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炳森師母勸戒一些年輕的同工說:「讓你的關懷及於個人——而不只是聚會或工作。」「應當關心那個人是否得救,那個人是否知曉聖靈的浸。」
如果羅炳森師母這樣勸戒別人,她自己一定率先以身作則。她像使徒保羅一般,致力於「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而前」(西一:28)。因此,她對個人極感興趣——男人、女人或小孩——她大部份的服事都是針對個人,正如前面所提示的。
「許多人圍繞著這位小婦人,要求接見和忠告——這不過是她處理的事務當中極小的一部份,」她的親密同工布魯克太太提到她時曾說:「但在這一切事上,她對每一個人流露出親切的關懷;而其中有一些人,我們可能會不屑一顧。
某次,有人用一種絕非誇獎之態度向羅炳森帥母說她是一位第一號大怪人。她對這批評的反應是,這個人是上帝所愛的,而且她愛上帝多於許多外表討人喜歡的人。羅炳森師母對這一類可能會受鄙視的人,反施予特別的關懷,並與之做朋友。」
主偶爾會帶領羅炳森師母對未主動要求特別幫助的人,說出一些他們的屬靈情況,以及他們的需要和解決困難的方法。當有人來請教時,羅炳森師母並不立刻處理問題,而是把問題轉交給主,看他要她怎麼處理。有一次她這樣回答:「我不處理這件事,除非主要處理,但是也許以後他會要我處理。」在每一件事上她都等待著,看主喜歡怎麼樣。有時主會要她即刻考慮這件事,有時則如前述的例子一般——她等到四個月以後才處理。甚至有時主根本就不處理這個問題,或指示她交給另一位能夠處理這個特殊問題的人。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羅炳森師母絕不擅自下判斷,或給予她天然人所以為美的忠告。許久以來,她已經知道她的思想不一定是上帝的思想,她的方法不一定是上帝的方法,根據自己的領會給人忠告不僅是危險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不僅會錯而且可能潛伏著不幸的後果;因此除非她絕對清楚是出於主的,否則她拒絕給予忠告,她要等候他明確的教導,才知道他要她怎麼說或怎麼勸告別人。
有時候她給別人的教導是公開的,有時候是在她的辦公室裡——有人稱之為「教室」(teaching room)。有時主則讓她在寫信的時候知道他的旨意,借著她給那個需要的人一封信,如此,那個人可以永遠保有它,以便多多思想,並為此充分地禱告,使能從她的教導中得著全備的益處。
一位全美國知名的商人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十八日所接獲的一封信,就是這類教導信中一個極好的樣本。他在信心家庭找到靈糧,遂盡可能地參加聚會,渴望主的訓誨、無論是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裡。幾年以來,他每天早上兩點起床,這樣他可以在上班以前有四個鐘頭的時間禱告、讀經,因為在辦公室裡他需要工作一整天。主看見這個人熱切地要討他的喜悅,要從攔阻他屬靈長進的天性裡得著釋放,遂使用羅炳森師母寫一封信幫助他。
首先,他從信中得知他如何地容讓仇敵進入他的生命裡——「在令他失望的事上」養成「鬧彆扭、愛抱怨的個性」。當然遠在二十五年前,這個性萌芽時,並不是很大、有很明顯的過失,但這種愛抱怨的態度慢慢地、不斷地、明顯地加增,直到至少他天性中的一部份被這種態度「大大地控制著」。
「他那失望和惱怒的態度,若和事情的真正原因比較之下,就顯得十分誇大和極端,而一些在其它情況之下根本不會引起他注意的瑣事,裡面卻產生尖銳的反應,外面的表現也很劇烈。」羅炳森師母在信中這樣解釋道,「引起這種失望之態度的原因,通常是對某個人很不滿意,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失望而已,還暗含著對他人行為的抱怨和論斷。
「要想突破這個生命的關卡,他要時時刻刻地力求能夠讚美——要超越自己的一切過錯,超越別人一切的過犯,也超越所有的失意,和別人一切魯莽的言行。『要靠主常常喜樂』乃是主的命令。當失意的感覺臨到時,他當留心——立刻要起來抵擋它,遠離它,制止它,把它交給主,不要理會它,不要再去想它;要快快樂樂地說話,保持一付爽朗的臉色。不管發生了甚麼事,要安息下來,讓它在主的手裡就好了。
「無論是大的難處,小的難處,輕微的沮喪,或痛切的失意,都要保持讚美和信心,不要去看那些東西,也不要看你自己,你只要看耶穌就好了,且要寬宏大量,不要為小事責怪任何人,即使是大事也一樣,只要他們的動機是好的——即使他們不是如此,交給上帝就是了。
「我是主。這是我給你的話。要認真;我會給你所需的一切幫助。」
後來,他又接到一封鼓勵的信,主看見他有長進,「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多」。
「他感覺到耶穌在他裡面嗎?如果他有亮光知道……耶穌時時刻刻在他裡面,而且是他讚美、安息和愛的源頭時,他會更多感覺到耶穌的同在。」
然後信上又告訴他要呼求主為他成全一切,好叫基督住在他裡面,並借著他見證耶穌的愛,因為他是基督的器皿,要向那些圍繞著他的商業界男女,彰顯他自己和他的愛。此外,如果他願意殷勤地操練「每時每刻」單單看見主、想到他、顧念他、俯就他的心意,每天一定有其它人因著他的榜樣更清楚地看見基督。他應該和別人談到基督,但是在作見證時一定要有耐心、有恩慈,保守自己常存愛心、慈悲和信心,所有的事情都是為著榮耀主的名。
許多這類信件的末了,她常署名「羅師母」,或僅簽一個「羅」字,給同工們的信件或便條亦是如此;而同工們彼此提到她時,也以此稱呼。尤其在她晚年時,這成了她典型的簽名方式。
如果羅炳森師母這樣勸戒別人,她自己一定率先以身作則。她像使徒保羅一般,致力於「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上帝而前」(西一:28)。因此,她對個人極感興趣——男人、女人或小孩——她大部份的服事都是針對個人,正如前面所提示的。
「許多人圍繞著這位小婦人,要求接見和忠告——這不過是她處理的事務當中極小的一部份,」她的親密同工布魯克太太提到她時曾說:「但在這一切事上,她對每一個人流露出親切的關懷;而其中有一些人,我們可能會不屑一顧。
某次,有人用一種絕非誇獎之態度向羅炳森帥母說她是一位第一號大怪人。她對這批評的反應是,這個人是上帝所愛的,而且她愛上帝多於許多外表討人喜歡的人。羅炳森師母對這一類可能會受鄙視的人,反施予特別的關懷,並與之做朋友。」
主偶爾會帶領羅炳森師母對未主動要求特別幫助的人,說出一些他們的屬靈情況,以及他們的需要和解決困難的方法。當有人來請教時,羅炳森師母並不立刻處理問題,而是把問題轉交給主,看他要她怎麼處理。有一次她這樣回答:「我不處理這件事,除非主要處理,但是也許以後他會要我處理。」在每一件事上她都等待著,看主喜歡怎麼樣。有時主會要她即刻考慮這件事,有時則如前述的例子一般——她等到四個月以後才處理。甚至有時主根本就不處理這個問題,或指示她交給另一位能夠處理這個特殊問題的人。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羅炳森師母絕不擅自下判斷,或給予她天然人所以為美的忠告。許久以來,她已經知道她的思想不一定是上帝的思想,她的方法不一定是上帝的方法,根據自己的領會給人忠告不僅是危險的,而且常常是錯誤的,不僅會錯而且可能潛伏著不幸的後果;因此除非她絕對清楚是出於主的,否則她拒絕給予忠告,她要等候他明確的教導,才知道他要她怎麼說或怎麼勸告別人。
有時候她給別人的教導是公開的,有時候是在她的辦公室裡——有人稱之為「教室」(teaching room)。有時主則讓她在寫信的時候知道他的旨意,借著她給那個需要的人一封信,如此,那個人可以永遠保有它,以便多多思想,並為此充分地禱告,使能從她的教導中得著全備的益處。
一位全美國知名的商人在一九一四年七月十八日所接獲的一封信,就是這類教導信中一個極好的樣本。他在信心家庭找到靈糧,遂盡可能地參加聚會,渴望主的訓誨、無論是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裡。幾年以來,他每天早上兩點起床,這樣他可以在上班以前有四個鐘頭的時間禱告、讀經,因為在辦公室裡他需要工作一整天。主看見這個人熱切地要討他的喜悅,要從攔阻他屬靈長進的天性裡得著釋放,遂使用羅炳森師母寫一封信幫助他。
首先,他從信中得知他如何地容讓仇敵進入他的生命裡——「在令他失望的事上」養成「鬧彆扭、愛抱怨的個性」。當然遠在二十五年前,這個性萌芽時,並不是很大、有很明顯的過失,但這種愛抱怨的態度慢慢地、不斷地、明顯地加增,直到至少他天性中的一部份被這種態度「大大地控制著」。
「他那失望和惱怒的態度,若和事情的真正原因比較之下,就顯得十分誇大和極端,而一些在其它情況之下根本不會引起他注意的瑣事,裡面卻產生尖銳的反應,外面的表現也很劇烈。」羅炳森師母在信中這樣解釋道,「引起這種失望之態度的原因,通常是對某個人很不滿意,這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失望而已,還暗含著對他人行為的抱怨和論斷。
「要想突破這個生命的關卡,他要時時刻刻地力求能夠讚美——要超越自己的一切過錯,超越別人一切的過犯,也超越所有的失意,和別人一切魯莽的言行。『要靠主常常喜樂』乃是主的命令。當失意的感覺臨到時,他當留心——立刻要起來抵擋它,遠離它,制止它,把它交給主,不要理會它,不要再去想它;要快快樂樂地說話,保持一付爽朗的臉色。不管發生了甚麼事,要安息下來,讓它在主的手裡就好了。
「無論是大的難處,小的難處,輕微的沮喪,或痛切的失意,都要保持讚美和信心,不要去看那些東西,也不要看你自己,你只要看耶穌就好了,且要寬宏大量,不要為小事責怪任何人,即使是大事也一樣,只要他們的動機是好的——即使他們不是如此,交給上帝就是了。
「我是主。這是我給你的話。要認真;我會給你所需的一切幫助。」
後來,他又接到一封鼓勵的信,主看見他有長進,「不是一點點,而是很多」。
「他感覺到耶穌在他裡面嗎?如果他有亮光知道……耶穌時時刻刻在他裡面,而且是他讚美、安息和愛的源頭時,他會更多感覺到耶穌的同在。」
然後信上又告訴他要呼求主為他成全一切,好叫基督住在他裡面,並借著他見證耶穌的愛,因為他是基督的器皿,要向那些圍繞著他的商業界男女,彰顯他自己和他的愛。此外,如果他願意殷勤地操練「每時每刻」單單看見主、想到他、顧念他、俯就他的心意,每天一定有其它人因著他的榜樣更清楚地看見基督。他應該和別人談到基督,但是在作見證時一定要有耐心、有恩慈,保守自己常存愛心、慈悲和信心,所有的事情都是為著榮耀主的名。
許多這類信件的末了,她常署名「羅師母」,或僅簽一個「羅」字,給同工們的信件或便條亦是如此;而同工們彼此提到她時,也以此稱呼。尤其在她晚年時,這成了她典型的簽名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