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氏有一親戚桑頓(Thorntons)在倫敦近郊買了一塊很大的產業。計劃在此發展一群頗有影響力的基督徒政治家;這群人後來被稱為克來彭派(Clapham Sect)。住在這裡的有印度的總督,東印度公司的董事長,還有幾位英國國會議員。晚上他們在一起祈禱,並籌劃從事社會改革的策略,其中首要的是廢除奴隸制度。一八0四年威氏在英國國會成功地通過廢除奴隸制度的一條法案;又經過多番的努力,在他死後三天通過一條法案,就是在整個大英帝國廢除奴隸制度。可惜只差三天,他沒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一生努力的成果。
這一群英國社會的基督徒領袖和思想家關注個人和社會的屬靈狀況,這在教會歷史上可說是非常突出的。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有雄心大志。由於他們與印度總督和東印度公司的總裁的關系,於是決定差派宣教士到印度,名義上由總督委任東印度公司的牧師。這個消息令東印度公司的工作人員感到恐慌,因他們的生活不道德和私藏印度委,公司內有牧師對他們很不方便,故此竭力反對。
但一八一0年第一批宣教士被差往印度。其中一位是廿歲的馬丁(Henry Martyn)。他將未婚妻留在英國,獨自赴印,在印度工作八年之久。他的日記是一部佳作,將內心掙紮和苦惱一併倒出。因其未婚妻不願到印度與他一同宣道而與之解除婚約。馬丁知識淵博,在劍橋時學了波斯文;他特別偏愛此語文,但學時卻不知將來對他的事奉有何作用。豈知抵達加爾各答後,他的首項工作即將新約聖經譯成印度最通行的一種語文,而此語文滿了波斯語文,若不懂波斯文根本無法承擔此重任。其後,他又將新約譯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八年之內他完成幾項艱巨的工作。跟他一比較,我們的生活又如何呢0經常怠情。馬丁為了更多學習阿拉伯文,起身前往現在的巴基斯坦和波斯。最後,因疲勞過度,死在東土耳其的邊界。當時他只有廿九歲。
一九八六年澳洲聖公會的大主教羅恩(Marcus Loane)在百般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重蹈馬丁的腳蹤,從加爾各答直到東土耳其。發現馬丁的墓碑被阿拉伯人所毀,於是重修墓碑,以紀念馬丁。馬丁是受了白瑞勒(David Brainerd)所寫的日記的影響。大主教羅恩又遠赴美國東北部,重蹈白瑞勒的腳蹤。白瑞勒的日記在一七六0年由愛德華滋出版。他廿九歲時在美國印第安人中去世。他和馬丁的日記又影響了蘇格蘭的馬欽芮(Murray MeCheyne),大主教羅恩又到蘇格蘭重蹈馬欽芮的腳蹤。馬欽芮卅歲時逝世。這就是奉獻給上帝之人生命力的影響,他們雖然死了,仍舊說話,不斷地啟發人效法他們的榜樣。
克來彭派這個團體的夢想,是要在非洲為自由的奴隸建立一個基地。一七九0年和英國政府磋商,取得獅子山國(Sierra Leone)這個地方。十年之久,他們自己掏腰包管理這個範圍不小的地方,將一千多名自由的奴隸遷到那裡居住。十九世紀初,他們說服英國政府接納此地方為殖民地。凡是人能作到的,他們都盡力而為。
一七九0年,有一天威伯富士到倫敦西部的捷得爾(Cheddar),同行的有一位女士哈拿摩爾(Hannah More)。他發現當地教會的腐敗,又沒有主日學。就對摩爾說,這是你的工作,開始主日學吧!十年內,摩爾女士在英國各地成立主日學,總共有十萬個小朋友參加主日學。主日學運動就是這麼開始的。今日英國一些在運動界頗有名氣的足球俱樂部,當初開始時是主日學運動的一部分:他們打球前唱的詩歌,即十九世紀初主日學運動留下的遺跡。
克來彭派這個團體是一群獨特、突出、有影響力的基督徒,他們為英國作了不少社會改革的工作。我最近還開始研究這些人的第四代子孫。廿世紀初,特別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在英國有一出名、世故的文學人士的圈子,名為布隆貝裡圈(Bloomsbery Circle),他們深受哲學家摩爾(G. E. Mooer)的影響,其中包括羅素,戲劇家臥爾夫(Virginia Wolf),文學家何思裡(Hustly),和當時著名的一些藝術家,幾乎全是克來彭派的後代。然而這些人現在卻完全沒有信仰,他們以同性戀為潮流,以姦淫為藝術,完全違背當時的社會道德,帶出我們現在所謂的性革命。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是上帝沒有孫子。克來彭派這個團體如此大的影響,在一世紀之內竟完全消失了。他們的子孫與他們完全相反,帶來的是不道德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