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聖經中之沙漠觀


   
在我們研討四世紀的這個運動的特徵之前,我們要查考這個模式的聖經背景。沙漠在舊約信仰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色列的列祖出於沙漠,摩西在申命記卅二章十和十二節說︰「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耶和華獨自引導他,並無外邦神與他同在。」
 
這表明沙漠在以色列的歷史中,最早期的用法有恐懼、潔淨的意思。出埃及這件歷史經驗對以色列人的生活而言是生活中的常態,因此,出埃及不僅是一件歷史的事實,舊約聖經在下面兩個層面也重覆強調之。
 
詩篇的作者經常提及沙漠經歷對個人生命的重要,後期的先知們也強調沙漠生活在以色列人的生活中是常態。
 
何西亞書二章十四節耶和華說︰「我必勸導他,領他到曠野,對他說安慰的話。」
 
意思說以色列已經成了妓女,她不得已到沙漠去住一段時間與人分離,希望她能悔改,再次專一愛主,除去一切拜偶像的惡行。我們再次看到沙漠在道德上所起清潔的作用。

  
從以色列人的歷史,我們看見另外一件發生的事,就是他們在苦難中向上帝呼求和上帝對他們的拯救。通過在沙漠裡獲得釋放的經歷,以色列人的信仰再度被重整。在人把沙漠的恐懼看為對死亡的恐懼,因而從沙漠被拯救出來,可以說是復活的另一種形態,是生命的重建。
 
舊約對沙漠的重點領悟乃是上帝的信實,他聆聽以色列人的呼求。在以賽亞書四十三章十六至廿節「僕人之歌」中說︰「耶和華在滄海中開道,在大水中開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要記念從前的事,也不要思想古時的事。看哪,我要作一件新事……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
 
以賽亞先知所指的是新的出 埃及,以色列人將被擄看為再次出埃及,其主題是上帝的美德,上帝對他的子民的保護和供應。

   
沙 漠這個主題在新約亦再度出現。馬太指出耶穌是從出埃及被召出來。三卷符類福音書也強調耶穌在曠野受試探的重要,通過這些試探,主耶穌親自體現出他的子民應 當過的純潔生活。福音書亦多次談到沙漠這個帶有拯救性的記號。司提反在使徒行傳七章,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亦說到這個課題。

   
同樣,在教會歷史中,沙漠這個記號不斷出現,所有後期的教父都以此為主題。事實上,導致敬虔主義運動興起的一個因素,就是復得沙漠教父的教導。那時,他們發現埃及那位沙漠教父的屬靈著作,並將之譯成德文;又以德文出版了沙漠教父們的生平(1696),這些著作對當時德國的信徒有深遠的影響。
 
另一位德國貴族在一六六七年時放棄他的頭餃和產業,到拉丁美洲荷屬的圭亞那當宣教士,他是第一位差到拉丁美洲宣教的德國人。
 
此外,另一位歐洲貴族季曾道夫(Zinzendorf)亦因讀了沙漠教父的著作,決心放棄所有的頭銜和野心,一心追隨沙漠教父的腳蹤。
 
現代的多馬默頓(Thomas Merton)在重新編輯、整理沙漠教父的名言後,決定在廿世紀的處境中嘗試過四世紀式的默觀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