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本篤會的神學發展

    本篤會士在卡羅林文藝復興運動(Carolingian Renaissance)中舉足輕重,但在神學上卻只是歸納了教父對聖經和教義的智慧,將之應用在當時的需要上。從他們:的神學可以看出,他們以聖經及教 父的說話來教導人謙卑;有人說他們只是跟隨在奧古斯丁(Augustine)、耶柔米(Jerome),和大貴格利這些偉大的收割者背後來拾穗,從默想的 角度看聖經,而釋經的方法常是寓意解經。

    有些作者著作極豐,像約克的亞勒昆(Alcuin from York,約735-804)、拉巴努.毛如斯(Rhabanus Maurus of Eulda,約776-856)、史達波(Walafrid Strabo of Reichenau,約808-49);其他人像拉得伯土(Paschasius Radbertus)和拉特蘭努(Ratramnus)這兩位科爾比(Corbie)的修士,則參與聖餐(Eucharist)及預定論 (Predestination)的辯論,而他們定真偽的準則,是以教父為憑。

    本篤傳統的神學,到了十一、十二世紀才大盛,尤以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 of Claivaux)為著,他與剛冒升的經院哲學家(scholastics)的辯論,最能顯出其神學才華。對修道士來說,神學是由修道生活的目標定規的 –包括對上帝的認識、與修道經驗有關的研究、敬拜與禱告等,他們尊重奧秘,而不太重視辯證的技巧。

    同一時間,受修道院訓練的神學家,像安瑟倫(Anselm)、聖提裡的威廉(William of St Thierry,約1085-1148)和艾黎(Ailred of Rievaulx,1109-67,被稱為「英國的伯爾拿」),則把苦修和臆猜之方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安瑟倫的門徒艾馬(Eadmer of Canterbury,約1055-1124),是第一個闡釋馬利亞(Mary)無罪懷孕之教義的人。其他重要的人物,包括改革家達彌盎(Peter Damian,1007-72)、克呂尼修道院院長可敬的彼得(Peter Damian,1007-72),以及科隆附近之丟慈(Deutz)已修道院院長魯柏特(Rupert,約1070-1129)。

    中世紀末期,修道院再不是神學思想的中心。當時大學開始建立起來,經院思想抬頭,再加上方濟會(Franciscan Order)和道明會(Dominicans)等新運動的成央以及人文主義(Humanism)的興起,使本篤的神學傳統失色不少。後來發生改教運動和政治動亂,跟隨「規條」之修道院的數目,便大為減少了。法國大革命前一百年,好幾個修道院在學術上都有傑出的成就,他們出版奧古斯丁的作品,內附精細的索引,使他們能應付楊森主義(Jansenism)的攻擊。馬比讓(Jean Mabillon,1634-1707)編輯伯爾拿的作品;蒙法崗的伯爾拿(Bernard de Montfaucon,1655-1741)則編輯亞他那修(Athanasius)和屈梭多模(Chysostom)的書。當時卻不是人人都贊成修士這樣專心研究學問。

    十九世紀,本篤的生活方式又再復興過來,神學研究亦很蓬勃,新的修道院在比利時的馬利蘇斯(Maredsous)和史天布格(Steenbrugge)建立,後者還是教父及中世紀歷代基督教集成(Corpus Christianorum)的編輯地;此外,德國和法國亦有新的本篤修道院建立,它們有些專門研究禮儀學,即本篤修道生活的核心,在「規條」中稱作「上帝的工作」(opus D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