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現代聖徒的特徵


    我們要在現代發掘新的一代聖徒,是一種新的福音派修道主義,他們認識生命裡嚴肅的一面,是保羅所謂真正的聖潔。何謂追求聖潔的新模式呢即把現代科技社會的壓力都放在考慮內的聖潔,包括在高度自私和專業的處境下生活,即都市化、大眾化的生活,有高速的資訊交流,是個電腦化的世代。

    這種聖潔的新樣有何特色呢表面上聖徒和鄰舍沒有什麼分別,他很平凡,與其他人有同樣的生活負擔但不同的是,他面對永恆的生命而活,他的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容許上帝的介入,他接受上帝的指引和提升。然而,聖徒亦是一位在個人極限邊緣生活的人,與其他人一樣,有煩惱、有肉身上的痛苦:但他眼前有上帝賜的異象,故此,藉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

    聖徒的另一個特徵,是對人類的景況不會過份關心,亦不被生活的壓力及試煉所壓倒。其實他比其他人更體會生活的壓力,有什麼比生活在兩個世界的張力之下壓力更大呢他自然的從屬世的世界進入屬靈的世界,承認自己生活在極大的奧秘中。雖然聖徒生活在很多的煩惱、痛苦和罪惡中,然而唯有在這種情況下,聖潔的特色才最為顯明,因為罪惡越多,恩典也越多。

    所以,我們按著直覺逃避壓力是一大錯誤,因為在寶座上找不到聖潔,它藏在乞丐的爛衣裡,不在出名的人身上,乃在無人知的地方。聖潔不是經常看到的,因他屬於屬靈的境界,血肉之眼看不見,很多時出現在退隱的內心世界。雖然聖徒沒有公關主任,他卻能改變周圍的環境。

    默頓深受佛教和尚的吸引,這些人默想功夫很深,可將四周的氣溫提高十至十五度;他們坐在雪地上打坐,雪也會溶化。但對基督徒而言,這不是聖潔,然而在聖徒周圍其他的東西都會溶化,最要緊的無非是道德上的。

    那麼聖徒是誰呢是特別選出的不是的。聖徒是個很普通的人,但有一位很特別的上帝。所以,聖徒的生活的確有些神秘。聖徒擁有堅定不移的異象,他被問題所包圍,但並不一定要求每一樣都有答案,因他本身的存在已是答案,他從永恆的角度看問題。他的生活是協調的,敬虔和委身整合他整個的人;所以,他不會太關心得失,他所關心的乃是對上帝的忠誠,而非眼下的成果。

    聖徒的另一特質乃是不太關心自己,但卻很關心周圍的一切。我們若只顧自身的靈命,那麼他可能是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一個真正的聖徒乃是不自覺、不理會自己的人。人若有百分之九十的自我醒覺,他就會很邪惡,所以自我醒覺是不容許的,乃是要醒覺基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聖徒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因為基督徒生活的矛盾乃是我們越自棄就越個人化。人的獨特性在聖徒生活中最得釋放;聖潔使我們從相似及一致性獲得釋放,每位聖徒都可獨特地見證基督。我們無法一筆就描敘所有的聖徒,每位聖徒在他特有的環境下運用不同的恩賜,每位都是必定的,也是絕對的。盡管個人有天生的極限和軟弱,但每位與上帝都有絕對的關系,因而在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印記。沒有第二個聖方濟,也沒有第二個大德勒撒(Teresa of Avila),天下間只有一個加爾文,天下也只有一個你與我。沒有人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獨特,身為一個獨特的、墮落的受造之物,若沒有上帝的幫助,只有滅亡;或是高傲的以為我不是你,我是絕望於孤單的現況中。基督徒生活的最大發現乃是只有上帝才能支持我的獨特。

    聖徒亦活在記憶中。我們發現聖徒的生活經常被人效法,他們雖然死了,但仍然活著:就如我們上面提過的三個年輕人,他們的影響至今仍然存在,起碼在一位大主教的心中活著。他們指向的是生命的活力,啟發我們堅持下去。

    最後,聖徒使這個世界成為不斷的奇跡,他們在奇跡的籠罩下生存;換言之,他們令我們隨時醒覺上帝的同在,好像施洗約翰一樣,不斷的告訴我們:「他必興旺,我必衰微。」

    這些素質通過聖徒,不斷延續下去,但願亦吸引我們效法他們。止我用喬治麥當樂(George McDonald)的一首短詩結束,但願這亦是你我的禱告。

    「基督啊!我的生命,求你完全地擁有我,接納我,使我成為一個小基督,若說我是什麼,我是天父的兒子,尚未完全脫下舊的穿上新的,求賜我光明,使我能睜眼的活,求賜我生命,使我的希望沖破雲霄,求賜我聖靈,使我常在父前呼求。」

    上帝希望我們過完全合乎人性的生活,上帝希望我們享有完全的、真正的人性,上帝亦希望我們能真正履行創造的宗旨,日日在生活中不斷發現奇跡。聖徒乃是一位懂得享受作個真正的人。我們越生活在真我中,就越像基督,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目標。

    一方面我們感謝上帝在教會歷史中有不同的屬靈傳統,另一方面上帝正在定型另一個獨特的傳統,因為上帝呼召我們每個人,在他面前獨特地、在這個世代忠心地見證他在我們個人身上的目的。但願保羅的話不斷地提醒我們,「亞基帕王啊,我故此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徒廿六19)。這就是那呼召我們,改變我們一生的。

福音派的屬靈危機及其前瞻


    目前我們深受「技巧」的影響。陸爾(Jacque  Ellol)對這方面作了評估,他在《科技的社會》(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一書中談到人的信仰很輕易就被世俗影響,用科技取代一切。就是在屬靈方面亦有此危機,我們太過注重用各種方法祈禱、默想和查經,而忽略了這些操練的本質。

    默頓對默觀祈禱的見解對近代人影響不小,他在有生之年的後期深受默觀技巧的吸引,到東南亞與佛教徒對話。他似乎把重點放在方法多於目的。祈禱生活的目的乃是與上帝相親相愛,而非屬靈的工程師。

    危險是讓萬能大師在教會生活的各層面通行無阻,以為他能解決所有的問題。有時教會的行政圖表與通用汽車公司完全一樣,而非由聖靈帶頭的一個群體,這種心態無形中將信仰世俗化了。

    今日學術界的精神為不可知論。知識欲很強,但卻不關心知識的來源,只要是新鮮的事都想知道,我們要提防這種精神。事實上,我們的生活非常表面化,內在生活很是空虛。因此,我們要發展內在生活的紀律,增強愛上帝的意願和決心。這種紀律會幫助我們不斷向上帝開放,在謙卑和精練中接受上帝的塑造,不僅為了接受主的指示,亦為了追求聖潔。今日我們面對很多危機,要在微妙之處取得平衡。



哈拿摩爾女士



    前面我們提過另外一個對早期福音派運動影響很大的女性。既然華人教會婦女的參與很多,我們更當多瞭解哈拿摩爾這位姐妹。她的父母一共有五個女兒,父親是個教師;其父母成功的培養五個女兒,每一位都受了上好的教育。哈拿曾經訂過婚,但六年後未婚夫仍不想結婚,哈拿認為未婚夫既然不能下定決心,她只好決定自己的前途,於是決心像其他四位姐妹一樣守獨身。

    她對文學頗感興趣,後來成為英國受教育最高的女性,與著名的文學家約翰生(Ssmuel Johnson),戲劇家加立克(David Garrick)為好友。摩爾女士是十八世紀末最出名的女性,她亦是當時英國思想家領導的心腹,亦是克來彭派的外圍人物。

    十八世紀的女性能為上帝做什麼呢她可以寫作。事實上,哈拿寫了很多的靈修著作,出版數百萬本的書;在一八一八年她已出版十九本書。她在世的最後廿年有很特別的事奉,她的讀者從世界各地來拜訪她,家中的客人川流不息。此外,她亦是威伯富士的好助手,鼓吹廢除奴隸制度。一八一一年她寫了一本很重要的書,闡明福音派的信仰,書名是《實際的敬虔》(Practical Piety)。也許這正是你需要的生活指南。我希望各位女士都因哈拿摩爾的一生受到鼓勵,將眼光放高一些,高過你目前的目標。哈拿走上這條路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大的貢獻。讓我們放開眼界,莊稼已熟,收割的時候已經到了。

    讓我在此為十八世紀的歷史作個簡單的總結。在克來彭派這個團體的運動後,十九世紀有一連串的複興運動。一八四四年基督青年會(YMCA)開始向青年人傳福音,一八七0年成立青年會。慕迪(D. L. Moody)開始用新的佈道方法傳福音。芬尼(Charles  Finney)開始發展全市性的福音運動。而散基(Ira Sankey)首先把音樂帶到佈道會,散基寫了不少大家熟悉的聖詩。這個時期亦開始有針對某些群體的傳福音工作。十九世紀末,卜維廉(William  Booth)開始了救世軍的工作,其事奉對象特別是窮人:其他亦有宣教工作,兒童工作,和學生福音工作,如牛津、劍橋的學生福音團契的運動。但這個世紀最重要的複興運動,乃是在一八四九年開始,十八個月內整個英國都捲入此運動,後來導致一九0四年的大復興。

    在這段時期內,企業家的模式慢慢發展,基督徒要為上帝做大企業家。人亦開始發展一些技術。第一位醒覺要為上帝做大企業家的是芬尼,他把一些方法引進複興運動,如在講道末了的呼召,或是用以跟進的決志卡。現在這些已成蓄意的技巧,乃是從那時逐漸演變到今天所沿用的型式。

    從整個課程來看基督徒的屬靈觀,在某個階段,某個記號是非常真實的。但到了另一個階段,這個記號已經腐化就不合適了,這就是今天福音派所要面對的問題。企業家這個模式在十九世紀非常真確,但對我們這一代來說,就有很多疑問。

    根據一群天主教徒對行政管理的研究,他們畫了一圖表解釋福音機構的建立和沒落。這圖表可以代表教會歷史上某個修會兩世紀的情況。然而現代福音機構的起伏越來越快,可能一代就能看見其創立和沒落。有些直接參與的人,甚至說可以親眼見到這種情況。你若問最大的問題在那裡其原因不外乎道德上的自滿,成功最容易迷惑人,以為成功的人亦是道德完美的聖人。這在任何組織內都是一段危險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