會的問題,是教會只注意在主日早晨聚會人多,甚或努力活動,而忽略禱告。試看現在的教會,有多少個熱烈的禱告會?

  如果就一般教會禱告會的荒涼來看,需要禱告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不是不認識活的上帝,就是缺少活的基督徒。

  你們要休息

  聖經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四六:10

    我們正處在山搖,地動,海漲的時代。人作過許多的努力,也有同樣多的失敗紀錄。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為上帝使用,作宗教改革的事工。那是教會最黑暗,最需要改革的時候;當作的工作多,反對的勢力大,他孤單而且力弱。他知道,如果憑自己的力量,只有失敗。在那時候,要作的事情很多,爭戰更非常猛烈,但他用很多時間禱告;他說:教會百廢待舉,要作的事那麼多,如果不多用時間禱告,我就全然無法應付。

  但這位改革的偉人,是禱告的偉人。他依詩篇第四十六篇所譜出的詩歌,是宗教改革的戰歌,也是真理的教導。但不要忘了,詩的重點是: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這就把我們的心,從呼喊爭戰的疆場,回到安靜的內室。這才是真正得勝的關鍵所在。馬丁路德詩歌的主旨,不是激勵人靠血氣拚命,而是說明人力的微不足道,無法是撒但的敵手,只有靠賴上帝的大能。他在黑夜中唱出了信心之歌,上帝與祂的僕人同在,使真理的旗幟高舉而得勝。

  現在,是需要仰望主顯出大能右手的時候。

  為此,我們應該更多的禱告。

禱告的學習



   主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許多人跟隨祂。不過,這些人的目標不盡相同:有的人是愛聽祂的講道;有的人是佩服祂的品格;有人是存心好奇,願意看看祂行神蹟;更有些群眾是思想在胃裡,民以食為天,為了經濟目的,欣賞主能使魚餅變化增多,跟從祂的路線,可以吃餅得飽!

  門徒們不枉跟隨主,到底是內行,從主的身上,懂得了甚麼是最重要的。他們不求學講道法,能夠口若懸河,會字正腔圓;也不求主傳授幾套行神蹟奇事的本領,可以轟動一時,吸引群眾;他們從主的身上,看見了禱告的榜樣,知道那是最要緊的,是屬靈生活的根本,是事奉能力的泉源。他們的請求:求主教導我們禱告(路111)。

  主不負門徒的期望,教導了他們禱告。門徒們不負主的教導,實行了主對禱告的教導。新約的教會在五旬節的禱告中誕生了,也在禱告中滋長。

  這新生的教會,是一無所有的小群,卻能藉著禱告經歷迫害,勝過仇敵,站立得穩,而且迅速的發揚擴展。顯然的,不是由於人的力量,不是靠著天然的條件,而是透過禱告,跟屬天的超自然能源聯結在一起,才有如此奇妙的效果。

  因此,新約的教會是禱告的教會,他們的傳道人是禱告的人。使徒們說:我們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

  這裡的工作次序是,祈禱在傳道之先。他們不僅以祈禱準備工作,而是把祈禱列為工作,而且列為最優先的工作。當祈禱與行政工作的時間衝突,依屬世的作法,是看重綜攬庶務的權力,抓緊不放,減少了人看不見的祈禱,有誰會曉得?但使徒們不此之圖,採取屬靈的看法,看忙於事務為祈禱的攔阻,寧把行政事務委任別的人去作,而不肯犧牲祈禱,不肯在祈禱上面馬虎。

  這是初期的教會。這是增長的教會。

  在今天,教會的情形可就不同了。我們知道有許多教會在邀約講員的,但你可曾遇到過誰請禱告員?不少教會招聘傳道人,但有誰肯僱用禱告人?如果有一個神學畢業生說:我的專長是禱告,情形是大概他需要準備長期待業,絕不算意外。不過,主耶穌說: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太二一:13),卻沒有提過成為說教場。

  今天,我們教會的資源比初期的教會多,我們所面臨的困難不比初期教會大;但教會的進展和品質,卻都遠遠趕不上初期的教會。我們教會的影響力很微弱。我們失去了那攪亂天下(徒一七:6)的能力和雄心。我們失去了那瘟疫(徒二四:5)般的感染力。當世界的價值觀錯誤,是非顛倒的時候,教會並沒有提供正確的道路。教會變成了最多只能說是溫和的好人,躲在那裡獨善其身,連抗議的氣力都缺少。

  是甚麼時候,我們安於保持這種可憐相?原因在哪裡?這是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太五:13-14)的定義嗎?是誰允許教會放棄了主交託的使命?今天的教會,在搞研究,統計,宣傳,很是熱門,可惜,雷聲大,雨點小;唉,不是雨點小,連一點雨也沒有!努力只在人的嘴上,主不降下恩雨,就是偏偏不見增長。甚麼原因?是因我們忽略了在禱告方面的投資。倚靠馬的力大,人的腿快,而缺乏用膝跪行天路,而在主的道上沒有理想的進步,全然不是意外。

  禱告不只是教職人員的責任,也不只是教職人員的特權;而是每一信徒的工作和事奉,是絕不能讓棄的權利。如果他不參與禱告,就該為他代禱。

  功利主義的迷霧,瀰漫了教會的屬靈感應,使負責人注重向財主伸手乞討,而不向神舉手祈禱;他們私下說祈禱是屬靈高調,沒速效,不實際,甚至加以嘲笑,譏諷。為了要在聖靈缺席之下,推進他們的聖工,而把瑪門捧上了寶座供奉,讓金錢萬能掛帥;結果,自然是為了組織擴張,只好壓制良心得聲音,在真理上妥協。不義之財進了聖庫,不管沾染多少血淚,多少不潔;結果,失去了聖潔,也失去了聖潔的主。

  把話說得更清楚,更真實一點:

  不禱告的教會,不僅是與上帝絕交,然後一事不作;而是不理上帝,卻繼續掛著上帝的招牌,作他自己的事情,當然用的是人的手段方法。這樣,教會在屬靈上不增長是肯定的,卻可能在屬世方面,發展成走樣的怪物。這才是最可怕,最褻瀆上帝的事呢!

  當我們的教會事工走了樣的時候,唯一的道路是回頭路;我們應當思想,回覆山上指示的樣式。

  先知以利沙的門徒,去約但河邊砍伐樹木的時候,竟把斧頭掉在水裡。那智者說: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傳一10),可以想像,空有斧而無頭,怎會搞得出甚麼效果?

  讓我們思想這裡的教訓:斧頭伐木的效用,是在於頭的重量,和刃的鋒利,二者合在一起。用來比擬事工上的效能,刃可比作智慧和口才,看不見的重量則是能力。儘管斧刃像剃刀般的鋒利,如果沒有份量,卻砍不了樹,必須二者配合。倘若完全沒有斧頭,剩下的除了失敗還有別的嗎?

  他儘可尚未成功,繼續努力,再努力。他可以揮舞斧柄,精彩動人,甚至可以自我安慰;但一項確定的事實是,工作必然沒有實在效果,不能砍伐木料,不能達到擴建房屋的原來目的。先知門徒沒有隱瞞這項問題,立即報告了先知以利沙,並且將斧頭失落的那地方,指給了先知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裡,斧頭就漂上來了(王下六:1-7)。

  他作對了。教會的主說: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啟二:5)。

  悔改,是恢復能力之路的開始。這證明也是我們所應當作的。不要儘作揮舞斧柄的把戲,雖然吸引人,作熱鬧,卻沒有實際效果,不能使人重生得救。

  教會缺乏禱告,必然缺乏聖靈的能力,盡可以講教會增長,多多講,可惜只是講得熱氣,教會卻偏偏不增不長!我們必須回到那古道,從禱告而得到那上面來的能力。只有走回頭的路,向上的路。此外別無道路。

  今天教會的需要,是注重禱告。

  這裡不是又增加一本學院的課本,趁大家講靈修的熱,供人在象牙塔裡鑽研討論禱告;這是一本禱告手冊,給有心禱告的聖徒實際應用。特別是我們該建立正確的禱告觀念,多多注意禱告。

  禱告需要實行多於理論。願主多多興起禱告的人來,燃著壇上的火,藉著禱告,把復興帶給這個世代。

  願我們大家來學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