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馬丁路德的屬靈觀


1)   馬丁路德的生平

      公元一五0一年上大學,一五0五年加入奧古斯丁修會的一所修院。一五0九年完成道學學士學位,一五一二年完成道學博士學位。公元一五
一三年,已在大學執教。

2)馬丁路德的氣質與性情

    他外表剛強,內心世界卻充滿矛盾;他本性意志不強,內心也缺乏先知所有的自信。改革初期,他渴望自己能為主殉道,早早了事,好從種種困難中得到解脫。

     馬丁路德是位非常謙和的人,他經常說他寧願躲在自己的角落,希望別人去取代他的改革工作。他對人謙讓,對自己卻很嚴厲。我們在上帝使用的偉人身上發現,謙卑不是懦弱,謙卑乃是道德力量的基礎。他深信自己不過是上帝的工人,這可能是路德的教導中最具革命性的一點,當然這亦是他個人生命經歷的核心。

    馬丁路德是一位偉大的學者和教師。但他的重點不在課堂,而在教堂的講臺上,其事奉的核心乃是牧會。

3)馬丁路德之解經法

    馬丁路德把字面和末世兩種改為基督性的解經法,即在聖經每個部份都看到基督;馬丁路德的論點就是所有的聖經都論及基督。所以,聖經的基督性乃最主要的解經法。

    接著他把寓意和道德解經改為教會性解經。即從教會的教導來看聖經,查考聖經和我們的救贖有何關連;不再從道德,乃從救贖的角度來看,重心放在救贖方面。其重點一方面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另一方面,我們得蒙救贖的來源乃祂之被釘十架。

    馬丁路德認為讀聖經的時候,必須具備三個先決條件。首先,那人必須謙卑。馬丁路德說:「我們沒有能力,也不能用人的悟性去解經。」敬畏上帝乃解經的唯一途徑,人愈敬畏上帝就愈明白聖經。

    馬丁路德提到另一個條件是適切性。他認為人能明白聖經不在於智力,乃是在於屬靈的程度;也就是客觀性。

      第三個條件,即情感和經歷。聖靈創造這種情感,祂能改變我們的情感和動機,賜給我們合宜的情感去認識、去落實。

4)馬丁路德對修院制度之否定

    一五一二年,他寫了一本書 "反修院主義",在書中提出五點不滿之處。

      第一,他懷疑修院式的願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第二,馬丁路德指出許多修院式的願與基督教的信仰牴觸。

      第三,他認為許願違反福音性的自由。

      第四,他說許願違反聖經的命令。

      第五,他認為修院制度違反一般常識與人之常情。

5)馬丁路德論因信稱義

    馬丁路德否定了整個中世紀教會的教導,及阿奎那所提出的:人可靠好行為得救。根據路德個人良心的經歷,他在爬羅馬大教堂的階梯時,發現靠自己的力量改進自己,和加在自己身上各種贖罪的方法,都無法改變他的生命,無法洗淨他的良心。就是在這種處境下,我們看到革命性的馬丁路德,一切都是上帝的工作,因此是恩典,也只是恩典。

    他強調的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因信稱義的教義。首先,最要緊的是基督在十字架上已完成了救贖的工作。第二,因信稱義充份表達了主的恩典,是上帝稱人為義,所以人沒有可炫耀之處,亦不能誇自己的能耐。第三,因信稱義是大好的消息,不能放在角落上,這是教會最需要傳遞的信息
6)馬丁路德論基督徒自由

    他的屬靈觀有兩個口號:「基督徒在每方面都是獨立自主的,不是任何人的奴隸。但基督徒在每方面都是負責任的僕人,對任何人都有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