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想帶來應用,默想帶來醫治,默想帶來引導。”——庫沃維爾(Ezekiel Culverwell)
靈命成長本是基督徒生命的一部分。彼得教導基督徒“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 3:18)。《海德堡教理問答》說,真正的基督徒相信他們是基督的肢體,與基督的膏油有份。他們靠著基督開始新的生活,並有上帝賜下的聖靈為證。靠著聖靈的力量,他們“求在上面的事”(西 3:1)。他們必然期盼靈命成長,因為“靠真信心與基督相連的人必會結出感恩的果子。
”今日基督徒靈命成長的一個障礙就是,忽略對屬靈知識的汲取。我們用於禱告和讀經的時間不夠,並且我們已經放棄了對默想的操練。可悲的是,默想一詞曾被視為是基督徒的核心操守,是“與禱告相聯的、為禱告所做的極為重要的準備”,現今卻成為與不合乎聖經的新紀元運動(New Age)相關的術語。我們理當譴責那些進行超驗默想和其他各種放鬆大腦的訓練,因為這類活動與假宗教相關,如佛教和印度教,但與聖經毫無關係。這種默想的焦點在於傾空大腦,脫離世界,融入所謂的宇宙心靈(Cosmic Mind),而非相聯、傾聽、服侍於活生生的、有位格的上帝。但是,我們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看到安靜反思和持久默想的重要性。
基督教會曾一度深入地進行合乎聖經的默想,這種默想包括脫離罪惡,愛上帝和愛鄰舍。在清教徒時代,無數的牧師傳講如何默想,並就此主題撰文著書。我們將在本章查看清教徒的默想藝術,考察默想的性質、責任、方式、主題、益處、障礙和作為自省的默想。我們若視清教徒為導師,或許能在這個時代復興合乎聖經的默想實踐。
一、默想的定義、性質和種類
默想(meditate)或深思(muse)的含義為“思想”(think upon)或“反思”(reflect)。大衛說“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詩 39:3)。默想的意思還有“輕柔的談話聲,低語,嘴唇發出聲音……含有我們所說的自言自語”。這種默想包括低聲背誦記在心中的經文。聖經常常提到默想。《創世記》24 章 63節說,“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儘管約書亞的主要職責是帶領以色列人征服迦南,但是主卻命令約書亞晝夜思想律法書,好使他謹守遵行那書上所寫的一切話(書 1:8)。默想一詞在《詩篇》中出現的次數比在其他經卷中出現的總和還要多。《詩篇》1 篇提到,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大衛在《詩篇》63 篇 6 節說,他在床上紀念主,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主。《詩篇》119 篇 148節寫道,“我趁夜更未換將眼睜開,為要思想你的話語。”
思想、反思或深思都會預設默想的主題。正式的默想往往針對重大的主題。例如,哲學家默想諸如物質和宇宙之類的概念,而神學家則反思上帝、永恆的法則和人的意志。
清教徒不厭其煩地強調:合乎聖經的默想包括對三位一體的上帝和其聖言的思想。清教徒的默想紮根於鮮活的聖言——耶穌基督和上帝書寫的聖言——聖經之中,這就與那些假冒的靈修或神秘主義拉開了距離,後者強調的沉思是以放棄行動、脫離聖經內容為代價的幻想。對清教徒而言,默想既操練頭腦,又操練內心。基督徒不但用理智,也用情感接近默想的主題。沃叢(Thomas Watson)將默想定義為“我們對心靈進行的神聖操練,為要記住並認真地思想上帝的真理,且親自應用這些真理”。
克萊美(Edmund
Calamy)寫道,“真正的默想是這樣的,當一個人開始默想基督的時候,他的心會因對基督的愛而燃燒;當他默想上帝的真理時,他會因真理而改變;當他默想罪時,他心中會充滿對罪的恨惡。”他還說,為了進行正確的默想,必須通過三道門:理解之門、心靈情感之門和生活實踐之門。“當你默想上帝的時候,就要與上帝同行;當你默想基督的時候,就要感到他的珍貴,並願活出順服他的生命。”
默想是清教徒每天生活中的本分,它會增加基督徒履行其他生活本分的力量。就如油潤滑引擎一樣,默想也會使基督徒更加勤勉地操練上帝設立的其他的施恩方式(讀經、聽道、禱告和基督的其他教訓),增加恩典的標記(悔改、信心、謙卑),加深信徒之間的關係(愛上帝、愛弟兄姊妹、愛鄰人)。
清教徒提到了兩種默想:偶然的和刻意的(occasional and deliberate)。克萊美寫道,“一種是忽然、短暫、偶然地默想屬天之事;一種是嚴肅、專門、刻意地默想。”偶然默想就是把感官觀察到的事物“提升為屬天的默想”。信徒把眼見耳聞之事“當作登上天堂的梯子”。這正是大衛在《詩篇》8 篇中看到月亮星宿時聯想到的,是所羅門在《箴言》6 章看到螞蟻時聯想到的,也是基督在《約翰福音》4 章看到井水時聯想到的。曼頓(Thomas Manton)解釋道:“上帝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和儀式訓練古時的教會,使他們看到一件普通物體,就會聯想到屬靈之事;我們的主在新約中用寓言和比喻(similitudes)教導我們,這些寓言和比喻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這就使在世上處於各行各業的信徒都能有一顆屬天的心靈,這樣,無論我們是在商店,在織布機前,還是在田間,都仍然能夠想到基督和天國。”
偶然默想——或“即興”默想——對信徒相對容易,因為這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在一起都可以進行的一種默想。人的心靈若充滿了屬靈之事,那麼他很快就知道如何通過自然之事思想屬靈之事,而被世事充滿內心的人則不然,因為就算是屬靈之事,在他們那裡也會變得庸俗不堪。就如曼頓所寫,“一顆慈愛之心就像蒸餾器一樣,它能從所遇之事中提煉出有益的默想。正如它在上帝那裡尋求萬事,它也在萬事那裡尋求上帝。”
然而,偶然默想有其危險之處。豪爾(Joseph Hall)主教提醒說,不加約束的偶然默想很容易偏離聖言,成為迷信,就像羅馬天主教靈修中的情況一樣。想像力必須受到聖言的約束。最重要的默想方式是每天在固定時間裡進行的刻意默想。克萊美說,“當人分別出 ……一些時間,進入私室,或獨自漫步,嚴肅且刻意地默想屬天之事”,才會有刻意默想。這種刻意落在上帝、基督和真理之上,就像“蜜蜂落在花上,鑽入花心,甜蜜地吮吸一樣”,這“是靈魂的反思,靈魂通過這種反思回歸自身,思考它知道的一切”主題,包括它的“原因、結果和性質”。
刻意默想可以是教義式的,以聖言為物件;也可以是實際的,以我們的生活為物件。古革(Thomas Gouge)把刻意默想中的許多因素結合在一起,寫道,“固定的刻意默想就是嚴肅地用理智思想某些屬靈或屬天的主題,並在其中與自己對話,最終溫暖心靈,加深情感,加強決心更加熱愛上帝、恨惡罪惡等。”
巴克斯特說,“固定和嚴肅” 的默想與“偶然和隨意”的默想有很大的不同,就如在固定時間裡的禱告與在日常忙碌中自發的禱告不同一樣。對於敬虔,兩種默想都十分重要,它們都滿足了頭腦和心靈的需要。若無內心的應用,默想不過是一種學習。正如沃叢所言,“學習是為了發現真理,默想是要在靈性上強化真理,前者探索金礦,後者挖掘金子。學習就如冬天的陽光,其熱量和影響非常微小;默想 ……則會融化冰凍的心靈,使其流出愛的淚滴。”
二、默想的方式
(一)準備
清教徒對有效默想的方式給出了一些建議,這些方式都十分依賴“內心的狀況”:
1、要把世上之事從心中清除出去,包括世上的事務和享受以及其中的困苦和焦慮。克萊美寫道,“祈求上帝,不僅要離開外在的夥伴,也要離開心裡的夥伴;即,脫離虛無的、屬世的、攪擾的思想。”
2、要清除內心的愧疚和罪的污染,喚起對屬靈之事的熱愛。銘記聖經經文和屬靈真理。靠著恩典活出大衛在《詩篇》119 篇 11 節中的告白,“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
3、要用最嚴肅的態度進行默想。要意識到默想的重要、偉大和具有的潛力。如果能夠成功地進行默想,就能進入上帝的同在,並再次在地上感受到永恆的喜樂。如阿舍所寫,“你的心裡要這樣思想,我所做的必須與上帝相關,而在上帝面前,一切都赤露敞開,因此我要謹慎言辭,集中思想,以免在智慧的上帝面前發出愚妄之辭。當你與地上最偉大的君王談話時,心裡可能還會想別的事情。但是與上帝交談,切勿如此。上帝能看透人心,所以你一定要穩住心中的舵盤。要思想三位一體中的三個位格都與你同在。”
4、找一個安靜自由、沒有干擾的地方進行默想。目的為要“隱密、安靜、放鬆,因此首先要離開人群,其次要避免嘈雜,還要減少活動”,豪爾寫道。一旦發現合適的地方,就堅持在那個地方默想。一些清教徒建議,可使屋子保持昏暗或閉上眼睛來默想,為了不讓可見之物分心。另一些清教徒建議人們可以在大自然中散步或休憩時進行默想。每個人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5、在全能者面前保持一個敬畏的姿勢,無論是坐、是站、是走還是躺臥著。默想的時候,身體應該隨著情感為靈魂服務。目的為要將靈魂、理智和身體的中心放在“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林後
4:6)。
(二)指導原則
清教徒對默想的過程也給出了指導原則。他們說,從求告聖靈的幫助開始默想。祈求我們有力量管理心智,並將信心的眼睛專注於默想之事。
其次要閱讀聖經,並從中選出用於默想的經文或教義。清教徒建議初學者務必挑選相對容易的主題。例如,先開始默想上帝的屬性而非三位一體的教義。一次思想一個主題。
此外,選擇最適於你目前景況的主題,這將對你的靈魂最為有益。例如,若你靈裡感到憂傷,就默想基督樂意接納可憐的罪人,凡投靠他的人,其過犯都蒙赦免。如果你的良心不安,就默想上帝對痛悔之人所賜的恩典。如果你有經濟上的匱乏,就默想上帝對窮困之人的奇妙護理。
然後,記住所選經文或主題的某些方面,用於激發默想、加強信心、作為神聖引導的方式。
接著,專注地思想經文或聖經中的主題,不要窺探上帝未曾啟示之意。回憶經文,集中思想這節經文與你的主題相關的一切。聯想過去的講道和這方面的著作。
要注意兩點。
第一,如曼頓所寫,“不要用固定的規則限制自由的心靈(spirit)。上帝需要的是敬虔,不是邏輯。當基督徒把自己限制在規條和指令中時,就會陷入困境,他們的思想好像出於死水而非活泉。”
第二,如果你的思緒飛散,就要控制它,進行簡短的請求赦免的禱告,求主賜下能夠集中心智的力量,把合適的經文再讀一遍,然後繼續堅定地進行默想。牢牢記住讀經、默想和禱告相互關聯,其中一項枯乾時就轉向另一項。一定要堅持不懈,不要向撒旦屈服,放棄默想。
下一步要喚起情感來榮耀上帝,如愛、渴慕、希望、勇氣、感恩、熱情和喜樂。同自己的靈魂對話,包括因自己的無能和缺點而有的抱怨,並在上帝面前提出你自己靈命的需求。相信他會幫助你。
現在,隨著記憶、判斷和情感中出現的一切,把默想到的內容運用到自身,從而使靈魂進入本分,獲得安慰,並使靈魂脫離罪惡。正如斐納(William Fenner)所寫,“深入你的靈魂,預備你的內心。讓應許、警告、憐憫、審判和命令環繞你的心頭。用默想探尋內心的軌跡。在上帝面前敞開心扉。”
省察自己在恩典中的成長。反思過去並詢問自己,“我做了什麼?”展望將來並詢問自己,“我決心靠上帝的恩典做什麼?”不要以律法的態度發問,而要在聖靈所賜的恩典中,出於對神聖的渴慕,並盼望獲得成長的機會。要謹記,“律法的工作是我們的工作;默想的工作是甜蜜的工作。”
然後把應用變為決心。懷特寫道,“你的決心要堅定且穩固,不 [ 僅僅 ]
是希望,還有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意志。”下決心抵擋各種罪的誘惑。把你的決心寫下來。最重要的是,決心一生都要“成為不斷默想聖潔和屬天之事的人”。以“甜蜜的順服之心”把自己、家庭及你擁有的一切都交在上帝手中。
以禱告、感恩和詩歌唱頌來結束。斯衛諾克(George Swinnock)寫道,“禱告最好以默想開始,默想最好以禱告結束。”沃叢說,“讓禱告貫穿默想。禱告使每件事都具有了神聖的光澤;默想若無禱告就像世俗的沉思一樣。禱告會使默想專注於靈魂;禱告就像系在默想最後的結,避免默想的內容滑落失散。祈求上帝將那些神聖的默想永遠存留在你的理智之中,並將默想的滋味存於你的心中。”
為上帝在默想中的幫助獻上感恩,否則就如格林漢姆(Richard Greenham)告誡的那樣,“我們下次默想就會受損”。
最後,不要急於從默想轉入世事。以免像古革所說,“那樣,就會忽然熄滅在默想中被點燃的心靈。”要知道,默想一小時“勝過聽千次講道”,阿舍說,“這並不是貶低聖言,而是對聖言的尊重。”
三、默想的主題
清教徒建議了各種用於默想的主題、物件和材料。系統神學的每一重要方面都可作為默想的主題,如上帝的工作和護理、靈魂的價值和不朽、基督的受難、成聖和教會中的喜樂和憂傷等。
有些清教徒,例如豪爾,提供了比他人更為細緻的內容。豪爾列出了 87 個默想主題,如無知、敗壞、聖潔的生活、罪、成功、在恩典中成長、驕傲、順服、悔改、屬靈的爭戰、試探中的力量、默想本身等,並在每個主題之後都加了一段說明文字,用於說明如何對該主題進行默想。
顯然,清教徒認為我們對每個主題的側重應該有所不同。因此,歐文說,“若說我從經驗中觀察到了什麼,那就是:我們可以根據我們對基督的位元格、其國度的榮耀和基督的愛的默想來評估我們在恩典中的成長和倒退。”對清教徒而言,可能最重要的默想主題就是天國——我們在那裡完全認識上帝、敬拜上帝並且享受與他的同在;基督在那裡坐在父神的右邊;聖徒在那裡歡喜快樂,因為他們被改變之後榮上加榮。巴克斯特寫道,“默想是其他本分的生命,而天國的觀念是默想的生命。”
其次,基督徒當以合宜的態度領受聖餐,為此,他當默想主耶穌為他的罪所做出的犧牲。正如懷特所寫,“在我們領受聖餐之前、之中、之後都要進行默想:默想天父上帝的愛,默想聖子耶穌基督的愛,思想他偉大的位格,深受的苦難,及這一切完全滿足了上帝的公義,我們還要以同樣的方式思想聖禮的偉大、性質和作用。”
第三,安息日是用於默想的特殊時機。對於敬畏上帝的人而言,這是靈命得滋養的時光,他們會在這一天為下一周儲備靈糧。因此,安息日被親切地稱為“靈魂的集市日”。
最後,對處於不同靈命程度的基督徒,清教徒給出了不同的指導,如拉紐(Nathanael Ranew)對默想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其中包括為“剛信主的基督徒”、“有一定成長的基督徒”和“成熟的基督徒”所寫的篇章。基督徒的靈命越成長,他們的默想也就越深入。
四、結論:作為自省的默想
默想對清教徒而言不僅是一種特殊的蒙恩之道,它還是清教徒進行全面靈修的方法,它是一種合乎聖經、教義、經歷和實踐的藝術。清教徒默想觀的神學源自保羅、奥古斯丁和加爾文。清教徒默想的對象主要來自聖經——這本創造之書和良心之書。正如布瑞芝所說,“默想就是為了某人自己的好處,熱切或深情地專注於某事物,從而使他的心智思想、停留並集中在這個事物上”,最終榮耀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