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基本上是教義的改革,而非生活方式的改革。在宗教改革的兩側,出現四個運動實際影響宗教改革之落實。十六世紀末的亞仁特(Johann Arndt)是德國敬虔主義的先驅,其後繼人乃史賓納(Phi- lipp Jakob Spener)和法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
敬
虔主義把宗教改革帶到德國的草根階層,所以,這個運動亦可說是上帝子民的改革運動。與此同時,英國出現了清教徒運動,進一步擴大落實改革的教義。英國人中
有不少信徒開始追求過聖潔的生活。英國在十八世紀還有一個注重靈命更新的循道主義運動。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福音派運動,可算是第四個更新的運動。以
上四個更新運動的基礎都在於宗教改革的教義。
他們比任何其他傳統的改革派信徒更認真地過聖潔的生活,我們若想在今日的世代有屬靈的更新,可以從清教徒學習很多寶貴的功課。德國的敬虔主義運動亦有相似的地方。事實上,德國的敬虔運動與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有很強的內在互動的關係。
他們比任何其他傳統的改革派信徒更認真地過聖潔的生活,我們若想在今日的世代有屬靈的更新,可以從清教徒學習很多寶貴的功課。德國的敬虔主義運動亦有相似的地方。事實上,德國的敬虔運動與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有很強的內在互動的關係。
著名的清教徒教牧神學家波金斯(William Perkins)被譽為十六世紀的魯益斯(C.S.Lewis),其著作在英國與歐陸流傳很廣。先是波金斯影響了德國敬虔運動的領導人,後來在十八世紀中 是德國的敬虔主義影響英國的更新運動,如循道衛斯理運動和後期的福音派運動。由此可見,這些運動間有很強的內在關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