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顯示具有 屬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屬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基督作生命

 

  什麼叫作基督作生命呢?本來是人作人的生命,現在藉著基督復活的生命進到我們裡面來,我的生命就走出去了。本來作生命的那一個我出去了,是基督的生命進到我裡面來,作我的生命,就不再是我了。因為生命換過了,自然外面的生活也就換了。因為我的生命是基督,所以我就能遵行基督的命令了。並不是基督的能力幫助我遵行基督的條例,乃是基督的生命在我裡面,替我遵行基督的條例。祂的生命在我裡面替我生活,所以我就能夠遵行律法。

── 摘自倪柝聲弟兄《正常的基督徒信仰》第二篇

 

************************************************************************

 

    保羅說︰『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書2:20

 

    倪柝聲弟兄說到自己靈命最大的轉變是:聖靈啟示讓他看見“自己”已經死了!

 

    保羅也明明告訴我們︰『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加拉太書5:24

 

『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14

 

    因此『十字架』是我們得永生的記號。這不是有形的『十字架』,而是上帝奇妙作為的『十字架』。是上帝的工作,使我們原本的“自己” 死了!這個“自己”是悖逆上帝,與世界為伍,討人喜歡非討上帝喜歡,是順從情慾以自我為中心。

 

    雖然基督釘『十字架』時,我們都尚未出生,但是基督一次的獻上,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限制已破除,在基督裡的人也等同被“釘”。所以我們要不斷對我們的老我——“自己”不斷宣告︰『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但是這還不夠,因為基督未再來,我們也尚未達到完全之地步,還仍然會被邪情私慾遷引誘惑,所以還要宣告︰『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

 

    意思是我仍然要靠基督的恩典而活,要靠祂的“稱義”。所以倪柝聲弟兄所說︰『祂的生命在我裡面替我生活,所以我就能夠遵行律法。』有待商榷。

 

這也是我們要有馬丁路德所說之“勇敢的犯罪”之精神,靠上帝之恩典而活。當然上帝之恩典不是我們故意犯罪之藉口,只是告訴我們:罪不再轄制我們,要靠上帝的恩典活出新人——基督的樣式。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十字架乃是上帝拯救的大能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羅十四9)

        「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上帝活著。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二19~20)

        保羅在這裏毫不猶豫的說到他自己的經歷,他向羅馬人和加拉太人所傳的福音,都是他親自經歷過的。並且羅馬書裏所說的關於與基督同死的事,再總結在加拉太書裏面。

        在羅馬書裏,他用的字是「我們」和「我們的」,在加拉太書裏則用「我」,「我向律法死了」,「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

        從這些話裏面,我們能具體看見各各他拯救的更深意義;我們越能簡單的接受這信息,我們就越快的證實十字架乃是上帝拯救的大能。

 

 

2020年9月17日 星期四

「屬靈」就是「屬上帝」

 


    講到「屬靈」,簡單說就是「屬上帝」;「靈修」簡單一點用天主教的講法,就是「神操」;靈就是上帝。當講「靈性、靈命」時,就是我們這有肉身、會朽壞、有性慾、有食慾,且跟其他不信主的人,甚至動物、植物一樣,都渴望生命的延續和豐富。

 

    動物、植物、人,都有物質上的需要,包括食和性,但我還是說,對人來講會發現,即使這些滿足了,我們還有需要;而且即使在這些看起來非常物質、肉慾的滿足,也跟靈性有最直接的關係。照一些調查報告顯示,越敬虔的夫妻,性生活的滿足度越高。恐怕越是放肆的這些影歌星,有很強烈的藥物等刺激,但滿足度並不高。這一點不稀奇,在吃的事上得到最高滿足的,我懷疑會是那些美食專家或皇帝、所羅門,而恐怕是那些常常需要流汗才能餬口的勞工階級;他們在汗流滿面才能餬口的時候,有最大的滿足。

 

    現在要說的還不是這些,而是即使在這些之外,相信在謝飯、有婚姻、性愛生活、吃喝玩樂聽看時,因為我們的上帝是靈,祂按著祂的形像造了我們,我們活在世界裡的每一件事(包括對知識、真裡的追求,雖然這好像比較不是物質層面,但還是有的),對基督徒來說,都應該是屬靈的。因為在作這些事時都是倚靠上帝、享受上帝,而有更深度的喜悅和滿足,以及對上帝的盼望和渴慕。

 

    英國清教徒時這種情形比較看得到,包括清教徒之後所產生的那些英國的政治家,以及劍橋、牛津大學在清教徒之後產生的那些科學家,他們敬業的態度,對學生、對專業的要求,不像現在可以想到的那些尖端科學家的怪癖,或不人道的虐待、壓榨研究生的地方,他們對上帝有很強烈的敬虔、敬畏和尋求,也將之表現在他們的專業、工作、對人處事的態度上。

 

    一個屬靈的人對上帝的追求、渴慕、喜悅、盼望,能讓我們對這物質世界、今生一切事情有更美好的結果。因此我覺得有兩個「二分法」還是需要的,一個,重生是必要的,就是約翰福音3:5-6,耶穌所講的,「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上帝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在這裡問大家:「你重生了沒有?你是不是上帝的兒女?」是上帝的兒女會聽上帝的聲音,對上帝也應該是渴慕的。有哪個小孩不希望被父母抱著?尤其越小的孩子越希望媽媽抱著,他才有安全感。什麼時候讓小孩慢慢獨立是另外一回事,但小孩子有這特點。這就是耶穌說的,「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你可以很成熟、聰明、穩重、勇敢,但你對上帝的那種依賴、渴慕、喜悅,跟小孩子看到媽媽一樣,那樣的高興、需要。

 

    但聖經裡講得很完全,沒有只是說天國裡的都只是像小孩子,聖經裡同樣有講我們要脫離那些孩童的事情。我想,「要像孩子」的是那種對上帝的依賴、喜悅、信靠越來越強,這叫屬靈。相對的,有這種依賴、喜悅、渴慕,所表現出來的是更多成熟的表現,就是哥林多前書13章講的。講愛的時候,又講「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林前13:11

 

    保羅在講愛,為什麼又講到孩子?我想就是小孩子不懂得愛人。孩子是很可愛,但墮落的天性是自私的,所以不會去愛、體貼、捨己。但如果我們領受了上帝的恩典,越來越強烈的像個孩子渴慕、需要、盼望、喜悅上帝時,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我們會有上帝的個性、性情,就是有一種不自私的愛給人。

 

    有個電影,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演的《鹿苑長春》,英文是 Yearling”。在美國開拓時期,那時人都很敬虔。有個美國家庭裡的一個12歲男孩子喬弟,那年他爸爸忙農事時腿斷了,這孩子必須很獨立、刻苦工作,種玉蜀黍、餵牲口,擔負起家庭的責任。

 

    他們家後院有好幾個墳墓,因為媽媽生的好幾個孩子都死了,剩下他一個。他跟媽媽感情不大好,覺得媽媽很冷酷。其實媽媽非常愛他,只是在那拓荒的環境裡很辛苦,需要很堅強,又死了那麼多孩子,一直很傷痛。

 

    一天,他在野外找到一隻迷失的小鹿,非常喜歡的帶回家。但媽媽看了臉色就很不好,因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爸爸臉色也不大好,但因為是孩子,那麼辛苦,又那麼喜歡,就讓他養下來。不久,他們擔心的事發生了:小鹿開始吃他們種的玉蜀黍。媽媽說這鹿不能養,孩子捨不得,覺得媽媽殘酷,就說把鹿綁住。但媽媽說,鹿是野生的,不能天天綁它。這也是真的,但怎麼辦?鹿會去吃玉蜀黍的嫩芽,他們一家人第二年冬天就沒有東西吃,就要餓死。但喬弟很愛這鹿,就說我來作籬笆,圍住玉蜀黍田,不讓鹿進去。他真是拼命加倍幹活兒,日夜不休。但他是孩子,籬笆能蓋多高?鹿會長大的。電影有一幕很刺激,這鹿跳過籬笆,又吃他們的玉蜀黍。

 

    多次警告他要把這鹿殺掉,孩子當然不願意,曾經把鹿帶到很遠處,丟到樹林裡,但鹿回來了,又吃他們的東西。他媽媽後來說,你捨不得,那麼我來把它殺掉,喬弟當然不肯。

 

    但有一天,實在不能忍受,他媽媽把那鹿打死了。這小孩非常忿怒,跟爸媽都講「I hate you」,就離家出走。在外面遊蕩了一段日子,有餓得半死的經驗,後來回家了。在外面餓肚子的那段時間裡,懂了一件事:餓肚子不是好味道。媽媽一直要把鹿殺掉,是為了不讓家人餓肚子。小孩沒有想到這些,等到自己肚子餓得夠厲害了,才知道餓肚子真的很不舒服。

 

    回到家,當然都很高興,就吃飯,然後跟爸爸談話,道歉說那句話是無心的。我還記得他爸爸回答的那句話,當年中文翻的是「童言無忌」,小孩講話不算什麼,你不要放在心上。其實翻譯的人雖然英文很好,但聖經不好,後來我看到原文,他爸爸說,“While I was a child, I spoke as a child. 中文翻「童言無忌」是神來之筆,但他不知道哥林多前書13:11那句話,「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他爸爸的意思是說你是孩子,不成熟,說的就是孩子話。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他還不夠成熟,沒有上帝的愛在裡面。」

 

    因此,做一個屬靈的人,就是做一個屬上帝的人,而且有上帝愛在裡面的人,這樣才會蒙上帝和人的喜悅!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復活期的靈修


          復活節期Easter season是指自復活節主日算起之後五十天的節期,又稱為「五十天的大日子」(the Great Fifty Days),從復活節主日的黃昏到聖靈降臨主日的五十個「大日子」,大約有七個主日,我們稱作「復活期 Easter Season」,這是在基督教年曆中,最富慶典及歡樂氣息的節期,所以傳統上教會此時用白色或金色佈置聖壇或作為節期代表的顏色。

   
這段節期間主要是紀念基督復活與升天,以及在歷史上第一個復活節時賜下的聖靈(約翰福音20: 22-23)等重要的事蹟及其意義。到了大約第四世紀,這節期中的第四十日開始有「升天節 Ascension day」的記錄,這節日通常是在禮拜四。升天節是紀念耶穌升天離世,升天節後的十天有稱作Ascensiontide,信徒專注等候聖靈降臨節,在升天節(日)後的主日,又有傳統稱作「希望主日The Expectation Sunday」,強調信徒等候、期待基督應許的保惠師聖靈的來到,也期待主的再來。

   
古代基督教團體,稱這段節日為「逾越Pasch」節期,Pasch這個字顯然是由希伯來文pesah引申而來,這個字含有「釋放deliverance」以及「逾越、跨越、通過passover」之意。

   
其實這個古典的意義,對我們的靈修是非常有助益的,第一個逾越節使得以色列人整個民族的命運得以轉變,從被奴役的、受壓制的,逾越到一個有尊嚴及身分的民族,成為上主的選民,他們有新的目標,向著那流奶與蜜的土地前進,磨練再前進,他們的子孫有新的前途,不必過著生命沒有保障,前途沒有希望的日子。

   
新的逾越節期,道成肉身的基督,以復活的行動逾越了死亡,上主偉大的救贖計畫,進一步的實現了;因復活的事件,彌賽亞經由受苦而進入了榮耀。門徒們由對耶穌片面的認識,以及因為耶穌受死所帶來的理想的幻滅裡,逾越到充滿了盼望與生命活力的使徒。當時跟隨他的人,也有了新的盼望,在基督裡也能逾越死亡對人性的種種限制,從而有一個復活的、活生生的、充滿盼望的生命。教會也因他們這樣的逾越而誕生。

    歷代的信徒都可以經歷這樣的逾越,不但是因為接受主耶穌那時刻生命所造成的轉變或逾越,一個與上主隔絕的生命,可以逾越到與上主有緊密關係的生命。此外,歷代信徒也在靈修生活上,常常經歷新的逾越,跨越過人生或人性種種的限制,向著那更美的靈性生命邁進;也就是讓生命常常逾越,日日更新。

    作為現代的基督徒,在復活期我們的靈修也應該有這向度的反省與默想。因為現代的信徒,很容易陷入社會結構所設定的生活節奏中,工作的效率提升已經牢牢地主宰了我們大多數的思緒及生命能量。難道我們仍要停留在這樣的壓抑與侷限的生活中嗎?復活的力量是否可以再次發動我們生命的能量?使我們有新的生命目標,新的盼望與動力,可以跨越種種的限制,讓靈性生命再次攀上一個新的情境。

    所以建議我們在這節期中,先在生活上作出一些調整,每日留出一段時間作為特別的靈修,默想基督復活的力量如何在你身上彰顯,使我們可以逾越那擺在我們前方的困境,我們可以逾越一個死氣沈沈,沒有生機的生命狀態。我們也可以逾越那種對社會的潮流毫無招架之力的生命。同時,我們也可以為家庭或個人的生活訂出新的目標。

    在牧養上,大齋節期(或四旬期)的四十天,是一個推動信徒守齋戒、刻苦、內省的靈修實踐。復活節期的前四十天,則是一個慶祝的操練。我們可以實踐將喜樂分享給周圍的人,探訪有需要的人。

    此外,初期教會在基督復活到升天前門徒與主同處,一同學習,所以這四十天也可以作為一項特別的進修或操練,在更深認識信仰,認識我們的主耶穌等目標下,進行四十日的進修。意即大齋節期的四十日是認識自己,復活期的四十日,是認識主。升天節後的十天,是一個預備自己,預備聖靈將臨的重要節期,預備將要面臨的蛻變。往後我們更在聖靈的保守中,將充滿生命力的信仰實踐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