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顯示具有 十字架約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十字架約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6月4日 星期三

Holy Darkness 的意義

 

 

Holy Darkness」(神聖的黑暗)是一個在基督教靈修與神學中出現的重要概念,特別是在神祕主義與靜觀(contemplative)傳統裡。它指的是一種屬靈的經歷,在黑暗、不確定、甚至是苦難中,上帝的同在仍然是深奧且真實的,只是隱藏起來,不再以明顯可感的方式顯現。這種「黑暗」並非邪惡,而是神聖的——一種邀請進入更深信靠與親密關係的歷程。


一、出處與背景

這個詞常出現在神祕主義傳統,如:

  • 《黑夜之靈》(Dark Night of the Soul —— 西班牙神祕主義者聖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所寫,他描述靈魂經歷屬靈黑夜(spiritual darkness)時的痛苦與孤獨,但這其實是上帝帶領人進入更深與祂合一的過程。
  • 古代教父如狄奧尼修斯(Pseudo-Dionysius the Areopagite 說到「上帝是在黑暗中更可認識的」,因為上帝的本質超越我們的理解,人在「無知之雲」中才能真正接近祂。

二、「神聖的黑暗」的意涵

  1. 信仰的淨化過程
    有時上帝似乎沉默或遠離,這其實是祂為了淨化我們的信仰,不再依賴感覺,而是進入更深的信靠與順服。
  2. 超越感官的認識
    神聖的黑暗提醒我們:上帝並不總是以我們期望的方式顯現,有時祂隱藏自己,讓我們學會用信心「看見」祂。
  3. 與基督的苦難相連
    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 27:46)就是最深的神聖黑暗經驗——但這不是絕望,而是通向復活的道路。

三、現代應用

有些人可能在人生中經歷信仰的黑暗期,如:

  • 禱告無聲、感覺不到上帝
  • 苦難中看不到出路
  • 疑惑與靈性的低谷

在這些時刻,「Holy Darkness」告訴我們:這不是上帝離棄你,而是祂邀請你進入一個更深層的同行——在「黑暗中信靠」是愛的極致表現。


四、相關靈修詩歌或文字

有一首知名靈修詩歌《Holy Darkness》,由 Dan Schutte 所作,歌詞中寫到:

"I have tried you in fires of affliction;
I have taught your soul to grieve.
In the barren soil of your loneliness,
there I will plant my seed."

這句話深刻地描繪出上帝如何在「黑暗」中動工,成就祂的計畫。


小結

Holy Darkness」提醒我們,黑暗不代表上帝的缺席,而可能是祂最親密同行的時刻。就像夜晚的星星,唯有在黑暗中才顯出光芒。神聖的黑暗是一條通往靈命成熟與更深合一的道路。

若你正在經歷這樣的時期,願這個概念能成為你靈裡的安慰與指引。你也可以用詩篇來禱告,例如詩篇 139:「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十字架約翰的靈修主旨

    使我們改變的聖寵,在實際上,乃是被釘死的耶穌的聖寵,我們有了聖寵,便可以與他的工作聯結在一起,這就是說,我們要死亡於世俗,而一天天的變得更光明更輝耀。我是在空無中,我也看到我一無所缺。

    這是Maritain對於十字架約翰的空無理論,頗為深刻的一種注解,聖師的一生可以說是顛沛流離,但是正是因為如此他體驗聖靈就更為豐富,靈修如同呼吸,越入境界所能感受的就 越是被動,到最後完全為上主所虜獲,沈浸在上主的聖愛之中,靈魂自己幾乎是空無的空無,不可言說又不可知,所存的只是一口氣、一聲歎息。

心靈之歌與愛情的烈焰之主題

    舊約《雅歌》四章16節的經文說:
    北風啊,醒起來吧!南風啊,吹向我的花園,
    使空氣洋溢著芬芳。
    願我的愛人進入他的園中,吃園裏最好的果子。

    十字架約翰引用了這一節的前半段經文,而以靈魂內在所需求的說出:「上主聖神的清風,乃是極高度可為人們願望的事件,每個靈魂,都應該要求這種清風,吹過他的花園,好使上主神聖的芳香,芬馨四溢。」

    這是以色列的青年男女相互傾吐愛情的民間歌謠,聖經作者將這些動人的文辭放置在聖經的正典中,不只是描述中東地區的男女浪漫愛情,從靈性的意境上,這些經文確實可以引領人進入靈修的階梯,聖多瑪斯、聖伯納德、大德蘭、十字架約翰都從《雅歌》裡頭獲得靈修境界的泉源。

    在聖愛之中上主之子將靈魂變成了祂自己,以天上恩賜豐腴的靈糧,給予人的靈魂,由於這極大的吸引力,靈魂與上主結合為一。

《雅歌》六章23節的經文又說:
   我的愛人到自己的園子去,花床盛開著鳳仙花。
   他在那裡牧放羊群,採摘百合花。
   我的愛人是我的,我是他的;他在百合花叢中牧放羊群。

    聖師以此比喻人與上主之間的「靈婚」,這是在秘密(神秘)中佔有、分享、了解的親密關係,彼此之間充滿愛情的動能,人的靈魂獲得最高尚方式的特恩(對此靈魂沒有言語述說的能力),靈魂被神聖之愛所陶醉、吸引與昇華;而上主將祂的神性,放置在人的理智,使人得以了解真理。

    上 主將靈魂高舉到靈婚的境界上,是為轉化靈魂,靈魂在轉化為上主時,獲得上主的恩寵,十字架約翰說此為「清風的拂煦」,並且指出清風的拂煦是一種能力,由上 主聖靈所賞賜給靈魂的,將靈魂提拔到最崇高的境界;上主聖靈在靈魂內的呼吸,因此,上主才將靈魂轉化為祂自己,這一境界是人的語言無法描寫、人的理智無法 了解的。這時靈魂享受在靜靜的黑夜中,在其中實行著靜觀,靜觀是黑暗的,從神學的角度說,這是神祕神學。

    《愛情》一開始是解說,十字架約翰從「靈魂在與上主的結合中,感到了全部的焚燒,感到了全部浸浴在光榮以及愛情之中,從祂實體的最親密處,噴射出了真正光榮與甜蜜的大河流」,大能的光、愛情之火燃燒包圍靈魂,而這火焰就是聖靈,使得靈魂向火焰投注熱切的願望。

    聖師指出聖靈以靈魂所產生的作為,乃是熱火的噴射、愛情的焚燒,靈魂的意志用一種崇高的方式與聖靈結合。嚴格說,不是靈魂產生這樣的行為,而是聖靈在靈魂中產生這樣的行為。

    靈魂至深的實體中,是感覺無法達到的,魔鬼也不會深入的,在此只有聖靈能在靈魂,這深處只有接受上主而已,聖師說:「靈魂的中心,乃是上主」。

   我們發現十字架約翰的靈魂學說,與多瑪斯的靈魂論相當接近,靈魂是純粹的靈體。為了讓靈魂與上主完全結合,靈修人應放棄一切世俗之物,讓一切自然的傾向死去;靈魂的最後目的是「上主化」的功課,與聖靈結合達成一體的相通。

    十字架約翰認為,三一神賜給深度的靈魂三種恩典:甘甜火熱的心、永生的滋味、轉化生命,這一切都是因為上主聖愛的烈焰,使得靈魂熊熊燃燒不能自己。
當代天主教士林哲學家 J. Maritain 在《知識的等級》(The Degrees of Knowledge)
一書裡頭,他談論十字架約翰時,稱呼聖師為「靜觀的實行者」。

    「靜 觀」是十字架約翰靈修的主題之一,在他的四本著作中都提到了靜觀,根據關永中的研究他認為,十字架約翰在《登山》與《心靈》書中,將靜觀定義為理智上秘密 而更高的知識;在《黑夜》裡頭則靜觀被視為上主對於意志神秘的愛之傾注;在《愛情》中,靜觀是理智與意志所共同保有,對於上主秘密的愛之知識。

    屬於神秘經驗的「靜觀」,有幾種可以從認識觀點來說明的特性:

超性的 supernatural(嚮往上主的生命)

靈性的 spiritual(屬於靜觀的神秘經驗知識,不來自感官(沒有形體的表象))

被動的 passive(從上主接受智慧與愛,且受靜觀的淨化)

無區別 indistinct(在靜觀中,人們忘懷時間、超越空間的限制)

普遍的 general(非個別的知識,只體會上主的臨在、聖神愛的熱火,對於上主聖愛無法有清晰可區別的辨認)

理智與意志密切合作(在愛中認知,在認知中熱愛)

    根據十字架約翰對於靜觀的描寫,靜觀從靈修的角度,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初步:人停止推理默想而進入靜觀(對於感性的圖像感到乏味、對於上主則有愛的感覺)

   
中期:理智與意志彼此相互影響(上主光照理智愛之火 愛之火導引意志對於上主更深的洞察)

   
高階:產生「愛的知識」((靈魂與上帝之間的靈婚)透過靜觀更深入熱愛上主)

    靜觀的三個階段,不斷出現在十字架約翰的靈修著作與主題中。靜觀幾乎是屬於「不可說」層次,聖師自己指出:

靜觀是上主對於靈魂的語言,為純粹精神對純粹精神的對話,是一切低於精神的感官所無法知覺的,對感官來說便是屬於秘密的,感官既無法認知,也無法論說,因為無法看到也就不能渴望。

靜觀是屬於上主的,具有秘密的屬性且超過人自然的能力,是導引靈魂至與上主完美結合的途徑,這一路途並非人所能了解,只能為那不可知、「上智的無知」所帶領。

    法國士林哲學家 J. Maritain 在研究十字架約翰的專文中曾經說道:

    人 類的一切方法,無論如何,在其與有關於他在自己的本生命需要佔有的上主一方面來 說,總是沒有比例,並且不適宜的。為此,一個受造物所能作的最高的事,乃是捨棄自己,消滅自己,拒絕並放棄自己的本有工作,而將自己成為空無,這是十字架 約翰的中心理論,如果不是有上主超自然的出現或親在於人靈之中(這是說一個已經為上主以最近方式召叫到靜觀的靈魂),這個空的理論,實在是悖謬絕倫的。是 的,如果不是上主來敲打靈魂的門,而要完全佔有他,補足他,要他為一個更好的生命而失去一切,這個最好的生命就是神自己,是和平的大河--這種空無的理 論,乃是實在沒有意義的。

    這是十字架約翰靈修的基本特徵:空無;空無到一切只為耶穌基督。這種空無的理論所講的也是一種死亡,一種生自我們內心的死亡,一種有生命動力的工作--死亡(卻不是本體的死亡)。

    對十字架約翰而言,「空無」與「黑暗」常常是通用的,在《登山》裡頭,他認為「在所 有事物上剝削自己的興味,就像生活在黑暗與空無」,而這種剝削對於靈魂來說是一種黑夜。51 在十字架約翰的著作中,「空無」(void)、「無」 (emptiness)、「黑暗」三名辭交替使用,信、望、愛三種神學美德,使得理智、意志、記憶三精神功能「空虛」在黑暗中,完成「理智在信仰的黑暗中,記憶進入希望的虛空裡頭,意志埋葬在一切情愛的缺乏中」而走向上主(對一切不是屬於上主的事物之棄絕)

    空無是一種靈修方法,從上主而來的能力;若從基督信仰的立場,基本上認為「空無」、「無」並非只是修煉而來的工夫,空無既是靜觀的境界,也是靜觀的方法,唯獨空無才能產生靜觀之「愛的知識」;靜觀的被動與無區分特性,更襯托出空無的能力來自上主。

攀登加默山與心靈黑夜的主題


   
《登 山》與《黑夜》是針對靈修的人所應該主動參與,以及需慎重注意的事項一種指導性的說明,十字架約翰對於靈修境界的敘述與著作,並非為初學者來設,而是給那 些已經對基督有基本信從的信徒,提供更進一步的「神秘心路」功課的指引,「這兩部書,實際上只是一部教導我們的完整著作」,十字架約翰在《愛情》書中曾經 指出,可以統一這兩部書為--「攀登加默山的黑暗之夜」一部。

    《登 山》雖然是《黑夜》的前身,但是「黑夜」的主題卻早早便在《登山》之中出現,趙博雅神父認為:「在登山的前兩章內,不但指出黑夜的這一象徵,並且也對它, 作過分析」;而這兩本書它們共同要表達的乃是,靈修的人應該由他的內在性來指導自己的五官,當人們轉向更崇高尊貴的事時,靈魂才能發揮其真正的果效,靈魂 的本質在於用其全力來愛上主。為了使得人心可以承受更高的事物,人應該安 息在「純粹的無」之上,在此狀態之下,人才擁有最大的可能性,才能攀登到山頂,安息在空無之上,方能有那最大的可能性。要能如此,唯有在內心斬斷一切、了 無牽掛,這樣上主的大能才可彰顯在我們身上。此時所表現的,幾乎是一種知識上的無知、光明形成的黑夜、精神上貧窮的人。也有研究十字架約翰的學者指出, 《登山》是主動的登上加默山,而《黑夜》所描述的是被動的登上加默山。靈修的深度歷程:

1.首先經過感官、精神的主動黑夜,
2.經歷感官、精神被動的黑夜,前者是《登山》所主在敘述的,後者則是《黑夜》的主要內容。

   
《黑夜》裡頭告訴我們,靈修者要棄絕自己、死於自己,達到活於上主之愛的生活,使得靈魂從自我與世物之中脫穎而出,這有賴被動的淨化默觀(靜觀),是淨化的默觀來平息一切情慾波浪,所以是「通過漫漫的長夜」。

    靈 修初學者要去除一些毛病:驕傲、吝嗇、放逸、憤怒、靈貪、懈怠與忌妒;靈修進階者的毛病:習慣性的-心神呆滯、分心、外騖,偶發性的-精神的幻見、歡愉的 感受而自欺。唯獨經過淨化、分辨,才能體會「隱在黑暗裡,心宅內一片安寧」。心神與感性的一切機能、貪,在靈魂的黑夜中,均失去本性的光明,經歷淨化清 理,而得以接受超性的光照;心靈在黑夜中穩步前進。

    靈修黑夜的現象,可能是暗澹、無力、感情乾燥等,這是上主解放我們的時間,應該交託而穩步向前,「越前進,也越進入黑暗,越不知何去何從」,而這正是上主在親自引領。

    《黑夜》十七~十九章裡頭,我們看到十字架約翰融貫了聖多瑪斯的思想,他指出多瑪斯的神學,涉及了「神秘神學」(mystical theology)的秘密智慧(secret wisdom) 課 題,秘密智慧是經由愛的途徑而灌注傳遞給靈魂,這是指以黑暗為靈修途徑的靜觀,具有一種秘密的智慧、一種神秘神學的功能,黑暗的靜觀不違反理性卻超越理性 的作用;最主要的是此一靈修不定人居主動地位,而是上智創造者自已主動,而人反居被動的地位,所以是不違背理性卻能夠超越理性。《黑夜》十九、二十章講神 性的愛情神秘的十階梯,這是根據多瑪斯與伯納德(St. Bernard)的神學整合而得的靈修新徑(依照《雅歌》的經文描述靈修境界)

  1階 靈魂由於對上主之愛,對罪惡死亡了(失去他對世界的胃口)靈魂在靜觀中,沈入否定自己的境界

  2階 經過靜觀的淨化,靈魂唯一關懷是他的愛人

  3階 對上主的愛,使得心中有一團烈火,願意為愛犧牲一切

  4階 為愛人受苦,靈魂卻不疲憊;除了上主甚麼也不尋找,嚐到上主臨在的甘甜喜悅,靈魂不止息在任何受造物上

  5階 有一種神聖的不耐煩,只想尋找到上主、熱愛上主

  6階 靈魂輕輕跑向上主,上主也用自己的感觸在接觸他

  7階 上主所賞賜的恩典,使得靈魂能夠大膽行事,以信、望、愛面對一切的作為,靈魂具有猛烈奔向的動力,但一方面又是謙遜的

  8階 靈魂受神愛所棲息,與神愛結合(但以一種短暫非持久的方式)

  9階 為上主溫柔之愛所包圍,由於靈魂與上主結合,聖神以溫柔、喜樂之愛充滿靈魂,這是全德之人的境界(享受上主的奇異恩典)

  10階 靈魂與上主完全同化,對上主清楚的「看見」(以直接方式享受上主的愛)

    我們可以說,這是基督徒神秘經驗的深刻體會,靈魂被上主所提昇與上主結合,節節上升而達到奧妙的神秘境界;用已故的哲學家方東美先生的話說,這是「深微奧妙、玄之又玄的皇矣上帝」(Deus Absconditus, The Mysteriously Mysterious
Mystery)
所流露的神人結合之宇宙真相。

關永中指出,基督宗教的神秘主義是以十字架約翰的作品為其頂峰,而十字架約翰因深受多瑪斯學派思想薰陶,是以能用知識論的說明來描述各種的神秘經驗。在知識論的架構下,十字架約翰的靈修神學,可以有理性層次的解說:
   普通認知               超越運作       
-------------------------------------------------------------------
本 外感官功能  五官的功能  感性異象sensible vision    超
性 內感官功能  想像力、幻想力  想像異象imaginative vision  
界 精神的功能  理智       理智異象intellectual vision  界
         意志       與理智形成「靜觀」contemplation
         記憶       超性經驗的記憶        -------------------------------------------------------------------
在十字架約翰眼中,所謂「超性界」(The Supernatural)可分:

超自然界 the preternatural(上主以外的其他靈界所以引起的超平常現象)

偶性超性界 the accidentally supernatural(來自上主,但不顯露上主本質一切靈觸)

實質超性界 the substantially supernatural (上主本質的直接呈現,不靠其他標誌)

    而十字架約翰重視的乃實質超性界的自身,聖師他勸告人們不要執迷於超自然界與偶性超性界的事物,只有上主才是靈魂追求的真正目標。

十字架約翰的靈修要旨

    在十字架約翰的作品裡頭,《愛情的烈焰》與《心靈之歌》這兩本著作,可以發現很明顯與聖經的《雅歌》有很深的關聯,Cayre在《教父學大綱》(卷四)中 提到,十字架約翰「他的不少的著作,簡直是他的雅歌註疏」。《雅歌》若不以某種文學批評的方式來閱讀,而是以靈修方式來默想,可以有許多想像發揮、靈修感 想的心得。《愛情的烈焰》是他生命中最後的一本文學著作,其中充滿祈禱對於上主愛情的詩文——靈魂在與上主親密結合所寫的詩歌。

    十字架約翰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詩體,他的四本主要作品可以說是對於他自己的詩之註疏。「靈婚」(spiritual marriage) 或者「結合」(union)是十字架約翰與大德蘭靈修的主題,這靈婚所指的是靈魂在上主之內全然的變形(total transformation),在如此的變形中,相愛的情人不會喪失其人格特徵,靈魂與上主在愛中結合為一體,「在榮耀與顯現中靈魂似乎相似成為上主,而上主成為靈魂」,也就是說靈魂活出了上主的形象、位格,但是創造者與被造物的區別仍然存在(不是泛神論)。人具有內外感官,靈魂有感情與精神的能力(理智、意志、記憶),對於人的這些官能,不是去否認它們,而是空虛它們,好能成為上主之德運行的場所,如此就是為它們找到它們的地位。對於十字 架約翰的靈修基本觀念,歐邁安(Aumann)神父指出:「聖約翰的基本神學是:上主是一切,而受造物是虛無。因此,為了達到聖化,達到與上主完全共融的境界,人必須對身體及靈魂所有的力量和官能,進行深入而劇烈的淨化。」

    而他的四本著作,所關心的基本上就是上述的主題。

    靈修學歷史上,總是將《心靈的黑夜》與《攀登加默山》兩書視為一組,而把《愛情的烈焰》、《心靈之歌》當成同一組;也有人主張《黑夜》是接續《登山》的含意,再加以融貫的作品。K. Kavanaugh 則是認為要從十六世紀西班牙靈修傳統、加默運動(Carmelite Movemet) 來了解十字架約翰的靈修主旨,而在傳統的神學上所謂上主的「超越」與「內在」之奧秘,在十字架約翰的靈修神學中,形成一種「黑暗」與「光明」的模式;聖師 所要表達的是,靈修生活的目標是一種愛的結合,基督徒透過信、望、愛(傳統所說的「神學德性」),靈魂得以與上帝相似或說是與上帝相等,此一愛的結合天人合一)是一種相似或相等的結合(人因此獲得「朋友」與「子」的身分)。神學的德性(信德、望德、愛德)的中介價值來自於與基督的連結,藉著基督神人的結合,使得人可以與上主合一,所有與愛的結合不謀之一切均要給予否定、捨去,在靜觀(contemplation)、凝視上主的愛當中,達到人性最高境界。可以說,以大德蘭與十字架約翰為中心的加默運動,他們用靈修神學的方式、生命內在的體悟,來表達傳統的神學語言,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詮釋基督信仰的內含。

十字約翰生平(St. 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

    十字約漢是位精深的默觀者,更是位洞悉人靈的靈魂導師;他的生命不僅標記出了「十字架」的真義,更為世人留下信德煉淨超昇的典範。 

    約翰誕生於西班牙的一個清苦家庭裡,其父雖生於貴族世家,但為了迎娶約翰的母親而甘願放棄貴族身份。其父過世後,家境更顯貧苦。因此,14歲時,約翰便必 須外出為家計而謀生。當時,他在醫院中找到了一份照顧絕症病患的工作。因著約翰自身所經驗的貧窮與苦難,他學會了不在此世追尋美麗與幸福,而是在上帝的身上追尋完滿。

    若望20歲時進入加爾默羅會,領了「十字架」的會名,25歲 時晉鐸。該年,聖女大德蘭與其會晤,並在改革修會上請求聖人的協助。十字約翰支持大德蘭的信念,認為修會應回復到原始會規的嚴格祈禱生活中。然而,許多同 會弟兄卻對此改革感到威脅,甚而綁架了他,將其囚禁在水牢裡,且每週鞭打三次。不斷興起的反對聲浪、誤解,甚至是迫害與囚禁,就是聖人堅持改革所償付的代 價;在黑暗、潮濕與狹窄的囚室內,約翰除了上帝外,一無所有;「十字架」的真義-即耶穌的受 苦與死亡經驗,正逐步地滲透進約翰的靈魂裡。然而,黑暗與枯竭卻激發了約翰對上帝的愛與信德,使它們像火與光那般地燃燒著。當下,上帝成了約翰在巨大的黑暗與孤寂中的唯一喜樂。

    弔詭的是:垂死的經驗,使他找到了生命;外在的黑暗處境,卻使他的靈魂找到真正的生命之光,約翰也因此在這種景況中寫出了經典的靈修巨作;約翰自述,他的許多神祕經驗與靈感,幾乎都在那囚禁的九個月時領受的。《靈歌--Spiritual Canticle》,表達的正是他在囚室的十架中,與上帝神秘結合的靈拔經驗。

    正是出於相同的經驗,十字約翰在他的著作《攀登加爾默羅 - Ascent to Mt. Carmel》中指出,與上帝神秘結合的靈魂超拔,是在痛苦中被導引而出的。因此,作為一位加爾默羅會士,他在自己的痛苦中,體驗到一份淨化的超昇 purifying ascent ); 作為一位屬靈導師,他同樣在他人的經驗中意識到這份真實;作為一位神學家,他將此真實描述並分析於他的著作之中。於是,約翰認為:嚴格的自律、自我棄絕以 及必要的淨化過程,為作一位門徒並與上帝結合是必須的。約翰的生命本身就突顯福音的這種弔詭性:即十字架導引出復活、痛苦導引出靈拔、黑暗導引出光明、自 我棄絕導引出與上帝的結合。

    約翰深信:真實的喜樂只會從上帝而來。因此,若有人在此世尋求幸福,那無異於「一個張開口企圖從空氣中尋求飽足的人。」

    他還教導我們,唯有破除欲望的捆綁,我們才能夠奔向上帝。約翰尤其關切在靈性生活中遭受靈枯與沮喪的人靈,他會以天主的愛來激勵他們,並引導他們走入更深的信德之中。他一生的故事,正好是「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的最好註解。從死亡到生命的巴斯卦奧跡,標記出了聖人作為一位改革者、神秘神修作家與神學家的生命來。

    約翰於1591年的1214日逝世於烏伯達(Ubeda)。其留下的著作影響後世甚鉅,是度默觀生活者的祈禱指引。主要的著作計有:《攀登加爾默羅山--Ascent to Mt. Carmel》、《心靈的黑夜--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靈歌--Spiritual Canticle》、《愛的活焰-- The Living Flame of Love》。

十字架約翰之生平與著作

    在天主教會史上,十字架約翰是屬於特利騰(Trent) 大公會議後期時代的靈修人物,這一時期的教會靈修「每一個國家特有的氣質與特性,往往從他們的靈修上表露無遺,更透過修會團體,保存和延續過去的傳統」, 而這個時期的靈修著作在數量上十分驚人,十字架約翰所流露的是具有西班牙神秘特性的靈修。值得一提的是在十字架約翰之前,依納爵羅耀拉與 Avila 的聖德蘭(大德蘭) 都已經開啟了靈修某種風範,1567年左右大德蘭更與十字架約翰成為忘年之交,往後兩人同心策畫改革修道院的靈修,1572~77 年之間是十字架約翰靈修成長最快的階段,這時的十字架約翰他能進入神化結合的奧妙境地。

    十字架約翰1542年出生於西班牙封諦威洛斯(Fontiveros),父親是一位 裁縫師,家庭十分貧困。小時就讀於耶穌會所辦的學校(1556~62)1563年進入聖衣會(Carmelite Order),後來被送到撒拉曼加大學攻讀神學,當時的撒大是與巴黎、牛津、波隆納大學並列排名。1567年晉鐸以後十年,他的靈修境界猛進達到高峰,在1568年他從本名改為聖十字架約翰,擔任初學生的培育工作。1577年因為修道院路線的鬥爭,他被押禁在監獄中七個月之久,但是這七個月正好是對於他的靈修實踐之考驗,也在獄中完成若干作品。十字架約翰曾經祈求基督,讓他過「受苦與受人藐視」的生活,而主果然回應了他的祈禱,15911214日,十字架約翰以一個失寵的普通修士身分去世於烏貝達 (Ubeda),死前他不斷唸著:「吾主,我將我的靈魂交於您的手中」的經文。1726年教宗本篤十三世冊封他為聖人,1926年教宗碧岳十一世宣布他為教會聖師;後世尊稱十字架約翰為「神祕博士」(doctor mystique),他在教會史上,同時扮演著詩人、神秘學家、神學家的身分。若要對於十字架約翰的靈修有更深刻的了解,我們不能忽略熟讀或者至少通曉大德蘭的靈修著作:像《七寶樓台》、《自傳》、《全德之路》等。十字架約翰的重要著作有四本,最受傳誦的是《心靈的黑夜》與《攀登加默山》(Ascent of Mt. Carmel)兩部。趙雅博神父在《心靈之歌》(The Spirtual Canticle) 的中譯本譯文之前,他寫了一篇導論,指導人們如何閱讀十字架約翰的靈修著作,趙神父認為有六把鑰匙幫助我們來了解十字架約翰的著作:

  1.聖經與象徵  

    十 字架約翰的思想奠基在聖經,以及在聖經內說話的聖靈。(趙雅博神父提醒我們注意聖經對十字架約翰的重要性,十字架約翰尤其注意引用舊約聖經。)使用象徵是 十字架約翰詩人、神秘家典型的表達方式。(十字架約翰所用的象徵圖像,幾乎都出自聖經,以象徵來達到內在化、淨化心靈的方法,使人與上主結合。)

  2.來源與人類學 

    聖師作品有一種統一的和諧,因來自萬有真原-上主;人類學是對人的本質之思索,人的靈魂根基是上主。

  3.目的與方法  

    與上主結合是靈魂的目的;藉著基督走上靈修之正道。

十字架約翰的靈修簡介


    「空無的理論」(doctrine of the void) 是十字架約翰 (St.John of the Cross,1542~1591)的靈修與神秘思想之核心;在天主教的靈修史上,十字架約翰與大德蘭(Teresa de Jesus,1511~1582)、耶穌會的創立者依納爵 (Ignace de Loyola,
1491~1556)
等被歸類在神祕學家的類型中,他們三位都是約略生活在同一世紀的西班牙靈修大師,這一點在靈修歷史上也是相當罕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