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顯示具有 默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默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追求聖潔

 

具體來說,你當追求的是什麼呢?有三點。

 

1)效法耶和華的品格

 

    上帝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6)。

 

    其實,上帝本身是聖潔的就足以激勵我們追求過聖潔的生活。我們要渴慕像在天上的父一樣公義、聖潔和正直。藉著上帝的話語,在聖靈裡追求與上帝有同樣的心思,有同樣的意念,也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為人。一位神學 家查納克(Stephen Charnock)說得好︰

 

這是榮耀上帝的最佳之道。我們榮耀上帝不是藉著崇高的贊美,動人的表達,或努力的事奉。當我們渴望以清潔、無汙的心靈與他相交,並且像基督一樣向上帝而活,我們就是榮耀上帝了。

 

2)與基督的形象有分

 

   這是保羅最喜愛的一個課題,下面這段經文足 以表明他的意思︰

 

    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 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

 

    為了順服父上帝和拯救罪人,基督謙卑自己,甘願放棄他應有的權利。保羅在這裡說,你若想追求聖潔,就要 與基督有同樣的心志。

 

    千萬不要把與基督的形象有分這個目標當作得救的先決條件,而是要把它當作因信得救後結的一個果子。

 

    要想聖潔,我們就必須把一切的指望放在基督身上,因為他是聖潔的泉源,也是走向聖潔的道路。除此之外,別無正路。

 

    奧古斯丁(譯著按︰St. 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 乃中世紀教會哲學之鼻祖)勸誡我們,寧可在這條路上絆跌,徐徐前行,也不要在其它的路上奔跑。加爾文也這樣教導我們︰當把基督當作一面聖潔的鏡子放在你的眼前,求上帝恩待你,使你能反射出他的形象。因此,不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要問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基督會怎麼想,會怎麼說,會怎麼做?」

 

    然後依賴、信靠他使 你在這個情況下成為聖潔,往前邁進一步。相信上帝,他絕不會令你失望的(雅1︰2─7)。

 

    追求聖潔是一條無止盡的路,因為耶穌是一口無底的救恩之井。你不可能追求聖潔過了頭,因為耶穌是 最卓越的聖潔。他活化了聖潔,他贏得了聖潔,他也差遣聖靈將聖潔落實在信徒身上。「惟有基督是包 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3︰11)。聖潔包括一切。路德馬丁說得好︰「我們在基督裡=稱義,基督在我們裡=成聖。」

 

3)順從聖靈的意思

 

    保羅在<羅馬書>將人分成兩類,一是那些甘願被罪、被肉體的情欲所掌控的,也就是那些體貼肉體,順從私欲的,一是那些順從聖靈,體貼聖靈的事的(羅8︰5─6)。

 

    上帝差遣聖靈,在信徒心中工作,使他降服在上帝的旨意之下(林前2)。上帝將聖靈賜給信徒,使他們成聖,也使他們越來越樂意在上帝面前下拜,作順服的僕人。讓我們來到施恩座前祈求恩典,使我們更加誠心願意,也更加言行一致地作順命的僕人。

 

    那麼聖靈如何向我們施恩,使我們願意順從他的意思,以致成聖呢?

 

(1)他藉著叫我們為罪、為義、 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使我們看出我們有追求聖潔的必要(約16︰8)。

 

(2)他將渴慕聖潔的心放 在我們心裡。上帝的救贖大功絕不會導致絕望,乃是要使我們在基督裡成為聖潔。

 

(3)他將像基督一樣 的聖潔賜給我們。他在我們整個人身上工作,塑造我們,使我們與基督的形象有分。

 

(4)聖靈藉著他 的內住,影響我們,並將力量賜給我們過聖潔的生活。我們若靠著聖靈而活,就不會放縱肉體的情欲( 加5︰16)。靠著聖靈而活,就是順從聖靈,依賴聖靈的意思。

 

(5)藉著勤讀<聖經>和禱告的操練, 聖靈將他的旨意向我們顯明,使我們隨時醒覺聖潔的必要。人若不聖潔,就不配稱為上帝的兒女,不配進 他的國(帖前2;12;弗4︰1),也不配事奉他(林前9︰24─25;腓3︰13)。

 

    「不要醉酒,酒能使人放蕩,乃要被聖靈充滿。」(弗5︰18)。華森多馬(Thomas Watson (?-1686) 為英國清教徒牧師及作家)說︰「聖靈將他自己的聖潔印在信徒的心上,好像在蠟上蓋印一樣。住在人裡面的聖靈,使聖潔好像香氣彌漫人的全身,使他的心好像一張天堂的地圖。」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梅頓: 徹底孤寂絕對謙卑為的是要愛主


   藉著獨處,許多人猛然驚覺,原來許多忙碌根本是不必要的,許多所謂重要的會議根本是不重要的,原來生活是那麼簡單樸實。人們慣於以繁忙來避開生命,拿自 以為重要的填滿在主前的安靜,設立許多職等、位階虛度人生,還自認為是上進高昇、為人群求益;對梅頓來說,獨處是一種補贖、心靈的淨化,但只有上主的恩寵 可以使之昇華。

  「隱修者在隱密中和上主如此接近,以致於除了祂之外,他們對誰都視若無睹。……他們已經失去了自己:他們的領受和上主的賦予之間已經沒有區分,……他們已經在祂裡面了;憑藉著純潔、絕對謙遜的心,他們縮減成虛無,與祂融合為一。」

   長久以來,修道院即是頗令好奇受吸引的地方。後來又得知天主教的修道院中有一種更嚴格的團體,他們的會士終身守緘默,中文裡頭也有人稱這一團體為啞巴修 會,而梅頓即是屬於這一團體之一員。內心很想知道梅頓何以成為啞巴會士,他的心靈世界究竟如何;他的《七重山》敘述自己浪跡天邊後來歸返天父世界的心路歷 程。

  

【隔離一切面對自我】

  「當社會的組成份子不再懂得什麼是內在的獨處,這個社會就不再能夠藉由愛而結合在一起; 到最後,它只能以暴力的、濫用的權威捆綁在一起。」梅頓認為科技的發展無法醫治暴力、濫權、自私,唯一的方法是靈性的治療;除非人找到內在的孤獨及寂靜, 否則將無法聆聽福音愛的信息。獨處的意義在於預備讓愛起作用。當一個社會忙亂到一種無可救藥的地步時,一種大自然野生的或不知名的暗流竄起蔓延,似乎也唯 有這樣的方式才能 叫世人安靜下來,甚至強迫隔離獨處。

  

【徹底孤寂絕對謙卑】

  「要成為隱居者而非個人主義者。不要只關注於改善提升自己的生活。……這是下流無恥的奢華享受……我的孤寂屬於社會,也屬於上主。……孤寂獨特的職責便在於使思想和警醒更加深入。(要)與疏離感的掙扎對抗。不要使孤寂成為最糟糕的疏離。」

  對他而言禱告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一些行動的方式。他所提到的十四世紀那些靈修人物皆是尋求安靜的人,全屬於密契主義(mysticism)方面的人士,都是著重祈禱的人。獨處、隱修不是為獨善其身。

   梅頓將獨處區分為:身體、外在的獨處與真正、內在的獨處,而內在的獨處其深淵是任何受造物都不可能滿足的。如此進到沙漠(曠野)中,並非為避開人群卻是 學習怎樣尋找人;獨處只是為達到目的方法,是次要的目的,真正涵蓋這一切的乃是上帝的愛、上帝本身。梅頓對教會內一種觀點提出異議,他指出教會中有人認為 「一面住在人群中,一面保持內在的獨處」是兩全其美甚至是更好的作法;對此,梅頓坦言,最後這些人「實際上,他們的生活被活動吞噬、被附屬物扼殺。他們不 可能有內在的獨處。……他們熱愛組織集會、宴會、會議、演講會……(天天)講數小時電話……」,還以為如此是在為上帝國行大事。

  

【擁抱上主完全降服】

  我們的生命,非凡是基督徒其實在面對一種抉擇:一個是那看似真實、自主的外在面具,而另 一個則是乍看之下微不足道,卻能將自己永恆地奉獻給生命真理的內在之人。梅頓告訴我們,此一看來不怎麼起眼的內在之我,被上帝的愛、聖靈吸引而進到基督的 奧秘內,使我們以一種不為人知、秘密奧妙的方式住在基督裡。基督徒所在意的即是這種內在生命的抉擇,捨棄那些看來有光亮外表的虛幻事物。

  梅頓所強調的是一種「隱修」的祈禱,它不只是一種方法而已,乃是一種安靜、單純、靜觀(默觀)及默想式的祈禱,當我們專注聆聽自己內在之聲時,會達到深度個人的整合, 使我們在靜默無息中全心降服。


    在寂靜孤獨中,「我完全被徹底服從上主的存在所包圍」,不再有自己,是順服的,徹底的降服。在隱修的祈禱或默觀中,我們會進入一種更確定、有個性的愛的臨在氛圍內,「這愛,以你所不能理解的方式,襲擊你的心靈和意志,使你不敢再用自己的活動去容納擁抱上主。」

  梅頓在告訴我們,一位降服的人是不再以自己的理性、意志、感情去窺視奧妙的上主;而是答應上主以祂自己的方式感動我們,讓我們逐漸懂得以祂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自己、他人和上主,於是這個世界就變得和以前截然不同,因為處處有愛。

梅頓: 純淨的愛


   
默觀可能有三種開始的模式:

    是突然地倒空,豁然開朗,直到整個擁抱上帝的奇妙和深不可測,這是比較少見的。

    是像穿過沙漠,感受不到任何東西,只有內在的焦慮,但又在這幽暗中被吸引,你找到了一點點的平安,也願安於這樣的寂靜,已在這經驗中領悟到超然的平靜安穩,這是上帝向你顯明祂自己。

    是有種馨香之氣,雖沒有官能感受,但卻在深沉引人入勝的愛中安息,猶如耶穌山上變貌的那朵雲彩,彼得說:「主啊,我們在這裡真好!」這美麗、深沉、意義豐富的安寧,以結實的 平安充滿你。這是基督的臨在感,默觀者感受到基督隨時的陪伴和同在。

   
如果一個人有一刻鐘的經歷,是完全交付給上帝的,毫無疑問那一刻鐘他是純潔的,他會把一切榮耀歸給上帝,那是純愛的一刻。那純愛中可以盡心盡性盡意地愛上主, 這是眾追求上帝的信徒們一致的渴望,不是只要那一刻鐘,而是永永遠遠的。

    領受這純愛的是完全能享受生活的人,他們視萬物如敝屣,但萬物又歸他們所有。只有他們懂得欣賞這萬物,他們是真正懂得喜樂的人,他們是清心的人,他們得以見上主。

梅頓: 如何分享默觀


   
當我們的心思意念能完全脫離世俗受造物的愛慕時,上帝的愛就充滿我們。

    梅頓說:「經歷上帝和我們清除、掏空對上帝的造物之戀棧有多少成正比。」

    而經歷上帝的同在不是只想到自己,也要幫助他人來經歷祂的愛。一般有默觀經驗者,對於分享這樣的經歷通常是羞以啟齒的,但又渴望與人分享他的平安和喜樂。因為默觀生活如果欠缺友誼和交流就不完全。但需留意分享的態度要謙卑謹慎,否則會誤導、妨礙他人的尋求和上帝的動工。

    當你對默觀有新發現,不代表你一定要傳給人。因為梅頓認為:「與別人分享默觀經驗隱含兩份天職:一是做個默觀者,其次才是教人默觀。」

   
除了上帝以外,沒有人能教授默觀,因為默觀是上帝賜的。所以分享默觀的最佳方法不是分析、評論默觀,而是儘可能地不講論、不爭辯,退到心靈的靜默與謙卑中,上帝會在適當時間叫我們去做祂要我們做的事。不要有太多的自己,放心交給上帝,上帝自然做栽培的工作。

梅頓: 貧窮是最大的財富


   
貧窮但不至於赤貧的簡樸生活,是有助於進入默觀的。

    一位廚師、修鞋師傅比神學家更容易成為一個偉大的默觀者。然而理性研讀神學真理和神秘經驗不應互相牴觸,反而應該相輔相成;否則神學就沒有生命和屬靈的價值,默觀生活也不會有實質意義和肯定的方向了。

   
操練默觀者到一程度,開始厭惡自己、力不從心、提不起勇氣往前行。但不可思議地,就在這最無助的時候,碰觸到喜樂的開端。只要保持平靜,不會覺得那麼糟,甚至於感受到某種平安、豐盛、力量臨到我們心靈,最後領悟到這樣的貧窮竟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梅頓: 走過黑夜


   
默觀是上帝所命定,應該是新鮮又似曾相識的,但感官世界卻使我們好像對默觀陌生、遙不可及甚至不可信。如雅各的經歷:「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

    當我們從夢中甦醒時,驚覺在黑暗中擁有澄明,有一種純淨的、不帶絲毫不著邊際的證據的確信,充滿一種超越經歷的體驗,以及帶著沉靜的自信進入令我們完全無法言喻的深處之中。 我們好像跌入這無邊的深處,在平靜屏息的接觸中,永恆都屬於我們,不再渴求什麼了。因為好像處於完全的自由和財富,這財富不是你的,但又全都屬於你。這個 深處不是一個地方,不是一個界限,它是愛。不要試圖去思想、去形容它,在緘默無聲中,滿有平安、了無煩惱、毫無憂慮,不要想抓住它、佔為己有就會失去它。領悟「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必得見上帝。」

    梅頓認為這是一種「理解的恩賜」。

   
有 些人不相信默觀竟要在毫無美景、無樹木、無水的沙漠之地才能找到。他們想要的是有合乎理性的喜樂、憂傷得安慰的感官。於是有人想抽離這種幽暗裡的失敗經 歷,但也有人雖感到懼怕,卻感受到有股牽引的力量,帶領著他持續往更荒漠之處前進,領悟到這幽暗的核心是平安,有東西提醒他要保持靜止,信靠神,安靜聆聽 祂的聲音。當仍能專注那幽暗時,梅頓說:『一股微妙而難以確定的平安便會開始滲進他們的心靈,以一種深邃而無法解釋的滿足感充滿他們。不能抓住或是辨認不過卻是存在的。它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上帝」。』

    這旅程像是歷經千辛萬苦的曠野之旅後,來到了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雖眼不能見,卻有種習以為常的、平安的、神秘的意識,知道生活中一切作為都有上帝同在和帶領。

   
默觀禱告應是簡化且深入的屬靈活動,不作反思,不存意象,只帶著儆醒的期望等待上帝的旨意行在我們身上。過程中會有「焦慮不安」和「極度渴慕」兩者的張力, 如果能保持靜默虛空,會發覺對上帝的渴慕會愈來愈加重。此時要專注地倚靠祂,單單仰望祂,雖然沒有任何感官反應,但惟有祂是我的生命,我的喜樂,無可取代,那麼這極深的平安會在你靈魂中立足生根。

梅頓: 分心和心禱


   
有 關禱告的分心可不必太在意,有時分心反而是一個好的開始。因為禱告的秘訣在於渴慕上帝和渴望見到上帝。有時被迫從受傷的心靈深處所發出的禱告,比起那平靜 安穩的心、有明確的觀點的,還容易進入禱告。比較令人擔心的分心,是你的意志遠離對上帝的專注,轉移到事工的計劃,和不斷地提醒自己你有多重要。這類壓力 使你 無法驅走腦海裡的雜念而進入禱告中。

   
很多書籍是教導默想和心禱的方法,重點在於讀者本身如何使用它。不是把書從頭到尾讀一遍,應該是有感動時就開始。不需將作者的結論當做是你唯一要遵行的,因為上主可能要給你不同的恩典,或是要領你到不同的境界。

   
默想是雙重的操練,一是有足夠的控制力來駕御你的思想,離開世俗雜務的攪擾,讓自己鎮定下來。其次是教導你如何意識到上主的臨在,進而持續地渴慕祂、倚靠祂。最終目的是達到樂於從上帝領受到自我的軟弱,自己需要完全地倚靠祂,並將一切讚美、尊崇、感恩和愛都歸於祂。

   
要達到默想的真正境界,並非只有參悟到上主的臨在。有時上帝會以黑暗為藏身之處, 使你參悟不到祂,而感到無助、絕望。此時如果你愈是無助愈是渴望與祂相遇,這種絕望和渴望之間產生了微妙的張力,即你的內心生出一種對上帝苦苦的渴慕,好像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滿足這份渴慕似的。

    梅 頓認為這非但不是失敗,反而這困惑,這幽暗,這無助渴望的痛苦,就是默想的實現。重要的是要堅固自己,不可放棄內心的禱告,只要堅持,聖靈將會帶領你該作 什麼。或許帶你進入全然單純又感情豐富的禱告中,或許使你經歷到超自然體驗:「曉得祂隱藏於雲深之處、並感覺到自己被吸引進入那個隱密處。」

梅頓: 超脫

    內在平安的秘訣在超脫。

    有 時默觀者以為生活的目的是找到收斂心神、內在平安和享受上主的臨在感。但梅頓認為這類屬精神上的愉悅感也是一種被造物,毫無節制地貪愛這種愉悅感就是一種 貪愛。然而,可怕的是這類貪愛往往不易察覺,且所產生的害處比物質的貪愛還更大。因此,許多的默觀者永遠沒有在上主浩瀚的喜樂中找到深度的親密,只能得著 那小得可憐的安慰。更有些默觀者忙碌於自認為重要的活動與事工,甚至有著一切活動都要成功的強烈慾望,為了就是要來取得上主的喜悅。但這些被自己的紊亂願 望所支配的人,是不可能收斂心神的。

    梅頓說:「如果你放棄這些願望,只追求一件事--上帝的聖意,祂將在辛勞和衝突及試探中給你收斂和平安。」

   
默觀的本質就是要完全接受上主的意志,不必太在乎感官的經驗和一切知識性的理解。因為要到達上主的道路,是要透過很深邃的幽暗,這些附屬品都要被上主純淨的光照和臨在所擊敗。

梅頓: 對基督的默想


   
放大鏡可以集中陽光的熱,令乾葉或紙片著火。基督的奧秘將上帝的光和火集中於一點,叫人的靈燃燒起來。基督透過道成肉身的鏡片,把祂屬天的真理和愛聚焦在我們身上,令我們感受到那份熾熱。

   
通 往默觀的路是一個在基督裡的信念,一個認真思考在基督生平和教訓而產生的信念。耶穌的樣貎無人知曉,我們不必強迫自己去想像耶穌的樣貎,以為只有透過這想 像才能進入默觀。給予我們超自然生命的是信心,不是想像力;是叫我們稱義的信心,引領我們進入默觀的信心。「義人必因信得生」,不是靠想像力得生;想像力 只是偶然介入。倘若你需要以想像來提醒自己你所信的基督,那就即管運用你的想像力吧。但是如果你能夠運用你對祂的信心,而不用常常費神想像出一些關於祂的 畫面,那就更加好:你的信心就會更單純、更無暇。

   
有 些人的禱告的開始會尋求一幅基督的圖像,是易如反掌的。但有些人就未必,反而會因此使腦海裡充滿難題和紛擾,而難於禱告。事實上,單是耶穌的名,或是對基 督形像模糊、不經分析的看法,便足於保持信心而完全浸泡在對基督單純愛的意識裡;耶穌藉著祂自己的愛和祂屬天的使命,實實在在地臨在我們的心靈中。這種充 滿愛的意識,比任何單靠想像出來的東西更真實、更有價值。

    需不需要用想像來與上帝接觸,因人而異,有助於你的就用,妨礙的就要避開。但更重要的是,要在聖靈的引導下,完全地順服祂,活在基督的恩典中。

梅頓: 互為肢體


   
人是自私且具有野心的,有人是踩在別人的頭來獲取高位,剝奪窮人所賴以為生的,為自己錦上添花增加財富,好提昇自己地位,把所有人給比下去。梅頓說:「度這種生活的人,是生活在死亡之中。」

    有一種人,在上主的帶領之下,能犧牲奉獻刻苦耐勞完成某些聖工,他的良心得到平安,進而自滿地自以為是聖人,把別人的建言當作童言,以為自己高人一等。當 自己和世界隔離唯我獨尊時,這人就永遠地迷失而無藥可救了。

   
有 些人選擇隱居目的是想逃避厭惡的人類社會,以為這樣就可以成聖。但此路不通,也找不到真平安。到曠野隱居,是相信它不但能幫助你愛上主,也能幫助你愛其他 的人,才是唯一正確而合法的理由。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所提的「肢體」概念,每個人都有不同恩賜,各司其職,人與人都是密不可分的肢體,離了你我就什麼 都不能。

   
自我催眠是默觀的反極,因為梅頓認為:「神秘生活最可怕的幻覺之一,是企圖把自己囚禁在自己的靈魂中,這樣去尋找天主,用坐禪的方法塞閉所有外在現實,把自己踡伏在自己的思維中,隔離世界和人類。」

   
幸好用過此方法的人是從來沒成功過的。我們愈與上帝認同,就愈能認同其他一切與上帝認同的人。祂的愛會活在我們裡面。祂的靈會是我們合一的生命,我們會以同一 種愛神愛我們和愛自己彼 此相愛和愛上帝。耶穌祈求所有的人都能合而為一,像祂與天父合一裡面一樣地合一。在聖父裡,上主無限的愛永遠都在展開;在聖子裡,那愛永遠是圓滿;在聖靈 裡,那愛是完美的,不斷更新,一直靜靜地靠在其永恆的源頭裡。三位一體的愛是永不止息的,上帝的生命與快樂是絕對的無限、完全、源源不絕。所以,在上帝裡 面不能存有自私,因為上帝的三個位格是彼此依存的關係,這關係是無私的。上帝的生命是完全的默觀,我們的喜樂和生命注定除了參與祂們的生命之外,就一無所 有。

   
當 人的愛達到完全時,就是默觀榮耀的上帝之時,我們不可分割的人格,雖保有各自的獨特性,卻會合而為一,以致我們每個人都會在所有其他人身上找到自己。上帝 如烈火,祂煉淨我們如精金一樣,將我們從自私的個人特質的雜質中分別出來,然後將我們融合起來,成為合一,反映上帝三位一體的生命。

梅頓: 默觀是甚麼


   
默觀者並非脫離世俗過隱居生活,相反地,他看見一切被造物,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他清楚明白萬有都出自於創造主,所見所聞都與這位萬物之主發生關係,因為萬有都出於祂。(歌羅西書1:16)

上主原本要透過所 創造的萬物,來吸引我們親近祂,但矛盾的是,這令人目不暇給的世界卻讓人遠離祂。萬物皆美好,但人的慾望無限,並誤用上主所賜的自由意志,選擇自己所喜悅 的,致使陷入自我迷失和痛苦中。而想要找回自我,唯有重新回到上主,領悟出「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14:20)

話中的真義時,才驚覺到我的平安與喜樂都源於祂,因為祂的創造都是美善的。

   
什 麼是默觀?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還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梅頓給我們一個簡易的啟蒙:「默觀是一個人的理性與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它就是那生活的本體,全然 清醒,充分活躍,完全知道自己活著。它是個屬靈奇觀。它是對生命、對存在的神聖本質油然而生的敬畏。它是對生命、對醒覺、對存在的感激。它是個頓悟,清楚 認識到我們裡面的生命與存在是出自一個看不見的、超越的、無限豐盛的源頭(Source)。默觀,最重要的是,領悟到那源頭的實在。」


   
梅頓進一步說明:「默觀不能教,甚至不能清楚說明。只能暗示、提議、示意,以符號代表。若想嘗試分析它,愈是客觀科學便會把它的真正內容掏空,因為這個經歷是超乎言語和理性所能及的。」

梅頓: 默觀的平安


  默觀是在基督內、在上主慈愛的恩寵中獲得平安。梅頓將他深刻的體會對我們述說,默觀是本著遠離世俗、不直接參與世界的戰鬥這樣的精神, 卻在一種更高、更精神化的層面上,為爭取和平而戰。這是一種帶有隱修、隱藏、孤獨、靜默,而從上主領受力量的平安,這也是在基督內的平安;這場戰爭是人同 自己的死戰,他需依賴上主的恩寵而攻打自己、戰勝自己,最後是能和自己和平相處不再恨自己。

    梅頓發人深醒地說:「隱修平安的祕密不是在心理學寧靜的膚淺層面去尋找,而是在那無極底的深淵裡去尋找,人們稱此深淵為上主的仁慈」

    默觀、祈禱(心禱)、曠野生活從外表看來是平靜幾近無所事事,實際上在我 們內心世界或靈性生命中卻是進行激烈的交戰,基督徒自根本上知道,他無法靠己得勝,他是呼叫基督聖名,在基督裏得勝。

  梅頓的靈修觀是典型基督信仰三一上帝論式的靈修觀;基督徒的靈修從人這一方面來說,實在沒有任何特別的功德可言,因為是天父和救主遣發自 己的聖靈,揀選人在基督的奧秘內,藉由教會(基督的身體)見證上主的慈愛,梅頓引用約翰福音十五章16節的話,叫蒙召受選的人不能忘記:「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使你們奉我的名,無論向父求甚麼,祂就賜給你們。」

    人當全心全意尋求上主。

  梅頓與奧古斯丁或十九世紀英國的紐曼樞機主教他們的心靈特質頗相類似,都是認真追求真理的人,而梅頓更注重默觀祈禱的操練,成為一名苦修隱居 者,但他又比紐曼樞機更積極討論公共事務;紐曼樞機並非深鎖在教會庭院中的學究,他也經常進到貧民區從事牧靈工作。我們可以說,真正的靈修者必會逐漸捨棄 所有的來跟隨耶穌基督,擁抱窮人為受壓迫者說話,並也不敢忘記社會關懷;解放神學家的心路歷程不也是奧古斯丁、紐曼、梅頓 甚至盧雲所曾經歷的嗎?

    盧雲到過拉丁美洲學習,後來離開哈佛大學轉到方舟服務殘障人士;本來盧雲前往南美是為去幫助窮人,但當他在窮人中久住後,他深深感到,他自己主要工作卻應該是讓拉丁美洲的窮人來教育、改變北美富裕的人們,盧雲稱這是「施受顛倒的任務」,這正是聖靈臨在的現象。

    盧雲在祕魯貧民區的 體驗讓他在靈性上跨出一大步,梅頓在苦修院的隱修生活,讓他獲得曠野的智慧、體驗聖靈的工作,十字架的靈修神學是獨特的揀選生命。

梅頓: 福音的批判性

  盧雲看待梅頓是一名〝默觀的批判者〞(contemplative critic),盧雲說:「我更深切的欣賞梅頓的直觀(intuition),就是默觀與革命是兩種激進主義(radicalism)的形式,它們是永不 能分割的。」

    基督教會所宣講的福音,所呼籲度過的基督徒靈性生活是相當傳統的,卻又是革命性的,因為「聖教會的生命,是上主自己的真理,因聖靈輸入聖教會,沒有別的真理可以取而代之。......這傳統必然地常是革命,因為它否定人類情慾所強烈附和的價值和標準。......這 傳統說:『甘貧樂道, 走到社會的下層,在人群中居末位,與被欺凌的人生活在一起,愛他人並替他們服務,不要使人服務你。當他們擠開你的時候不要抵抗,為那些傷害你的人祈禱。不 要尋求逸樂,離開那些滿足你感官和思想的東西,在饑渴黑暗中,穿過那好似瘋狂的曠野去尋覓上主。肩負起基督十字架的擔子,就是基督的謙虛、神貧、聽命和棄 己』。」

    梅頓認為這是「最徹底的革命;事實上,它是唯一的真革命,因為其餘的革命,皆要求把別人殲滅,而這革命,是要叫你把你的自我置於死地。革命的真諦,是把一切完全改換。但政治的革命,除了表面外,永遠不能改變任何東西。那時將利用暴力、政權從這一黨轉移到另一黨,......人為的革命根本無所改革。唯一能真正推翻人類不義和邪惡的感召力......就是時時更新著我們所分享的上主的生命,這生命便是人類之光。」

    真正的革命是在默觀中開始, 是一種棄絕自己的基本行動,是在上主的寬恕、扶持、愛中方能完成,真正的默觀並不是靠人類用思想的努力去達成的,乃出於上主的恩典。

  但是梅頓更提醒我們,理解基督信仰的道理是達到默觀最方便的道路,因此,他希望每位信徒對基督信仰要有精確、銳利、深刻的理解,也就是說基督徒 「應呼吸真正傳統的澄淨氣氛,能夠用正確的術語闡釋他的信仰,並能用正確的觀念解釋這術語」,梅頓的意思不是叫每個人都得讀大部頭、艱澀的神學鉅著,梅頓 指出真正的神學家,是領受上主所賜謙卑饑渴的人,是能夠在緘默、理智的孤獨和心裏貧窮的謙虛中,追求語言所不能真正解釋、超越理性和人類本性 的真理的,梅頓認為直到我們已經超越神學家的語言和孤立概念,否則神學尚非真正開始成為神學。同時,默觀者當他要將對上主簡單卻又深刻的體驗向人溝通時, 默觀者必得在神學家的輔助之下,默觀者所使用的語言需不偏離教會正統信仰,默觀者若未曾費心研讀神學即揚言神學不過是乾草,則此一默觀者我們當留意他。

    在梅頓的思想內可以發現有一種辯證性或辯證法(dialectics),這種的特質使他既是默觀者又是社會關懷者,也使他能是真實的基督徒卻又可深入東方思想(莊子與禪),梅頓不以為這些因素是互相對立的,他發現在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上何嘗不是如此,十字架上我們會遇了對實與空辯證完整的基督式表達,梅頓在這樣的領悟中教導世人「在行動的世間默觀」(contemplation in a world of action);道成肉身是〝神性──人性〞的一種統合,生命在此動態過程中轉化上昇。福音是好消息,但能對世人、世俗社會同時有一種批判性。

梅頓: 信心是默觀的開端


   
默觀的開端是信心,倘若你對信心基本上有不健康的觀念,你就永遠不能成為默觀者。

    信心是一種理性的贊同。信心讓我們覺得上帝本身是確實的;也能讓我們與永活的上帝有充滿生命的接觸,也能讓意志有親密的交流。

    信心不但是贊同上帝所啟示的觀念,更是贊同上帝自己。人說「好的」,不只是對一句有關上帝的宣言而說,而是對那眼不能見、無限的上帝自己說的,完全是因為上帝的緣故。

    如果我們不是憑信心躺在上帝的懷裡,而只是停留在真理的遣詞用字上,那信心就不能帶你進入默觀。反而導致焦躁、論戰、最終產生憎恨和分裂。

梅頓: 靈修之默觀

  梅頓曾說過:「沒默觀和內心的祈禱,教會不能完成她轉化和拯救人類的使命。不管她的信徒是怎樣極大強調,說他們是為上主的國作戰,沒有默觀的生活,教會終不免被貶為憤世嫉俗的,世俗強權的奴僕。」

    其實沒有一個時代比現今的時代更需要 默觀,人類在廿一世紀中,幾乎愈來愈多的人需耗費大量時間在電腦、自動化機器之前,大家講求更高的效率和不用等待的速度,如此的逼迫感將使人越不成人形, 我們需要更豐富、活潑的內在意識和生命,梅頓如此來說明默觀的精義:「默觀是人的智性和靈性生活的最高表現。默觀是生命本身、全然的覺醒、完整的活動、全 然意識到活生生的生命,默觀是靈性的驚奇......

    但是無論如何,重要的不是為默觀而活,而是為上帝而活。那是顯明的,因為那才是默觀的聖召,默觀自身不是目的,安靜、孤獨、曠野操練,甚至默觀所達的境地,是為了讓我們與上帝相遇,體驗上主的愛,享受永恆的生命。

    默觀的根源是上主自己而非我們人類本 身,對梅頓而言,成為隱修士的過程真是奇妙的過程,一九三七年,他選修法國中古文學,從拉丁教父文學的作品中讀到沙漠教父的事蹟,使他沈浸在深刻純樸的一 種情趣裡頭,偶然購得《中世紀哲學精神》閱讀,他的生命因而整個轉變過來,梅頓表示「我當日不單沒有扔掉它,反而比平常更深入地讀了它,實在是一個恩 賜」。

    從《中世紀哲學精神》裡頭,梅頓由Aseitas一詞,他了解到基督信仰的「上主」其深厚之意義,上主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成為基督徒是源自上主的恩賜,當我們回首往昔生命的每一腳步,都有上主恩寵帶領,偶然也超越了偶然。

  梅頓認為我們對自然即可有一種默觀,希臘教父稱此為「自然的默觀」(theoria physica, natural contemplation),自然的默觀有積極和消極兩層面,前者是在所有萬物本質中體認到上主的彰顯、在受造物內直覺上主的臨在,而後者則是明悟萬有 的虛空──若萬有脫離造物根源之際。當人們以寧靜之心視察萬物,人會獲得對上主的認知,此為大自然的默觀。

    多瑪斯認為默觀是上主藉祂自己神聖的大愛直接向人通傳、傾注在人的心內,十六世紀西班牙密契學家十字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則以默觀為密契神學、隱密的智慧,默觀者乃直接體驗到萬有的根源──上主。基督信仰講一般啟示時,也指出一般人面對大自然的浩瀚、奧妙,就從心底產生對宇宙背後造物者的肯定和敬畏,當人類凝視真理、默觀萬有,就明白無法脫離創造者的攝理,在萬有中看到神性本質的彰顯;除了大自然的默觀外,基督徒的默觀則有更深的意義。

  梅頓他對默觀有極具獨特的見解,他說道:「默觀祈禱並非遠避基督信仰中的降生與救援奧蹟,而是一種跟隨基督、分享他的苦難與復活及拯救世界的特殊方式。......這種祈禱不是使我們進入無懈可擊的自我安全中,這種祈禱使我們面對那找尋為自己而活、並沈迷於『祈禱的安慰』之中的虛偽自我。」

    默觀可以說是以整個生命投注,從個人存在的中心,到他那顆受聖神革新的心,全部交託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中,是在上主臨在中,來喚醒我們最深存在的 中心,整個生命沈浸在我們生命的根源上主之內。

    梅頓的默觀體驗是從他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而來,是典型基督徒式的默觀,在《新人》(The New Man)書 中他這樣描述耶穌基督,梅頓認為基督信仰超過了一種倫理系統,而且新約和教父們皆視基督比一位先知、倫理老師更大,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第二亞當、是所 有人類的生命與元首,祂給予我們靈魂力量和亮光,使我們得以像上帝並成為上帝的兒女,且在默觀的光明中讓我們認識上帝和愛祂,是耶穌在我們靈魂內靠聖神的 行動()創造我們的基督徒生命,在基督裏 我們成為全然是新的靈性生命、一種內在的改變,此一新的生命之源頭是外在於又高於我們自己,就存有論的角度而言,是上主自己賦予我們這樣的生命,但就靈性 來說,在我們自己的存有之中心,我們擁有超越本性的生命和上主本身,是上帝自己的生命分享給我們。已故的甘易逢神父提醒我們,活潑默觀的精神就是將我們的 心敞開給上主,時時不斷自問我們和耶穌的關係。

  「在默觀裏頭我們不會看到上帝──我們依著愛而認識上主:因為祂是純然之愛,且當我們嚐到只為上主的緣故而愛上主時,依著所體驗的我們 認識上主和上主的特質。......若我們在默觀之內體驗到上主,則我們不只為自己也為他人而體驗上主。......一個人的默觀給他對人的世界一種新的看法。」

    從上述這段話中,我們看到梅頓對默觀的體認,默觀其實是上主的禮物,帶來愛的感受,然後默觀時沈浸在愛的氛圍內、遇見上帝(愛本身),因此 他學會只愛上主,如此他的生命展開新的、全然不同的幅度、得到內在豐富的改變,默觀者真的開始去愛人。

  默觀不是去發現一個對上帝清楚的概念,默觀是由上帝所帶動進入祂自己主權的領域,進入上主祂自身的奧祕和自由中,默觀在人而言,是一種純粹和一種原初的知識──在概念上貧乏,在推理上空泛,但靠著其貧困和純性,卻能跟從上主之言到應至之處;甚至可以說進到默觀之境,一個人必須死去以達更高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