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聖本篤與他的會規

 

有關本篤的身世,今日史料來源是大聖額我略教宗(基督教翻成貴勾利”)所著的「對話集」。然而這本著作普遍地認為「傳奇」氣氛太濃厚。不過,無論如何,額我略為後代保留了大聖本篤的早期生涯,以及靈修發展的不同階段。至於有關聖本篤在世所顯的種種奇蹟,只是表示上帝的能力繼續不斷在教會中實現。其實,額我略寫「對話集」時,距離本篤去世僅有五十年罷了,後人對他的記憶尚很鮮明。


本篤於公元四八年生於努爾西亞,家庭若非貴族,至少相當富有。早年在羅馬求學,但中途輟學。並非他不愛書本,而是由於羅馬城精神生活之墮落氛圍令他厭惡,而追求獨居生活。於是他去羅馬東方五十哩的蘇比亞谷,這時他才二十歲。他起初獨修,繼而擔任隱修院院長約二三十年。最初三年,他隱居在一個山洞裡,由一位名叫羅馬諾的隱修士供給飲食,也許也有些指導。不過這三年中,本篤是這樣遠離人間,甚至連復活節都不知道是哪天(這的確令人發笑,教會中以禮儀生活聞名的本篤會祖,初時這樣「忽略」禮儀!)。徹底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許多偉大宗教家生命中有過,為本篤的靈修經驗當然非常重要。但是不久他也放棄了這種獨修形式;雖然本篤一生酷愛獨修,不過,後來他認為這應當是成熟的人實行的道路。大概根據他的經驗,只有長久在隱修院團體中修行到家的人,才能在獨居時真正獲益更多。


無論如何,山洞中獨修的本篤被人發現了;附近一座隱修院的院長死了,修士便把本篤請出主持院務。本篤勉為其難,出任院長。或者那座隱院的修士,懈怠成習;或者本篤自己要求過人,結果演成了一場悲劇。按照額我略的報導,修士幾乎毒死本篤,他再度回去獨修。後來,又有隱修士來跟隨他,起初只有數人,幾年之後,人數日增,本篤建立十二座隱修院,每院十二位修士,由院長一人管理,他自己領導全部。本篤領導的隱修士中有羅馬貴族,也有當時的蠻族,但是大家一律平等,後進的貴族不在先進的蠻人之前,此與當時羅馬社會有天壤之別。本篤隱修院中,大家勞力,大家攻讀,大家分享最重要的上帝的工作:禮儀。大聖本篤最後離開了蘇比亞谷,那是由於當地一位司鐸的嫉妒;可能他自己對那裡的成就並不滿意,因為後來他寫的「會規」與十二隱修院的形式有極大差別。


於是本篤到了因他而著名的加西諾山,在那裡歸化村民,開辦隱修生活,寫了集大成的會規。本篤逝世於公元五四七年。至於他去世的情況,充滿了「戲劇性」。隱修生活常在途中,奔向永恆,他在聖堂裡由修士攙扶,眼目凝望天鄉,結束了他豐盈的一生。


本篤的歷史資料並不豐富,不過如果誰若誦讀他所著的「會規」,不難發現他的心靈。全部會規包括一篇序文與七十三章。自內容而論,極大部份都是聖經章節,貫徹前後。其次便是引用前代隱修作家,一部佚名作者的「主的規則」該是原序與前七章的思想淵源,有時可能直接抄錄。此外受巴西略的作品影響極大。但是上述一切材料,都經過本篤自己切身經驗而融為一爐。


「會規」是寫給切願在團體中隱修的人的,根據本篤自己的經驗,他對當時的「放蕩修士」極為不滿;至於「獨居修士」,本篤切身體驗過,他認為必須受過長期訓練,方為適當。所以他只為隱修團體編寫「會規」。(參閱會規第一章)
如果與近代修會的會規相比,本篤「會規」的法律語氣極淡,更似一本生活指南。「會規」最大特點,或許也是導致成功的因素,便是「中庸」之道。何時該嚴而不厲,何時當寬而不鬆,何時該歸咎,何時又規勸,具有高度的彈性。它雖是為初學者而著,「然後,在上帝護佑下,你才能到達我們以上所說的超性事理的頂峰。」(會規第七三章)


總之,「會規」旨在組成一個隱修團體,使生活有節奏,治理有從屬,產生一個理想的環境,實踐福音生活。而其中論會父一章(第二章),看來該是本篤本人的素描了。


這部「會規」影響西方隱修生活至大;本篤時代早已隱修院林立,據說每個修會便有自己的會規,大概由於並不理想,沒有流傳下來。當本篤「會規」問世,漸漸地為各處已建立的隱修團體採用,於是西方教會到處出現隨從本篤傳統的隱修院。在此也可附加說明,當我們今天談到本篤「會」時,應當注意與現代的一般修會是不很相同的。大體上,根據「會規」的要求,每座本篤會隱修院的獨立性極大,會父幾乎是現代所說的會長或總會長。本篤會仍舊保持這傳統,即使今日普世本篤隱修院成為一個聯盟型態,其主席稱為首席會父,但是他對於各個隱修院而論,名譽性比職務性更重。那麼,本篤會是什麼呢?它不在於如同其他修會一樣,具有組織與管理上的統一,而在於大家都採用同一「會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