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禱告改變神心意﹖

 詩歌〈我以禱告來到你跟前〉的副歌有這麼一段﹕「每一次我禱告,我搖動你的手,禱告做的事,我的手不能做。」
 相信預定論的學者說﹕「這首詩歌的真理錯誤,因為神永不改變。」也有系統神學老師說﹕「詩是譬喻語言,以搖動神的手,說明禱告的成就,像似神改變心意,無可厚非。」言下之意,同樣主張﹕上帝不會改變心意,上帝永不改變。
 這樣,人何必祈求呢﹖
 詩篇一百卅九篇16節的確說到﹕「我未成形的體質,你的眼早已看見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寫在你的冊上了。」詩人的禱詞,是在講預定論嗎﹖華理克在《直奔標竿》的第二課,明顯這樣教導,筆者的教會小組查考該書時,引起極大的混亂。
 信徒由此產生的疑惑是很實際的﹕假若上帝早就預定或預知一切,而神所預定或預知的結局,顯然不可能改變,這樣基督徒的禱告有何用﹖不論我們接受加爾文主義的預定論,還是亞米念主義的預知論,信徒在禱告祈求的功課上都很容易氣餒。

教父教導神永不改變 

 一般而言,信徒的禱告包括敬拜讚美﹑感恩﹑認罪和祈求。前三項不會產生困難,因為不牽涉神是否改變的問題,有疑問的是請願式的禱告。
 堅持神永不改變的神學家,傾向於高舉前三項功能,他們往往將禱告定義為與神相交,享受神的同在,強調禱告會使禱告的人或環境改變,或者使代禱的對象改變,但絕對不是神改變。這是歷史上許多教父的觀點﹕
 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他的《神學大全》中追隨俄利根(Origen)的看法,他主張禱告決不能否認神不變的性情,因為神的心意不會改變,也不受任何外在影響所左右。我們不可以帶著某種想法來禱告,認為我們是要來左右神已經決定要展現的行動﹔我們禱告,為使我們可以得到祂已經決定好,正是要藉由我們的禱告而賜下的東西。(見《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頁64)
 禱告會帶來代禱者與代禱對象改變的事實,的確是禱告很重要的正面果效,神也藉著禱告讓信徒與祂同工,成就祂的旨意,但我們仍然必須問一個問題﹕禱告可能影響神嗎﹖禱告會使神改變心意嗎﹖

耶穌教導恆切的祈求 

 如果我們忠實查考新約關於禱告的教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在禱告議題上,耶穌從未貶低祈求,事實上主禱文充滿祈求,耶穌甚至教導門徒鍥而不捨地祈求﹕
「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路加福音十一章9-10節﹑馬太福音七章7-11節)
 耶穌更使用兩個比喻,說明恆切祈求的重要。第一段在路加福音十一章5-8節,半夜向鄰居求餅的故事。第二段是路加福音十八章2-5節,不義的官為寡婦申冤的故事。
 不論是家主還是法官,顯然都對應到神,我們的神當然是義的,但是如果連地上的主人或不義的法官,都會因祈求者不斷呼求而有所回應,何況我們在天上充滿憐憫和公義的父呢﹖在這兩個比喻中,改變的都是有能力回應的在上者,並非禱告的人或者祈求的內容。
 耶穌對於禱告的教導,明顯指向神可能改變心意,以回應信徒的祈求﹗在舊約裡,其實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
 創世記十八章描述亞伯拉罕為所多瑪﹑蛾摩拉代求,雖然最後並不能挽救這兩座城的命運,但在討價還價的過程中,上帝數度改變。

舊約的神常改變心意 

 申命記卅二章記錄了一段成功的代求,當神因為金牛犢事件大發烈怒,要將百姓滅絕,改由摩西的後裔成為一國,摩西懇求神考量祂的名譽可能因此受損,於是神接受摩西的意見,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這段故事,好似上帝事先並不知道摩西的反應,最後,上帝接受了摩西的建言。
 上面兩個例子很明顯有所改變的是神。以色列百姓尚未悔改,神就因著摩西的代求而改變心意。當然,神的本質沒有改變,祂最終的旨意也沒有改變,這些正是摩西懇切代求的根據。
 舊約裡充滿神後悔的經文,神曾經因著尼尼微全城悔改,而改變毀滅該城的計劃。聖經所呈現的上帝,慈悲憐憫,祂樂意回應信徒的回轉和呼求。
 從舊約到新約,我們確實可以獲得一個結論,就是禱告的確可以影響神,牽動祂樂意回應的心。當然,任何蒙神應允的禱告,必然合乎祂美善的旨意,上帝也說過祂不聽罪人禱告。禱告者的靈性與動機,攸關禱告是否能被成全。
 這樣,神永不改變的教義是否錯了呢﹖

不變的是神的本質

 神的本質永不改變。神是愛,神是聖潔﹑公義﹑信實,這些本質不會改變,神在永世裡的大計劃和美善的旨意也不會改變。但是,如果我們容許神可以改變心意,改變局部的計劃,那祂是否還是全知﹑全能的神呢﹖
 我們是否可以說﹕神因著對人的愛,自己限制了祂的無所不知和無所不能﹖只有這樣,歷史才可能是開放的﹔也惟有在開放的歷史下,恆切的祈求才有意義。否則,人類不過是照著上帝劇本演出的傀儡,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筆者很高興在最新出版的禱告書上,讀到類似的教導。史丹利‧葛倫斯(Stanley J. Grenz)在他的《你不可不知的禱告智慧》(Prayer: Cry for the Kingdom)寫道﹕「歷史在某種程度上是開放的。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預定好的。」(頁66)他更引用宣教士瓊斯(E. Stanley Jones)教導這個原則﹕
 因為在禱告中,你調整自己的方向,使其與神的旨意和能力一致,而祂能夠透過你成就別無他法可做成的事情。因為這是個開放的宇宙,在其中有些事情保有開放性,端賴我們要不要做這些事情。如果我們不做,這些事情就永遠不會成就。所以神讓某些事情向禱告者開放─除非我們禱告,否則永遠不會成就。(頁69)

歷史是開放的嗎﹖

 歷史是開放的,至少局部是開放,這樣的教導,顯然不符合加爾文派的預定論,甚至超出亞米念派所謂神的預定基於神的預知。
 假設有一位教會的姊妹,面對兩個主內的追求者,不知如何選擇,於是她在禱告中切切尋求上帝的指引。如果上帝早就預先看見結局,這位姊妹最終嫁給與她個性極為不合的弟兄,她的婚姻以悲劇收場。請問﹕在這個虛擬的案例中,這位姊妹事先虔誠的禱告,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呢﹖上帝能為她做什麼﹖
 按照傳統神論上帝永不改變的教義,上帝面對這位姊妹的祈求,根本什麼事都不能做。也就是說,如果宇宙的一切是封閉的,如果上帝早就預定了一切,或者起碼也預知一切細節,這樣,上帝是不是會被自己封閉的系統捆綁住,動彈不得﹖當然不是,上帝的旨意就是在基督裡都是"是"! 在我們尚未禱告以前就預備好,藉由祂的權能,使我們透過禱告完成祂的旨意!

癌症患者的祈禱 (選自台灣長老教會總會編輯之每日祈禱)

經文詩篇41:3-4

41:3 他們患病的時候,上主要醫治他們;
他要恢復他們的健康。

41:4 我曾祈求說:上主啊,我得罪了你;
求你憐憫、醫治我。 


金句: 上主啊,我得罪了;求憐憫、醫治我。~詩41:4

 
親愛的主,當我被告知並證實所罹患的是癌症時,難免心裏一陣慌亂。感謝祢及時讓我感受到祢的同在,並賜下難以言喻的平安,心情遂漸漸舒緩恢復平靜,因此沒有太多的淚水。也感謝祢讓我擁有親人、好友,適時給予深切的關懷與代禱。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的殿,但數十年來我卻漫不經心地一再忽視祢發出的警訊,請祢原諒我的無知和愚鈍。請原諒我,無所不知的主。在病床上我第一次深深體會聖靈未出聲、同情的嘆息,也因為有祢滿溢的愛,讓我擁有無所不在的主可以倚靠,而不懼怕病魔的侵襲。在不可預期的未來歲月,如果祢願意,求祢讓我學習順服的功課,並請移去我背負多年的重擔 ( 病因 )。無所不能的主啊!請祢替我背負,我深知,祢是願意的,主啊!我深知。全能的主,雖然至今我仍不明白祢藉著如此重疾要告訴我什麼?但我相信,凡是都有祢美有的旨意,如果這樣的警訊,能讓祢的眾子女更懂得保護、照顧自己的身體,就是祢的殿,我已無所求。奉主耶穌的名,獻上我的感謝與祈求。
祈禱
慈悲的上帝,我們讚美祢的聖名,因為我們在______兄姊身上經驗祢大能的拯救。在疏離的孤單中陪伴她 ( 他 );在病痛失控中領受祢的醫治;在試探的操練中祢為他開道路;在恐懼不安中享受祢的安息。因為她 ( 他 ),我們在次看見祢看顧我們的生命,知道祢總不撇棄我們,使我們落於敵人的羞辱中。主啊!謝謝祢。然而,我們要再次地懇求,求祢讓我們就靠著信心,來面對祢為我們預備的道路,一條恢復元氣的道路、一條化學治療的道路、一條我們以代禱扶持信望愛的道路。願耶穌基督我的主,祢加添______兄姊,享用祢的勇氣得著祢的榮耀,享用祢的信心得著堅強的力量,享用祢的忍耐得著喜悅,享用祢復活的能力,救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進入祢為信靠的人所預備,在光明的國度所保留的福澤。醫治的主,靠著祢的聖名,我們確信祢同在,阿們。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東正教之靈修

耶穌禱文:心的禱告
 
東方教會(東正教)的神學特別強調三位一體,而基督徒的靈性是按著神聖化(theosis)的路向發展,也就是說人是處於成為上帝的過程之中。
當時最著名的靈修方法是耶穌禱文。耶穌禱文的基本概念是不斷禱告。心的內心必須專一向上帝,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這種習慣。這種禱告是一種短促而不斷誦念的公式,按自己的呼吸或心跳的節奏進行。經過一般時期的學習後,禱告便不需刻意而能自然地重複,因此有時又被稱為「心的禱告」。
耶穌禱文由四種元素組成:
    . 對耶穌全名的禱告熱愛,例如開始時念「主耶穌基督啊,求你開恩憐憫我。」
    . 呼求上帝的憐憫,同時強烈地感覺痛悔(compunction)和哀慟(penthos)。
    . 不斷重複操練。

    . 尋求內心的寧靜或內在的靜止(hesuchia)。

圖像:天堂之窗
 
肉眼可見的東西,或是聖物,或是聖人,演變成為東正教的靈修神學象徵。東正教認為圖像的存在可追溯使徒的時代,從起初便是基督教信息的一部分。認為圖像及藝術可以幫助人對上帝的敬拜。也認為實物可以是上帝與人相會之處。
當時指說圖像中的像可視為是望進永恆的窗子,敬拜者可藉此與永恆有分。東正教的靈性觀一直藉著在圖像前點燃蠟燭及香,並親吻圖像,表達對耶穌,對衪母親、對所有聖徒、家庭及個人敬拜都包括此一程序。許多東正教家庭都擁有一個有圖像的敬拜中心。
現代稱使用圖像的敬拜為用「右腦」禱告,是一種「不可言喻觀」的方式。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每日靈修讀經之步驟

以讚美開始:讚美能預備一個人的心,來到上帝面前。所以我們當以讚美開始靈修的時間。

祈求聖靈幫助:聖經是由聖靈所感動而寫成的,祂是作者,因此祂能光照我們的心思,使我們更清晰地明白上帝的話語。

聆聽上帝的話語:上帝願意藉著祂的話語啟示祂自己。祂的話能帶給我們安慰、盼望、勸誡、方向、應許等等。因此,我們要側耳傾聽祂今天所要對我們說的話。首先大聲朗讀選定的經文三遍。以謙卑受教的心傾聽上帝的話語,承認接受聖經的權威虔誠地讀,會使人全神貫注於上帝的話語。透過頌讀和默想上帝的話語來認識上帝,關於聖父、聖子和聖靈不同的屬性。然後,藉著反覆思想上帝的話,思考祂的應許和要求,同時思考如何認罪、悔改以及如何付諸實際行動。

做具體實際的應用:單單默想而不加以應用,就像一棵不結果子的樹。所以你要把靈修心得及該完成的事項筆記下來,這樣不明白的就會變成更清楚,而你的禱告內容也會變得更具體。

你今日的禱告:祈求上帝幫助你遵行今日所領受的靈糧。

分享你所體驗的話語:把你在生活中應用經文的結果,在工作的職場、細胞小組聚會或家庭生活中使用,和人彼此分享,透過分享時間,能使你和鄰舍之關係在主的愛中更親近。


每日靈修讀經法

    研究聖經最終的目的是要應用,不止是停留在解釋的階段。靈修式的讀經法,包括選一段長或短的經文,靜心讀出,默想當中的含義,直至聖靈向你顯明真理怎樣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為止。每日靈修讀經法是所有信徒最基本的讀經法。

    靈修法要作得好,也要有步驟:

1.設定靈修時間及地點
  敬虔靈修是一種操練靈命的方法,講究有規律性的練習。
  固定的時間:最好每天有固定的時間靈修讀經,不管是在早上或是晚上。
  固定的地點:習慣的地點使人記得這件事,不管是在私人的房間甚至是在交通工具上。
  安靜的環境:如果無法找到安靜的地點,就必須習慣在熱鬧中安靜自己。

2.選擇經文和細心閱讀
  可以按著聖經的次秩或是靈修工具書所指示的經文來選擇靈修經文。
  接下來讀經前安靜禱告,然後細讀該段經文。

3.對著該段經文默想:默想可循以下步驟進行。
  a.經文主要的教訓/信息是什麼?
  b.有什麼是關於上帝(父-子-聖靈)的真理?
  c.有什麼是關於基督徒生活的指導?什麼是當效法/當避免的教導?

  例如:默想必須根據經文的資料,路9:10-17:餵飽五千人。
  主要教訓:耶穌藉著餵飽五千人讓當時的人及門徒認識他是基督。
  關於上帝的真理:上帝是一位慈悲的牧者,在靈命甚至肉身上餵飽多人。
  生活指導:門徒承認自己的缺乏和不足,願意來到主面前請求主的幫助。

4.藉著默想所得的資料來禱告及激勵自己遵行。
  例如:我是否願意常常向主說「我只不過有五個餅,兩條魚!」或是專靠自己的力量去成事?
      我是否時常吃剩及浪費主在食物上的供應呢?是否「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來」呢?

靈火繼焚燒




『靈火繼焚燒!在我心靈,主!加略山上純淨愛火焚燒我心靈。
五旬節靈力,為聖名發熱心,靈火繼焚燒!靈火繼焚燒!

************************************************

在我的生命中有靈恩之經歷

卻是一直被壓抑

如今我心中的火又點燃了

我要去成為為主放火的人


靈火繼焚燒!

真自由

image

雖然我信主是在循理會, 屬衛斯理體系之信仰, 較不接受預定論之觀點.
後來接觸長老教會和信義會之信仰, 覺得"預定論"對信仰之持守有很大之幫助, 因為我們得救是上帝在我們身上所做成之工, 祂就必保守到底, 讓我有一份安全穩妥之確據.
因此偏向接受"預定論", 當然加爾文的"預定論"還有一個前題:上帝的主權!
上帝賜予人自由, 是要人來用此自由承認並順服"上帝的主權", 不是用來悖逆上帝.
亞當夏娃因誤用自由悖逆上帝, 使人失去信靠與順服之自由, 成為"罪"之奴僕.
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作為就是敗壞"罪"的轄制,  使我們重獲自由可以信靠與順服上帝!
所以有人稱基督賜給我們的自由是: 不自由的自由. 因為我們不能像世人隨從情慾而活, 要順從聖靈而活, 似乎沒有自由, 卻是真正的自由!

禁食操練

      禁食的操練  , 什麼是禁食  ,  禁食禱告是屬靈操練 , 禁食之原因 , 禁食的原因與效應

      禁食的需要 ,

禁食之原因

聖經常把禁食和禱告連在一起。禁食原因不盡一樣,可以分為三種﹕

(1) 悲痛記念
一是記念悲痛的禁食。猶太人因為犯罪違背上帝,遭受上帝的懲罰,以至耶路撒冷被攻破,聖殿被毀,國破家亡,被擄分散到外邦。

他們為了記念這慘痛的歷史,盼望彌賽亞來臨恢復以色列國,就規定禁食的日子(亞七﹕3 八﹕19)。

 這樣的禁食,行之既久,每天在念毋忘國難,流為沒有實質意義的宗教虛儀。

約翰的門徒來問耶穌,為甚麼祂的門徒不禁食呢。耶穌回答他們,現在彌賽亞已經來了,祂就是要娶新婦的新郎,所以沒有哀痛禁食的理由﹔等祂離開世界以後,門徒再禁食盼望祂的再臨(太九﹕14,15)。

(2) 操練敬虔

但耶穌並沒有完全否定禁食。 馬太福音第六章記載,祂承認施捨、禱告、禁食,同是重要的宗教行為。這禁食是為刻苦己心,特別奉獻靈修,以求增進敬虔,清心親近上帝。

耶穌論那法利賽人上殿裡禱告,“一個禮拜禁食兩次”(路一八﹕12),並沒有甚麼不對,其錯在於他們的自以為義。

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1703-1791),是英國循理宗創始人,是上帝所重用帶來十八世紀大復興的屬靈偉人,勉勵信徒實行禁食,以照字面實踐主耶穌所說的“你們的義勝過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太五﹕20)。可見禁食仍然是重要的。

人的本性是敗壞的,連最好的事奉,也能夠出於可怕的邪惡動機。因此,禁食自然也不例外,可能成為自我表現屬靈的途徑。這類的動作,本身就是可厭的假冒為善。

主耶穌指出,禁食是向上帝的,不是在人前的敬虔表演。祂說﹕“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只叫你暗中的父看見,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18) 

(3) 禱告禁食

還有另外一種是“禱告禁食”。

禱告禁食與禁食禱告的不同,不僅是語詞安排偶然的差別,實在是不同的事。門徒問耶穌,為甚麼他們不能趕出一個癲癇病的鬼,主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若不禱告禁食,它就不出來”(太一七﹕21)。

這裡所說的,是指恒切禱告,禱告不停,以至禁食,是發憤忘食的禱告,是因為人溺己溺的愛心,鍥而不捨,堵住破口的禱告。

薛福伯之禱詞

上帝啊!

祢是遭棄者的父親,

軟弱者的幫助,

需要者的供應。

祢曾將恩賜按比例等量賜給我,

供應我身體與心靈的需要。

這使我們能愉悅地事奉並負起責任,

使身心互相獲益。

求祢教導我們愛人乃是完全的連結,

我要學習效法祢自己。

求祢開我們的眼睛,

觸摸我們的心,

使我們能看能行,

為今世也為來世,

一切都有平安。

求祢賜力量給我,

使我勝任應作的工。

求祢賜我智慧與恆心,

信心與熱心,

照祢美好的時刻,

按祢旨意所喜悅的祝福我。

求祢以謙卑的靈灌注我,

以致我除了熱心順服祢的旨意外甚麼都不做。

我要有感恩的心,

領受祢那說不盡的恩慈,

使我愛祢的愛子耶穌基督。

奉主耶穌的名,

阿們!

愛的奉獻



詞:高征財 曲:赤鳥
麥麵餅和酒 都是謙卑的愛情
愛沒有原因
它們都是天主奧秘的行動
祂的愛與人類密不可分 跨越永恆

麥麵餅和酒 都是愛情的謙卑
愛沒有原因
它們都是天主捨己的行動
祂的愛與人類片刻不離 燦爛輝煌

雖然我想描述天主的愛情
雖然我想寫下天主的愛情

經歷時卻使我啞口無言
卻陷於無助 筆折紙散


雖然我想描述天主的愛情
雖然我想寫下天主的愛情

天主的謙卑與愛情
卻不可言喻 不可言喻


****************

    這是天主教之高征財神父之創作詩歌,歌詞充滿天主教靈修神學之精神,比較有虛實參伴之感覺,不像基督教之創作詩歌較直接敘述,但是這種又虛又實之中有一份潛藏之感動力,希望你能點連結, 去聽歌感受,也希望基督教會也能有此雋永之創作!

依格那丟•羅耀拉的《神操》— 原則與基礎以及第一週

神操的過程分成四「週」,不過在實際進行上每週的時間可能因彈性而長度有所不同。這些「週」對應於神操的四個段落,並共同構成神操的進展歷程。一開始就必須強調的是:舊觀念中靈修生活等同於淨化 (purification)、啟發 (illumination)、統合 (union) 的階段,但這些階段卻非神操的必經過程;神操的歷程有著更貼近存在和富於動力的樣貌。它的目的在於引導退省者進入成為門徒的過程,同時也在人性與靈性上成長。我們將會發現,這個過程和對於上帝神聖性的認知以及操練者個人的參與,原本是同一回事。

大衛‧弗萊明曾描述神操第一週的目標是「學著讓偉大的願景與理想引燃」。《神操》開宗明義的篇章叫做「原則與基礎」。「原則與基礎」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是極為深遠的,在此引用一段極為重要的章節﹕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上帝,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在我們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總而言之,我們所願意所選擇的,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的目的的事物。」(《神操》23號)

「原則與基礎」有助於做神操的操練者藉著神操之劇本的提示,反省內在,繼而使個人經歷受到開發成長。「原則與基礎」喚醒操練者平心的渴望,亦即積極的平心,所謂的平心,主要是來自生活中的原則。

我們必須要了解,平心是一種不斷追求的態度,而非一種擁有的堅持。我們該注意到現有的中文翻譯「保持平心」,是根據《神操》三個原文版本文中其中之一翻譯而來,但若依據其他兩個版本(特別是依格那丟·羅耀拉親手書寫的版本),則可譯為「但求平心」。很明顯的,後者更能貼切表達依格那丟·羅耀拉中心思想。(依格那丟·羅耀拉視「平心」為一形容詞,而非一名詞)。對他而言,「但求平心」意謂一種動力源源不絕未曾中止,猶如捐棄某種依戀。在「但求平心」的過程中,我們將察覺自己的過度執著依戀,而此一事實亦會促使我們朝「但求平心」境界前進。

「平心」並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它是一種結合「目的」與「方法」的經驗。 追根究底,平心的經驗是一種渴望經驗的極致。由於我的渴望完整不分歧,因而能盡其所能促其實現。

平心精神的基礎奠定於內心的「更加」渴望。「但求平心」並非在於追求一平衡點,而是全然的發揮渴望的力量。由此觀之,平心的首要條件不是從苦行中獲得,而是與上帝深層交往的自然結果,心靈愈是靠近上帝,就能更自然的走入上帝的旨意。

這觀點是神操第一週經驗的基礎。依格那丟·羅耀拉呈現了一位被視為「給予者」的上帝,而所有受造物則被視為「禮物」。依格那丟·羅耀拉讓我們注意到自己接受、尊重和使用這些禮物的方式。發覺自身的罪和缺乏神聖,也就是發覺我們在對於給予了我們的萬物的尊重和運用方式上,欠缺清晰和目的意義。從這個觀點來說,「神聖」首先被發覺是由所有受造物的「禮物特質」衍生,這特質反映出給予者,也就是神聖者的純粹意向。反過來說,缺乏神聖也就是缺乏願景與明晰,無法認出我們所尊為神聖的,也沒有認清受造物之所以是神聖的,是因為它們的根源與目的――它們的目的即是幫助我們進入給予者自身的神聖中。依格那丟·羅耀拉希望我們將這個願景變成我們自己的,在徐緩的沈思默想中咀嚼它,在虔心反省時讓它滲透進入我們的生命。

在這觀點中,發覺自身的罪與發覺自己的理想、自己對參與上主神聖性的渴望是同樣的成長進程。依納爵要我們在第一週去經驗的,可以由以賽亞先知書中找到一個聖經上的隱喻:

6:1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

6:2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

6:3 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6:4 因呼嘁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

6:5 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

6:6 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

6:7 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6:8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依格那丟•羅耀拉的《神操》— 前言


依格那丟·羅耀拉的《神操》是一本操練手冊,而非一篇教條式的論文。它所表現出的是一種方法,《神操》好像劇本一樣,每個人可以照自己的方式註解演出。也好像是一本食譜。是藉著完整的三十天之操練過程,或者較簡短的方式,都要按「食譜」上的提示去實際進行體驗,才能嚐到書中所提示經驗的真正滋味。在十六世紀歐洲的背景下,依格那丟·羅耀拉以他自身的靈修經驗為基礎,詳加敘述而寫成的這本書顯示了令人驚訝的彈性,跨越時代和文化,幫助了無數人進入靈性成長的過程。

依格那丟·羅耀拉賦予「神操」的一般定義是很廣泛的︰「所謂神操,是指各種靈修功課,如省察、默想、默觀、口禱、心禱及以後將提及的其他靈修操練。就如散步、走路、跑步都是體操;同樣,為了準備整理靈魂,驅除偏情,好能認清上帝的心意,以便調整自己的生活,拯救靈魂,所應用的各種方法也都可以叫做『神操』。」(《神操》1號)

不過,他從各種「神操」中選了一些,組織成一套靈性探索的歷程,或者說是一種「心靈旅程」,而在《神操》這本書中提出了進入這歷程所需要遵行的方法。《神操》是基於這個前提:上帝與操練者之間直接的溝通是可能的。

操練輔導員所提供的幫助,目的只在於確認這經驗是真實的,而非虛假的幻象。雖然「神聖」並非《神操》所用的詞彙,《神操》卻顯然倡導人進入上帝的神聖經驗,好使人們參與上帝的神聖。然而,在做神操的過程中,我們對於神聖的原初概念很可能會遭到挑戰、解構,而終於更新。神操過程中所發覺的上帝之所以是神聖者,正在於祂與我們心中原有的印象截然不同。

重生

不是我做了甚麼
不是我比別人優秀
是聖靈光照我
告訴我是個罪人
自己無論做甚麼都不能改變一個事實:
我是個罪人
但是上帝愛我
不願我受永死之苦
情願差祂獨生愛子
耶穌基督
為我眾罪
過去
現在
未來
所有的罪
受刑並流出寶血
洗淨我所有罪污
並將老我同釘十字架
且完全死
第三日復活
勝過掌死亡權的
並賜我再造之新生命
一天新似一天
直到永生
並賜聖靈為印記
保證我成為上帝之兒子
並且為後嗣
承受永不毀壞之基業
上帝榮耀的國
直到永遠 永遠

仰望耶穌

要放下
放下自己的感覺
單單相信
相信耶穌與我同在
有耶穌同在
就是天堂
不論在任何地方
不論做任何事
耶穌
靠著內住的聖靈
與我同在
只要憑信心
不要憑感覺
…..
主真的與我同在

主阿! 離開我這個罪人

https://66.media.tumblr.com/3f67b95e04901a83d02f874f0e68a29c/tumblr_mskak92Ch61shs6kno1_500.jpg

這是彼得認識主耶穌時呼喊:
主阿! 離開我這個罪人
主耶穌卻說:
你要做得人的漁夫
你來跟從我
今日你是否也蒙主光照
認識自己的本相
心中吶喊:
主阿! 離開我這個罪人
主也要呼召你:
你來跟從我!

靈修作品

          靈思片語 ,

          學像耶穌 ,

          荒漠甘泉選讀 ,

          新眼光讀經心得  ,  

          十字架的呼召  ,

         emancipated , do , commune ,

   

貼近主的心


image

許多人喜歡榮耀的冠冕
不喜歡十字架
但是主卻要求我們
要天天背起我們的十字架來跟隨祂
因為祂為我們背負沉重的十字架
也唯有我們背負十字架
才能明白祂的心意
貼近祂的心
也唯有在此
我們才能尋得安息

敬虔生命的活出

  為甚麼信徒願意在生活中實踐敬虔的生活模式呢?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三卷第九至十章提出人願意活出敬虔的生活模式是基於兩種原因:

  (一)首先是由於人認識我們的救主耶穌的愛的榜樣,並願意在生活中跟隨祂的榜樣(提二11-14)。

我們怎樣才能正確認識和跟隨祂的榜樣呢?乃是藉著靈修、讀經或研經的努力,通過這些努力,上帝的話或上帝的真理便能進入我們的心靈,再通過聖靈的光照,人便能確實了解基督的愛的榜樣。

加爾文繼續解釋由於耶穌在世上的榜樣並不是一種否定世界的苦修式修道主義,基督教的敬虔並沒有否定物質的世界,相反乃是絕對肯定和欣賞上帝所創造的物質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

簡言之,當今日的信徒嘗試學習主耶穌捨己的愛的榜樣時,必須明白捨己的愛並不是負面的,也不是一種「絕對貧窮」的生活,乃是要讓「愛上帝愛人」的信徒得著真正的益處。

  (二)另一個原因使人願意活出敬虔的生活是基於人內在心靈對基督的愛的感覺和對將來祝福的盼望而引發的。

我們怎樣才能夠獲得這感覺呢?乃是藉著祈禱、默觀或安靜思想上帝的生活。中世紀的神修人士會同意我們的見解,認為祈禱能夠使人心靈感覺上帝的愛,只有通過這種心靈對上帝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一種對上帝的認識),人心靈裡的痛苦或疾病才會得著上帝的醫治。我認識一些朋友,他們曾經歷兒女的夭折或親人的離世,這些人都是在禱告中經歷上帝的愛而得著醫治的。結果,他們的心靈能夠再次強壯起來,甘願為了上帝的愛而過一種「捨棄自己」和「背上十架」的敬虔生活,並且感到這種生活就是他們生活的意義和目的。

  以上我們指出讀經和禱告這兩種途徑可以幫助人認識上帝的愛的榜樣和感覺上帝的愛,從而活出「敬虔的生命」,而「敬虔生命」的核心乃是一種為了愛人而「捨棄自己」和為了愛神而「背上十架」的敬虔生活。

很可惜,教會中有些人把「途徑」和「核心」混淆了,當他們量度「敬虔的生命」時,往往根據外在的讀經和祈禱生活去衡量一個人的生命有多敬虔或多屬靈,他們以為在禱告會中經常開聲禱告的是最屬靈的,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讀經、在崇拜會中大聲唱詩的信徒,都是比較屬靈的。這種心態疏忽了一個事實,就是量度敬虔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途徑,乃是為了愛上帝愛人而甘願「捨己背十架」的實際行動,這行動才是敬虔生命的核心。

  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要貶低信徒讀經和禱告的操練的價值;事實上,讀經和禱告是聖經所認同的,它們是使人在生活中活出「捨己背十架」的敬虔生命的原動力。當上帝要使用人時,聖靈會經常感動人,激動他們讀經和禱告,以致心裡的屬靈能力強壯起來。然而,嚴格來說,敬虔生命的核心並不是讀經和禱告,乃是因著愛上帝愛人的緣故而具體地實踐「捨己背十架」的敬虔生命。

  耶穌提出好撒瑪利亞人的例子(路十32-35),就是要說明耶穌所注重的敬虔生命是一種怎樣的生命。

耶穌認為值得讚賞的並不是祭司和利未人,乃是為了被強盜打傷而「動了慈心」的撒瑪利亞人,祭司和利未人在當時的文化是一些在讀經、禱告和其他宗教操練上都盡上本分的人士,特別是祭司更被人看作是敬虔的人。然而,他們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益處,並沒有在實際行動上幫助那位被強盜打得半死的人,只有撒瑪利亞人願意「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

在當時的文化中,撒瑪利亞人被猶太人視為不屬靈的,但是耶穌公開表明欣賞這位撒瑪利亞人。為甚麼呢?

耶穌的答案是,真正敬虔的生命或敬虔的核心,並不會停留在禱告經驗和讀經知識上,乃是以實際行動向鄰舍活出「捨己背十架」的敬虔生命,讓他們得著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