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1年7月24日 星期六

願主旨意成全 My Jesus, As Thou Wilt

   


                                   願主旨意成全!祢旨即我意見!

          在祢慈愛手中,我將一切奉獻;
          不論喜樂愁苦,領我隨祢所願,
          懇求使我常說:「願祢旨意成全!」

          願主旨意成全!雖常淚痕滿面,
          我那希望星光,莫教隱藏不現;
          昔日我主在世,既曾憂傷困倦,
          若須與主同泣,願主旨意成全!

          願主旨意成全!一切對我皆美,
          前途光景如何,均願信靠遵隨;
          向著天家直跑,穩步前進不變,
          或生或死皆唱,「願祢旨意成全!」


耶穌在被釘十架前,獨自在客西馬尼園夜禱:「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 當祂清楚上帝的旨意後,叫彼得不要傷害捉拿祂的人,對他說:「我父所給我那杯,我豈可不喝呢?

許多時候我們也不願意接受上帝賜給我們的杯。筆者在編寫本書時,曾一再求上帝免喝此杯。若不是上帝一再的給我憑證確據,早就輟筆半途而廢。 這首詩歌「願主旨意成全」給了我無比的激勵,也使我一再順服。

這首詩的原作者席慕渴(Benjamin Schmolck, 1672-1737)是德國有名的牧師、詩人、及聖詩作家。 席慕渴的父親是一位信義會的牧師。 席慕渴是天才兒童,從私人教師學習古代的語文。

他在父親的感化下決志獻身。 十五歲時,在他進大學前,有一次在他父親的教會講道,會眾及教會的領袖覺得他有講道的恩賜,給予他全額獎學金。 畢業後,就被按牧,協助他年邁的父親牧會。

1702年,婚後他被調往他地為牧師。 當年有許多反宗教改革的規定,信義會處處受限制,困難重重,很難發展教務,城內祇容許設一座禮拜堂。 席慕渴領導同工們向鄉間發展,成立了三十六所佈道所;

他自己四出佈道,寫詩歌,教人誦唱、不辭辛勞。 席慕渴因操勞過度,晚年中風,半身不遂;二子相繼死亡,又遭火災;可是在他坎坷的餘生中,他仍寫了不少感人的聖詩流傳迄今。

這首詩歌寫於1704年,是席慕渴在苦難煎熬中的作品,感人至深。

出於上帝的旨意都是美好的。這首詩有許多英譯,但以編入信義會聖詩集中的卜薇珂(Jane L. Borthwick, 1813-18971854年的譯文,最為貼切。

卜薇珂的父親是保險公司的經理,他為兩個女兒出版她們的譯作。卜薇珂和她的妹妹卜珊拉都是虔誠的基督徒,她們支持蘇格蘭教會國內外的宣道工作,並從事許多慈善事業,如難民收容所等。

本歌的曲調是1862年,何柏樂(Joseph P. Holbrook, 1822-1888)將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在1820年所完成的歌劇「魔彈射手」(Der Freischutz)的前奏曲,改編而成。 韋伯花了三年的時間作此歌劇,他在離世前曾說:「讓我回到自己的家,然後願上帝的旨意成就。」和這首歌歌詞不謀而合。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聖言誦讀的操練

 

1)    個人的聖言誦讀

    首先挑選想要讀的聖經章節。有些人願意採教會曆的讀經來作聖言誦讀;有些人則喜歡以聖經某一卷逐步地讀。挑選什麼章句都沒有關係,但是必須避免在心理上先預設要讀多少句子:句子的份量掌握在上帝手中,而不在人的掌控下。

    找個舒適的地方,讓自己靜下來。有些基督徒會先專注於呼吸一陣子;有些人則反覆誦念自己喜歡的祈禱短句或字,好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也有些人認為「歸心祈禱」是聖言誦讀的極佳序曲。只要適合你,能幫助你沈浸於愉悅寧靜中一段時間,都是好方法。

    其次,開始緩慢、柔和地讀聖言。細細體味誦讀的每一部份,不斷聆聽字句中「輕微細弱的聲音」,就是一種「今天特別為你」的召喚聲。不要期待這訊息像一道閃光或是一陣狂喜。在聖言誦讀中,上帝教我們聆聽祂,在寧靜中尋找祂。上帝不會伸手緊捉住我們,卻是以更輕柔的方式邀請我們深入於祂的臨在中。

    接著,吸收這些字或句子,記住它們。緩慢地在內心覆誦,讓這些字句與你內心世界的掛念、記憶與思想互動。不要怕「分心」。記憶或是思想只是你的一部份,在聖言誦讀時,他們與你所有其他的部分都要奉獻給上帝。讓這些內在的沈思與反芻引你進入與主的對談中。

    然後,跟上帝說話。不論用說的、想的或是圖像式的,或者三者都用,都無關緊要。和上帝互動時,就像你與愛你、接納你的人交往一般。告訴上帝你在默想時的自我覺察。全神投入體味自己是一個祭司,體味上帝用這些字句作為賜福,你默想這些字句時,上帝藉此喚起你的思想與記憶,進而轉化它們。告訴上帝你在內心深處發現什麼。

    最後,就只安歇在上帝的懷抱中。等到祂召喚你回到默想聖言,或是與祂對話的時刻,就再照著去作。要學會順勢而為,當字句有感動時就留用,當不再需要時就放掉它。你要高興,知道上帝與你同在。祂既在聖言中,也在寧靜中;既在在靈性活動時,也在內在接收時。

    在聖言誦讀時,有些時候會多次回到章句中,為了品味上帝所給我們的章句的經文脈絡,或是為了找尋默想用的新字句。也有些時候,整個聖言誦讀只需一個字或句子就足夠。做完聖言誦讀不需急於評估祈禱品質的高下,好像是要「完成」或是尋求什麼目標似的:聖言誦讀就只是為了藉由誦禱聖言而停留在上帝的臨在中。

2)    團體的聖言誦讀

    在第三世界中,由於缺少書籍,因此團體進行聖言誦讀的形式相當普遍,基督徒在團體中一起祈禱默想聖經中的章節。以下說明團體聖言誦讀的方法:

    組成團體聖言誦讀最好是四至八人。由一人領導團體祈禱的程序以及主持分享。同一聖經章句要誦讀三回,每一回誦讀後要靜默一段時間,也要讓每一個成員有機會分享他們誦讀的成果。

    第一次誦讀(事實上這個階段必須誦讀聖經章句兩次)為的是聆聽,讓字或句觸動內心。當發現有感動的字句時要保持靜默,緩緩地在靜默中覆誦、默想。靜默之後每個人分享特別感動他們的聖經字或句。

    第二回的誦讀(最好由與第一回誦讀者不同性別的人擔任)為的是在字句中「聆聽」或「凝視」基督。每個人默想著自己所感動的聖經字句,自問這個字句與我今天生活中什麼地方相呼應?換個問法:基督聖言如何觸動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生活?基督如何藉由聖言與每一位成員接觸,讓他們看到、聽到祂。靜默之後,每一個人分享他所「聽到」或「看到」的。

    第三次誦讀為的是經驗基督召叫我們去「行動或是存在」。成員們詢問自己,透過聖經字句基督要他們在今天或是本週中有什麼行動,或是成為什麼(人)?靜默之後,大家作最後一次分享;最後以祈禱結束,方法是每個人輪流為坐在他右邊的人祈禱。

    凡是固定而規律地採用這種方式誦讀聖言及分享的人,將會發現這是增進團體信賴感的絕佳方法。這也是團體在舉行正式會議之前,將計畫與希望奉獻給基督的好方法。

3)    以生命歷程作聖言誦讀

    在古代傳統中,聖言誦讀被視為基督徒在創造中經驗上帝的重要途徑。畢竟聖經是創造的一部份。如果一個人每天在聖經中找尋基督,必定會逐日成長的,他必自然地在上帝其他的創造中找到祂,其中當然也包含他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們的生活也是聖言誦讀的好材料。我們的掛慮、人際關係、期盼與渴望往往很自然地會與我們所默想的聖經章句交織在一起,這一點前面已有敘述。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單單把近幾天或是近幾週存於心中的經驗拿出來「誦讀」,就像我們在聖言誦讀時緩緩誦讀、品味聖經字句一般。我們可以「傾心聆聽」自己的記憶,聆聽上帝靜靜地臨在於我們的生命事件中。這樣我們就可以感受到被上帝觸動的歡愉,祂經由我們的記憶觸動我。我們個人的故事因此變成「救恩史」。

對於初接觸聖言誦讀的人而言,先參加團體的「誦讀生活」作為起始經驗,會是一個很有用的入門方式。一如在團體聖言誦讀中彼此分享誦讀的體驗,可以促進團體的穩固。彼此分享生命歷程的誦讀經驗,也可以促進團體成員間的關係,這也是一種具體的方法,可以把個人的經驗奉獻給上帝。

    然而,「聖言誦讀」和「誦讀生活」略有不同:團體「聖言誦讀」包含許多團體分享(聖言);但是,團體進行生命歷程誦禱時,靜默要比分享多。團體領導人的角色很重要,他們要帶領團體作多次的靜默與反省,在整個靜默與反省過程結束前,應避免被個人的分享打斷。個人所選「讀」或「聽」的生命經驗也許是非常私密的,分享要採取自願式的,以保障團體中個人的隱私,這一點非常重要。

    簡而言之,開始時先有一段放鬆的靜默,接著回想某一時段中發生的事件。就像在聖言誦讀中找出觸動你的聖經章句一樣,由回憶中選出觸動自己的一件事、一段生命經歷。回顧其中的背景環境、過程細節;試著在其中發現上帝是如何臨在或是隱沒。然後將這個事件奉獻給上帝,安歇在寧靜中一陣子。

聖言誦讀內的靈性律動

 

    如果想讓聖言誦讀有作用,我們必須回溯過去,才能了解到現代人已經瀕臨全然失落的危險處境。在古代的基督宗教中,「行動」與「默觀」兩個詞所指的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基督徒行為(或是不行動)以「祈禱」與「使徒工作」兩種不同的形式展現。行動與默觀應被視為我們內在不絕的靈性律動中的兩極:溫和地往返擺盪於靈性與上帝的「活動」與「接納」之間。

    「操練」靈性的行動在古代所表達的是我們與上帝的相交,使生命更新。靈性行動的方向並非好似作一個使徒般「向外的」;反之,這更是「向內的」,深入我們靈魂最深處,聖靈在那裏不斷地轉化我們,好讓我們越來越有上帝兒子的樣式。因此,「行動的生活」是為了榮耀上帝。

    在默觀中,我們的靈魂停止內在的動作,而只是單純的存在,安歇在我們摯愛之父的同在中。就像我們的外在生活有許多輪替的時刻,如訴說與聆聽、提問與思考等,在我們的靈性生活中,我們也要學著享受單純地在上帝的臨在中得到復甦。默觀這個經驗應該很自然地(如果我們放手讓祂作工)與我們的靈性行動交替的進行。

    在古代,人們不會把默觀當作一種目標,要透過一些祈禱的方式去達成,反而只是單純地、心懷感激地當作是上帝一再賜與的恩典接受。上帝不時邀請我們停止說話,好讓我們純然憇息在祂的懷抱裡。這是我們內在的靈性律動中的一端,稱之為「默觀」。

    古代與現代的觀念差異有多麼大呢?在古代,人們是在靈性的活動與接收、實作與默觀中往返擺盪。現代人則將默觀當作一個目標設想藉由一些靈修的技巧而達成它。如果我們要作聖言誦讀,就必須甘心放棄這種「目標導向」的進路,因為聖言誦讀的唯一目的就是藉著聖言做為媒介,拿出時間和上帝在一起。在聖言誦讀的任一步驟中,如反芻思索、奉獻或是默觀。聖言誦讀教導我們去品味並喜愛上帝臨在的不同風貌,不論是行動或是默觀的方式來經驗上帝都很好。

    我們在聖言誦讀中將自己全人奉獻給上帝,而我們是動態的。古代把這種內在的靈性動態形容成螺旋狀的循環不斷向上提升的螺旋。如果從平面來看,只看到一種往返的循環,如果加上時間向量,就可以看到螺旋狀,上升的螺旋運動代表我們越來越靠近上帝。我們整體的靈修生活就應該如此,溫和的往返於靈性的活動與接收中,而上帝在其中更緊密地將我們與祂結合。從這個觀點而言,聖言誦讀的各個階段(或步驟),也是這樣在靈性活動與接收的兩極之間的往返。在聖言誦讀中,我們找到自己內在的靈性律動,也發現許多經驗上帝臨在的途徑也就是不同的祈禱方式。

聖言誦讀的步驟

 

    「聖言誦讀」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祈禱藝術,過去曾廣為基督徒所採用。這種祈禱是以一種緩慢的、默觀的方式來誦讀聖經,使聖經上帝聖言成為人與上帝相交的媒介。事實上,這個古老的祈禱方式一直鮮活地保存於隱修院傳統中,尤其是本篤會士及其他獻身修道生活者的瑰寶之一。修道者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禮儀與體力勞動外,固定撥出時間來從事聖言誦讀,從中發覺潛藏於生活中的靈性律動。他們在這個靈性的律動中,發現自己對天父的自我奉獻以及相互關係都逐漸增長,加深天父藉由聖子耶穌基督不斷邀請他們更深地奉獻自我的信念。

1)    Lectio — 誦讀 / 聆聽

    操練「聖言誦讀」的方法首先要培養深入聆聽的能力,就如聖本篤在其會規序言中所鼓勵的:「以我們心靈之耳來聽」。我們讀經時要試著如同以利亞先知一般,能夠在輕微細弱的風聲中聽見上主的聲音(列上十九 12);上主的聲音為我們是「輕微細弱的」,能觸動我們的心靈。聖言是上主特殊的創造之一,輕柔的聆聽聖言就像是「調整心弦」以企求與臨在於聖言中的上帝諧調一致。

    古代以色列的先知們大聲呼喊,要求全體子民滿懷喜悅地「聆聽」:「以色列!你要聽!」(申六4 )我們在聖言誦讀中也要留意這個吩咐。當誦讀聖言時,一定要意識到我們是在聆聽上主的聲音,而上主的話語常是輕柔的。如果想聽清楚輕聲細語,我們必須學著保持靜默。我們必須學習喜愛靜默,如果我們一直喋喋不休,或總是身處嘈雜聲中,就沒有辦法聽到細微的聲音。因此操練聖言誦讀時,首先得將自己安靜下來,這樣才能聽到上帝的聲音。所以聖言誦讀的第一步可恰當地稱為:誦讀( lectio)。

    聖言誦讀的第一步驟是「誦讀」或「聆聽」。然而這和現今基督徒閱讀報紙、書籍甚或聖經的閱讀速度不同。這是一種虔誠的聆聽,是在靜默中懷著敬畏的心聆聽。我們聆聽的是上主緘默、細微的聲音,這是上主親自對我說的、不是高聲喊而是個別的親密話語。在誦讀聖言時,我們慢慢地、集中注意力地、小心地聆聽一字一句,這就是上主今天向我個人發出的話語。


2)    默想(Meditatio- meditation

    在誦讀聖言時,我們如果發現某一字或某一句對我有個別意義,便要對這字或句子反覆思考,就像在反芻一般。古代的基督徒常常以動物靜靜地反芻食物的形象,象徵性地表達基督徒仔細地思慮上帝聖言。馬利亞對於基督的所見所聞,常常「默存在自己心中,反覆思想」(路二 19),對基督徒而言,這是一個極佳的例子,因為我們可以在聖言誦讀中看到來自聖言神靈的邀請。不論是反芻的畫面或是影像都提醒我們,接受聖言就是要記下祂,在不斷地、緩緩地反複口讀耳聽聖言之際,使祂與我們的思想、盼望、記憶、渴望產生互動。這就是聖言誦讀的第二步驟:「默想」( meditatio)。在默想中,讓上主的聖言成為對我而發的言語,祂能碰觸並感動我們的最深層。

3)    祈禱(Oratio-prayer

    聖言誦讀的第三步驟是「祈禱」(oratio)。祈禱有兩層意義:首先是與上主「對話」,這是與邀請我們投入祂懷抱者的愛的對話;其次,祈禱也是獻上感謝祭的意義,先前我們認為自己有些部分是不配蒙上主悅納的,我們透過主耶穌所獻馨香的祭,使我們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在這種奉獻的祈禱中,我們讓誦讀以及默想的聖言去觸動並改變最深層的自我。經由不斷地誦念在誦讀與默想中出現的上主話語那能治癒人心的話語我們答覆上主的邀請,就像在聖餐中領受主的身體和寶血,我們也在聖言誦讀中體會到主耶穌藉由十字架上的受苦,拯救我們脫離罪與死的轄制,使我們得真自由。經由這樣的奉獻祈禱,我們讓上帝聖言觸動並改變真實的自我。

4)    默觀(Contemplatio- Contemplation

    最後一個步驟我們只要安歇在主的愛內,祂以聖言邀請我們接受祂那轉化人心的擁抱。沈浸在愛中的人都能體驗「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與上主的關係也是如此。在愛我的那一位的臨在中,我無言寂靜地安歇著在基督徒傳統中稱之為「默觀」(contemplatio)。此時,我們再次靜默,拋開自己的話語;純然享受存在於上主的臨在中的滋味。

 

讓上帝塑造生命的靈修方式——聖言誦讀

    在靈修傳統中,使我最受益的是「聖言誦讀」(Lectio Divina)的操練,使我由制式化靈修到生命性靈修。原來上帝的話可以承載我生命中的一切,且使我能與上帝有更親近的關係。讀上帝的話有不同的方式,而靈修更需要問的是我是在汲取資訊(information),還是讓上帝塑造生命(formation? 「資訊性」靈修是由個人主導,盡可能按時讀完提供的材料,主要是理解經文並掌握它。

    「塑造性」靈修是由聖靈主導,停留在那些令你感動的字句上。你的目標不是去讀完這段﹐而是遇見上帝及經歷上帝,容許經文來引導自己,與上帝更親近。而這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並非抵觸。若不認識經文,就很難深入有塑造性的靈修,反之亦然。

    Lectio原意為「讀經」與「聆聽」,Divina 原意為「神聖」,Lectio Divina就是神聖的閱讀,直譯「聖讀」(Holy Reading)或「靈讀」(Spiritual Reading)。有些也稱「禱讀法」或「默想式讀經」,我個人喜用「聖言心禱」,一方面為要分別一般人常用的禱讀法,另一方面因意有「用心聽」上帝話語的意思。

    三至四世紀的俄利根(Origen)以心靈的耳(ear of the heart) 來聆聽上帝的話。教會早期書籍少,有些隱修士也不認識字,就由識字者慢慢誦讀經文,其他人就一起用心聽。如果有些話觸動他,他就把這話帶到自己的房間,反覆思想,與主交談。誦讀者繼續反覆誦唸,直到大家離去為止。這樣的方式慢慢在隱修院發展成了一種經文的默想方式,也就是「聖言心禱」。

    六世紀,聖本篤(St. Benedict) 將此法變為修道院的一種固定操練。十二世紀,隱修院院長紀果二世(Guigo II) 1180年撰寫的《修士的階梯》(The Ladder of Monastics) 將聖言心禱闡釋並分成四個階段,即誦讀(lectio),默想(meditatio),口禱(oratio),及默觀(contemplatio)。二十一 世紀,屬靈傳統的福音派採用此法來操練,目前在全世界的修道院和平信徒中普遍使用。

    聖言誦讀是一個靈修自然循近的過程,當一個人開始用心聽 (Lectio),就會促使個人傾心反省或思索 (Meditatio),經過來自內心的回應之後 (Oratio),便在主內用愛來觀看或休息 (Contempiatio)

聖言誦讀的操練

1. 靜默和求聖靈引導:讓那些縈繞在你心中的事物浮現出來,一一交給上帝,不作任何代求,直到你心中完全平靜下來。 手心向下(卸下重擔),手心向上(領受恩典)。

2. 唸讀 (Read):小心和慢慢地讀。慢!慢!切勿分析經文。

3. 反思 (Reflect):再讀一次,當注意到有字句、思想、或圖像等特別觸動你的內心,則停止閱讀,進入默想,集中於這一句話(二,三個字)。

  • 有哪句話特別感動你或是吸引你?寫下來。
  • 這些感動和你現在的生活有何相關?

4. 回應 (Respond):再讀一次,讓你的心安居在感動你的經文中,將自己坦誠於上帝面前,不斷在心中默想感動你的字句,隨上帝的靈引導進入你生命中掙扎之處,或進入感恩、祈求、讚美、渴望、悔改。

  • 對禱:讓上帝對你的心說話。上帝對你說了什麼?你想對上帝說什麼?

 

5. 安息 (Rest)順服:靜默在上帝面前,讓聖靈來運行在你心中。放下字句,單單享受與上帝在靈裡的相交!


6.
記錄 (Record):將今天的靈修寫成禱告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