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顯示具有 安瑟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安瑟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影響安瑟倫屬靈觀之因素


【聖經】
       
在安氏的祈禱文中,雖然很少直接引錄聖經的經文,但無可置疑的是,他對聖經內容非常熟識。
 
曾有學者研究安氏著作,發現安氏的著作思想幾乎包含了每一卷聖經的內容。安氏在修道院中專心研讀聖經,聖經的內容早已熟讀,基於聖經的內容,再細心默想反思,大部分的禱文內容都是由經文出發。
 
著名的《上帝存在論》的開始,也是由詩篇第十四篇首節:「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
 
作為出發點,去思想上帝的存在。安氏可以說是將聖經的內容完 全吸收,然後詳細默想,就好像一條河流由不同小溪聚合而成一般。
【本篤會規章的影響】
           安氏從沒有忽視其修士的身份,當他決定在百克的修道院中當修士的時候,就立志生活在本篤會的規章之下。
 
 本 篤會的規章最大特色在於其穩健的制度和規律的生活,比較前期的修道主義思想,本篤會式的修道脫離神祕主義的色彩,又調校了過份熱情的宗教心。專注以聖經為 主導的靈修操練,以祈禱為基督徒修道的中心。修士每天除了定時禱告外,更專注體力勞動工作和學習聖經,有正常的飲食和休息。
 
安氏在本篤會規章的影響下,在其祈禱與默想著作中,也充份表現到其對聖經默想的專注和信仰生活的準則。在理性主義與神秘主義之間,安氏也是偏向以理性的層面理解上帝,這也可能是受到本篤會規章之影響。
 
【希坡的奧古斯丁】
       
奧 古斯丁帶出的神學思想影響深遠,安氏也是其中一個深受其影響的人。在安氏修道期間,可能飽閱奧氏的著作,使其思想也深受其影響。有學者曾對安氏和奧氏的作 品作出詳細研究,發現安氏的作品,無論是寫作風格、思想模式和默想形式都非常類似,顯然奧氏的著作和思想深刻地影響著安氏。
 
強 烈的內在反省和深切的罪疚觀都是奧氏的思想特色。在奧氏的作品《懺悔錄》之中,奧氏經常為到自己昔日的放蕩不羈而作出反省和深深的自責。在安氏的祈禱集 中,同樣可以觀察到類似的思想,安氏經常為到自己的罪而深深的自疚,常常覺得自己是一個罪人,不能抵擋罪惡的誘惑。雖然,安氏對罪惡之敏感很大機會與其本 身性格有關,但卻不容否定奧氏對其之影響。
 
不單如此,安氏早年在修道院中完全退隱的生活,更將安氏帶到一個更深的自省中。這種自省常將安氏帶進許多的不安裡,長期深切默想己罪使安氏常處於不安和懼怕裡,這些思想都可以從其禱文中反映出來的。安氏對罪的敏感度和不安實較奧氏更甚!
 
【流行思想模式】
       
安氏與奧古斯丁的思想雖然有許多類同的地方,但他們所處身的時代和成長背境不同,思想模式也有不同。奧氏處身的時代,正正就是科學理性主義和神聖啟示兩大傳統之間的掙扎期。
 
奧氏在信主前,通曉希臘思想如柏拉圖主義;另一方面,他又深深體會人的限制,唯靠上帝的恩典才可以使人明白相信。奧氏就一直在這兩個傳統之間徘徊。可是,到了安氏處身的年代,這兩個傳統已經開始融合和互相支持,故安氏的思想也同時融合了這種思想模式。
 
《上帝存在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在上帝存在這問題上,安氏一方面在禱告中尋求上帝的啟示,另一方面卻以理性和邏輯去追尋上帝的存在。
 
【結語】
       
經院哲學本來就為了調和理性與信仰,或以哲學來服事神學。雖然後來的發展著重理性多於信仰,但從安氏的屬靈觀中可以看到,安氏的思想的確是揉合了理性與信仰。
 
他對己罪的敏感,使他常處於極度不安的情緒中,必須時刻尋求上帝的憐憫,耶穌基督母性的角色也可能是根源自安氏這種對審判的恐懼,希望耶穌基督可以施恩憐憫,猶如母親一般。這份不安和恐懼也驅使安氏不斷尋求上帝的同在和認識上帝的救贖。
 
此外,安氏對信仰的執著,影響了他對人的態度,他愛人原只是因為這是耶穌基督的命令。這份信仰的執著也可見於他對聖經的熱衷,影響後世至深的本體論証上帝的存在,都是源於他的祈禱和默想經文:「愚患人心裡說:沒有上帝。」
 
由此可見,安氏確在融合理性和信仰。處身於中世紀初的安瑟倫,正正就是活在修道時代與理性時代之交接期,故此,安瑟倫的思想屬靈觀裡,也正好反映著這思想過渡和交替!

安瑟倫之著作中的屬靈觀


【罪、審判和憐憫】
 
           人的罪、上帝的審判與憐憫可以說是安氏祈禱文中的重要主題。
 
1.   
 
在安氏的筆下,人似乎活在一個完全被罪和軟弱所控制的處境中,人完全無法靠自己脫離這種處境。雖然安氏很清楚上帝已籍著耶穌基督成就救恩,但安氏卻認為人仍然 無法擺脫罪,人仍然是非常軟弱!
 
在安氏向施洗約翰祈禱的禱詞中,安氏看到施洗約翰在上帝的恩典下,能夠成為上帝的朋友;可是與施洗約翰相比之下,安氏卻發現自己雖擁有救贖的恩典,但卻仍處在罪惡之中,無法自拔!
「在罪惡中,我被造和出生,但你(上帝)潔淨我,可是,我卻弄污自己,甚至比以前更甚。……我在必然的罪惡中被造,可是我卻自願地、有準備地、公然地去犯罪;……憐憫的主,你卻除去這些原罪,替我蓋上清白的衣裳,應許我將來永不再敗壞;可是我卻將自己埋葬在 卑劣的罪惡下,漠視你一切的應許,我寧可選擇永遠沉淪的憂傷。」
 
事實上,安氏這種「全然敗壞」的思想,也可從其向聖人禱告之獨特習慣中可見,正因為安氏認為自己是敗壞的,公義的上帝未必會聆聽其禱告,故特別請求那些有好德行的聖人,為其代禱。基於這種罪的綑綁,安氏在禱文中充分表現出,他是一個經常為罪自疚的人。
 
2.     審判

在安氏的眼中,人無疑是完全敗壞的。雖有救恩的恩典,但卻仍不能脫離罪惡。因此人根本無法脫離公義上帝的審判。在安氏向司提反禱告的禱詞中,安氏就生動逼真地描述了人接受審判的情境:「你看,被告站在巨大的法官面前,他被控多條大罪,他的良心和法官的眼可作見証。他沒有做過任何好事,以抵償他的惡行。…..可怕的是法官的嚴明和正直,因為他的控罪實為至大,他又實在是全然敗壞。法官的判詞一出,就不能改變;獄中絕無挽救之法,且有巨大的刑罰;執刑者正在等候施刑,正正就是等候那咒詛的判詞發出。
 
在公義審判和人無法脫離罪的現實下,安氏彷彿時常陷於無助的處境中。
 
        3.     憐憫       
 
在人的軟弱和限制中,人無法從罪惡中走出來;可怕的是,上帝是公義嚴明的法官,任何罪都不會逃過祂的法眼。在這個無助的困局中,安氏的出路就是向上帝求憐憫。上帝 不單是一個公義的上帝,更是一個憐憫的上帝!
 
安氏的禱文中,無論是向上帝的禱告,抑或是對聖經人物、教會歷史人物的禱詞,很大篇幅都是在於求憐憫;求恩慈的上帝施下憐憫,亦請求有正直生命的聖人發慈悲,替罪人代求。
 
全能的上帝,恩慈的父,我的好主人,憐憫我這個罪人。赦免我的罪,使我可以勝過一切的網羅、試探和有害的歡愉。
 
基督觀
 
        1.     救贖者
 
在安氏的眼中,耶穌基督明顯是那位救贖者。在眾多不同的禱文中,一篇以耶穌基督為對象的祈禱文, 安氏就以「我的救贖者、我的憐憫和我的救恩」(my Redeemer, my Mercy, and my Salvation)來稱呼主耶穌基督。耶穌基督也是創造主,是創造和滋養人的那一位。此外,雖然安氏的祈禱文多為個人信仰感言,但也脫不開任何基本的神學思想。耶穌基督的受苦、埋葬、復活和升天也於禱文中被詳細記載。
 
若 果比較向基督禱告和向上帝禱告兩篇禱文,可以發現兩者的不同。向上帝禱告多是求恩典,求憐憫;但向基督禱告,卻包括了基督在世生平的描述,就好像其他向聖 人禱告之禱文一樣。但若比較向基督禱告和向其他聖人禱告之禱文時,卻又可發現兩者間也存有差異,在向聖人祈禱的禱文中,安氏表達和情緒均較為平靜,懇求也 沒有那麼逼切和直接,這可能因為藉著他人之代求尚為間接;但當直接向基督禱告時,感情表達可以更為直接了當了。從這些比較中,也可見耶穌基督在安氏眼中的 獨特地位。三位一體的上帝,只有耶穌基督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但同時亦為上帝,正是同一個位格,但卻有神人兩性。
        2.     母性形象
 
從 安氏的祈禱文中,也可發現基督母親的形象。在向聖保羅禱告之禱文中,聖保羅被視為一位母親,乳養和教導他的 兒子們。安氏甚至在禱文中稱呼聖保羅為母親,並請求他向上帝為兒子們禱告代求。在安氏的思想流程中,他後來思想到聖保羅的母親角色與耶穌甚為相似,他發現 到耶穌也是一位母親,有著母親的形象:「耶穌,你豈不也是一位母親嗎?你豈不是母親,好像母雞招聚小雞在其翅膀下嗎?真的,主!你是一位母親。……因為你曾因為要將生命賜予給他們()而親嘗死味,藉著死你生下他們。……你是父親,你同時也是母親,在能力上你是父親,在情感上你是母親;在權力上你是父親,在溫柔上你是母親;在教導上你是父親,在憐憫上你是母親……
           綜 觀安氏的基督觀,擁有著西方神學思想中神人二性的概念,可是同時間基督在眼中卻又是一個溫柔憐憫的母親。母親的溫柔憐憫的形象似乎在安氏的思想中佔有一定 的重要價值,不然,他不會視聖保羅和基督為母親。此外,馬利亞在安氏的屬靈觀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角色,她是上帝之母,是人在上帝面前的代求者。相信這乃受 到當時流行「上帝之母」的思想影響,連帶基督的形象也帶著母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1.     以基督為根基
       
 安 氏的祈禱多數屬於他個人與上帝、與聖人之間的溝通,在祈禱中渴求上帝的憐憫和人的代求。可是,這不代表他是一個孤僻獨處的人,只著眼於個人的信仰經驗。在 他的祈禱集中,有兩篇禱文特別記載到安氏為他人代求的禱文:一篇為友人代禱文,另一篇則是為敵人祈禱的禱詞。在兩篇禱詞中,充分反映了安氏對人與人之間關 係的看法。
 
安 氏認為他必須遵守誡命愛人,但這是因為耶穌基督愛人的緣故。安氏感受到耶穌基督的大愛,並希望回饋祂的愛,故他願意遵守愛人如己的命令,去愛身邊的人,正 如耶穌基督如何愛他一樣。換句話說,安氏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乃是在於耶穌基督,因著耶穌基督的愛,人才能彼此相愛,他才可以去愛身邊的人,為他們禱 告。
 
正如他的禱文記載:「現在,我已白白地得到你賜予甜蜜的施捨,()我愛所有的人,在你裡面,也為你的緣故,雖然這並不是我應該或我非常願意的。
 
        2.     補償己罪       
 
此外,從禱文中也可以觀察到,安氏對人的愛多少也有點補償性質。在他為朋友代禱的祈禱文中,他提及到為朋友代禱時所遇到的掙扎。他願意為朋友代禱,但同時卻又受到罪惡的指控,以致他不敢為他人禱告。安氏在順從愛人如己的命令和罪惡指控之間掙扎,最後他的結論是:「所以或許順從可以醫治前設(指人的犯罪),慷慨(指愛身邊的人)可以補償我眾多的罪惡。
 
這思想可能與後來發展的補償救贖論有關連。
 
總的來說,友誼、人際關係在安氏的屬靈觀也相當重要的,有學者曾作出詳細的研究,根據安氏的回憶錄記載,安氏在修道院中最重要的特點,除了研究聖經外,就是忠誠的友誼和神祕經驗。雖然這結論還有待驗證,但安氏基於耶穌基督的愛,而對他人的有愛心,應該是沒有值得懷疑的。

安瑟倫的祈禱與默想著作


           《祈禱與默想》的著作屬於安氏早期的寫作,寫於修道院之中,在修道院內,安氏曾用心修道,並將許多個人的信仰經歷寫成禱文和默想文章。一系列的作品後來由安氏門下的學生收集而成。多屬個人在信仰上情感上的表達,但對讀者來說卻是寶貴的屬靈提醒和幫助。
 
中世紀後期,《祈禱與默想》相當流行,對信徒的信仰生命有著相當大的重要性。雖然許多的流行的禱文都不一定是安氏的真跡,但仿傚的人多依著安氏的風格寫作,而且更為簡易明白,這也可能是禱文日後流行起來的原因。
 
《祈禱與默想》的著作多為獨立的禱文和默想性的文章,祈禱的對象不獨是上帝,許多聖經人物和教會歷史人物也是祈禱的對象,而內容多屬內在的反省和向上帝的呼求。
 
【用途】
 
1.     個人靈修之用
       
安氏大部分的禱文和默想文章都沒有寫明其寫作目的,但有學者認為安氏著寫的第一篇禱文,是寫給一名稱為艾冬妮(Adelaide)的皇室女士,她是統治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 女兒,一如當時代其他沒有結婚的女貴族一樣,她過著半修道的生活。雖然她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卻不像修道院中那般嚴謹。在生活指導上,她需要修道導師 指導其生活。而安氏相信就是她的屬靈指導者。她致函安氏,尋求信仰的指導,而安氏的回應,就是今日可以讀到《祈禱與默想》的內容了。
 
           《祈禱與默想》的著作屬於安氏早期的寫作,寫於修道院之中,在修道院內,安氏曾用心修道,並將許多個人的信仰經歷寫成禱文和默想文章。一系列的作品後來由安氏門下的學生收集而成。多屬個人在信仰上情感上的表達,但對讀者來說卻是寶貴的屬靈提醒和幫助。
 
中世紀後期,《祈禱與默想》相當流行,對信徒的信仰生命有著相當大的重要性。雖然許多的流行的禱文都不一定是安氏的真跡,但仿傚的人多依著安氏的風格寫作,而且更為簡易明白,這也可能是禱文日後流行起來的原因。
 
《祈禱與默想》的著作多為獨立的禱文和默想性的文章,祈禱的對象不獨是上帝,許多聖經人物和教會歷史人物也是祈禱的對象,而內容多屬內在的反省和向上帝的呼求。
 
【用途】
 
1.     個人靈修之用
       
安氏大部分的禱文和默想文章都沒有寫明其寫作目的,但有學者認為安氏著寫的第一篇禱文,是寫給一名稱為艾冬妮(Adelaide)的皇室女士,她是統治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 女兒,一如當時代其他沒有結婚的女貴族一樣,她過著半修道的生活。雖然她的生活有一定的規律性,但卻不像修道院中那般嚴謹。在生活指導上,她需要修道導師 指導其生活。而安氏相信就是她的屬靈指導者。她致函安氏,尋求信仰的指導,而安氏的回應,就是今日可以讀到《祈禱與默想》的內容了。
 
這些用作個人安靜靈修之用的禱文,正正就是其個人靈修、默想時的得著。安氏相信讀者若能細心咀嚼禱文,也必可以像他一樣有相同的領受。
 
2.     禮儀之用
       
 除了個人用途外,安氏的禱文也可見於教會彌撒裡。相信在禮儀崇拜中安氏或其他主教也會誦讀這些禱文,尤其是「領受聖餐前的祈禱」(Prayer before Receiving the Body and Blood of Christ)和「主教對教會聖人之祈禱」(Prayer by a Bishop or Abbot to the Patron Saint of his Church),更是直接與彌撒有關的禱文。
 
事實上,十一世紀後期,教會禮儀年曆已訂定,並且續漸穩定下來。安氏深受本尼迪克規章影響,規章中提倡的秩序也使安氏看重禮儀崇拜,認為有助維持秩序和合一。再者,安氏作為坎特布里的大主教,於彌撒中誦讀禱文實不是一件奇事。
 
        3.     激發人對上帝的默想
               
無論是個人默想,抑或是公開誦讀,安氏都不希望讀者只當禱文是一些文字,隨便讀過便忘記,卻希望讀者能夠細心思量、咀嚼,從而對上帝有更深的反省。在《上帝存在論》(Proslogion)中,安氏就在前言中提到禱文的目的,這也可算是其他禱文的寫作目的。
 
所以,我從一個嘗試提升人到默想上帝的角度,寫了以下短短的文章,去處理這個問題(上帝存在的問題),使人更多明白他們所相信的。
 
可見,安氏寫作這些禱文和默想文章,主要也是為要幫助人去更認識上帝,更深反省信仰。
 
【寫作特色】
 
1.     與詩篇關係
 
           安氏的禱文內容與 詩篇息息相關,許多禱文都是由詩篇所引發的。舉例來說,閱讀詩篇23篇「耶和華是我牧者」後,緊隨的禱文是「主啊!作我們的牧者,我們就必不致缺乏。除了你以外,我不求其他的領導;除了你的榮耀外,也不求其他的草場。引導我們行在義路上,我們就不會迷失。」
 
可見,安氏的禱文也深受聖經,尤其是詩篇的影響的。
 
2.     默想性
       
    雖然有些安氏的禱文會在彌撒中誦讀,但大部分的禱文都是於內室念讀思想的。安氏就在《上帝存在論》的禱文中,呼籲人放下其日常的工作、顧慮和重擔,去尋求上帝。
 
3.     強烈的情感表達和想像力
       
在禱文之中,安氏經常強烈地表達其對上帝的渴求和愛慕:「我主,我的創造者,你肩負我,也滋養我,成為我的幫助。我渴想你,我渴慕你,我切慕你,我為你而嘆氣,我戀慕 你。」
 
這些都是典型安氏對上帝的呼求。此外,安氏也運用其豐富的想像力,在禱文中想像禱告對象的處境。好像在對彼得的禱告裡,安氏就投入了在彼得經歷中,想像他出賣主的心情,又想像他為主殉道時的心態等。安氏的確運用了許多的想像力在其禱文中。
 
【對象】
 
現今大部分的禱告對象都是上帝或耶穌基督,但安氏的禱告卻包括其他人物,無論是聖經人物如彼得、施洗約翰和保羅等,或是教會歷史中的人物如聖本尼迪克(St. Benedict)和尼哥拉(St. Nicholas), 都是安氏的祈禱對象,甚至死物如十字架都是安氏的禱告對象。其中最具爭議性的禱告對象,相信莫過於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了。
 
在這些特別禱文中,安氏會首先默想這些禱告對象的生平,他們生平的事蹟大都是值得稱揚的,可是在向彼得禱告的禱文中,安氏也曾提及彼得賣主的經歷,以表明人的軟弱。但彼得能從軟弱中再次站起來,成為教會的磐石,這亦為軟弱信徒效法的榜樣。
 
正因為這些「聖人」之不朽經歷,安氏認為他們會是一個上選的代禱者,故安氏特別向他們禱告,請求他們為他代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