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公會內部的復興運動,即十八世紀末興起的福音派運動。此運動有三個重要人物,即懷特飛(George Whitefield ),威伯富士(William Wilberforce)和沉美恩(Charles Simeon
)。
首先我們來談談導致此運動的因素何在。第一個因素是十八世紀初,市面上有很多的靈修著作,其實從十七世紀開始已是如此。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司古哥(Henry Scougal)在一六六七年所出版的《人靈魂裡的上帝的生命》(The Life of God in the Soul of
Man),和十八世紀初杜德瑞基(Philip Doddridge)寫的《靈魂的上升和進展》:還有以撒華滋寫的聖詩,亦影響了查理衛斯理(Charles Weslcy)所寫的聖詩。這些著作維持了人對靈修的看重。
十八世紀後期,福音派的運動不單是時尚,亦是一新的傳統。時尚在於:
一、他們舉辦大型的露天聚會,吸引成千上萬的人。懷特飛是首先開始這種大型聚會的人。
二、人關注靈魂得救。此運動超越了聖公會的教會架構。由於不肯假設受過嬰兒洗禮的都是基督徒,引起聖公會領袖的不滿。
十八世紀中,牛津大學開除六個學生,理由是他們花太多時間祈禱。懷特飛寫了一封信給牛津大學校長,信中說:「既然校方介意這些學生祈禱過多,為何不介意其他學生常說咒罵的話呢﹖」可見那時福音派人士受人排斥。
至於福音派運動的傳統之根源,則來自英國的清教徒運動,和歐洲大陸的敬虔運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