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本篤(S. Benedetto da Norcia,480-547)是本篤會的會祖,也是西方的隱修制度的始祖,這是眾所皆知的。但事實上,隱修制度(il monachesimo,意指單獨或獨居者)誕生於公元四世紀的東方世界。初期教會不斷遭受迫害,一直到四世紀才得以獲得安定和平,因此入曠野與世隔絕的獨自隱修生活成了當時繼續追隨耶穌的首選,不過,隱修生活的興起也可能是聖靈的推動。《聖本篤會規》將隱修士的種類歸納為四種,但重點在前兩種:
獨修(forme eremitiche):為獨居隱修士(Anachoreta,或Eremita)或稱隱居曠野的獨修士,他們受隱修院長期的考驗,並在多人協助下,完備好自身武裝後才入曠野獨自與靈肉及誘惑搏鬥。早在聖本篤之前,東方的亞歷山大里亞總主教亞他納修(S. Athanasius,259-373)認為他的老師安東尼(S. Antonius,約251-356)堪稱為曠野獨修之聖祖;安東尼主張透過不斷地默想、祈禱和敬拜,好能完全地找尋到上帝。不過,只仰賴上帝的助佑或靠自己的獨修生活實在辛苦,也困難重重。
團修(forme cenobitiche):為住在隱修院中,在同一法規及院長管理下生活的團體隱修士。同樣早在聖本篤之前,東方又以埃及的聖帕科米烏斯(S. Pachomius, 約287-346)和小亞細亞的聖巴西略(S. Basilio, 約329-379)為首。聖帕科米烏斯有鑒於獨修的缺點而撰寫了《團修生活規章》,這是最早的一部隱修規則,內含隱修的作息、勞動、祈禱及靈修規則,並支持教會神學的正統思想。由聖帕科米烏斯所發起的團體隱修生活,讓修道人在身心方面都能獲得團體彼此的支持、照顧與保護。主曆336-337年,當亞他納修受人誣陷而被放逐至田愛(Trèves,今比利時境內)時,他將《團修生活規章》帶入了西方。後來的羅馬尼亞籍隱修士伽仙(S. Cassianus,360-430),是金口約翰(S. Giovanni Crisostomo)的愛徒,他將聖巴西略所撰的《隱修生活規則》從東方帶入了西方教會。聖本篤即是在這些規章的影響之下,非常嚮往隱修生活。
年輕的聖本篤於羅馬就學,但他對當時很多同學的放縱生活反感,不想落入同樣的錯誤,因為「敬悅上帝是他唯一的渴求」(拉丁文:soli Deo placere cupiens)。他先在艾非特鄉
(il villaggio di
Effide,即今日的Affile)與一個隱修的宗教團體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後跑到蘇比亞谷(Subiaco)僻靜的小山洞中獨修3年,靠著一位修道人從山崖上縋下的籃中麵包助他過活。
這3年中,聖本篤戰勝誘惑,使自己的靈魂重獲平安,並成為自己與周遭一切的和平締造者。主曆529年 ,聖本篤於50歲時離開蘇比亞谷,遷到卡西諾山,在這寫下了流傳至今的本篤會會規,並奠定了西方團體隱修的生活模式,因此被尊為「西方隱修之祖」。
聖本篤諳熟許多東方隱修生活的歷史文獻,《聖本篤會規》中有不少章節明顯地歸源於對教父們和隱修聖祖們的神學和靈修思想,並汲取了東方隱修規章與生活的精華,甚至有不少規矩幾乎是直接從東方隱修聖祖們的著作中照抄下來的。而雪維凍泥爾(Chevetogne)修道院更是秉持著本篤會的傳統精神,致力於呈現東方隱修靈恩的重要性,因這正是他們的會祖聖本篤,為他那時代的信徒所提出的生活典範。聖本篤全心、全意、全靈追求真理和智慧,這樣的渴望讓他尋求上帝,事奉上帝並尊重全人類。
時至今日,聖本篤的見解仍持續在世上影響著不少人願意跟隨他的靈修遺產,在團體修道生活內尋求上帝,將修院視為一所事主的學校,並在修道生活中以「祈禱與工作」(Ora et Labora)及待客之道徹底活出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