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的時候,信心家庭裡有好些小孩子,都是執事和同工們的兒女。羅炳森師母對這些男孩、女孩特別感興趣,這些小孩也把她看作一位很特殊的朋友,來回報她的愛,有一些人則認她為第二個母親。有時上帝使她給他們個別的屬靈幫助,另外有一些時候,她為著他們的好處而給他們的父母一些建議。
自然而然地,羅炳森師母對每一位孩童得救的事很感興趣。就在這當兒,主要羅炳森師母告訴一個小女孩的父母,不要容許她超過六歲以後才得救,他們就把她應該在過六歲生日以前得救的事,視之為理所當然。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他們忽然發覺隔一天她就整整六歲了,然而她卻還沒有得救,他們記起主借著他的僕人所給他們的話,也絕不敢輕忽那些話,於是他們把小孩找了來,向她解釋到她需要一位元救主和他救贖的計畫。主因著他們的順服和信心就賞賜他們,於是這個小孩在主的面前軟化下來,流淚悔改她的罪,從那一天開始,她快快樂樂地得知她的罪借著基督的寶血已得著赦免。
羅炳森師母也曾寫信給她的兩位好友,提到他們的九歲男孩正處於失喪的危險裡,除非他們「把他獻在祭壇上,趁著他還年幼時,要贏取他歸向基督」。她坦率地告訴這一對父母,他們未把這個男孩和他們其餘的小孩獻在祭壇上,如果他們曾經這樣做,上帝早就更大地向他們顯現。她繼續提到尤其是這個小男孩「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特別是他父親的愛」。
「如果去年他曾被軟化、被愛,以致性情變得好些,則今年他的心會更預備好向耶穌降服。」接著她用智慧之語嚴肅地警告他們,如果父母真正盼望小孩得救,不再做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小男孩,必須要趁他還年幼時,贏取他的心歸向耶穌。
「為達此目的,小孩的父親每天至少必須花十分鐘和他在一起。如果有一天他實在沒時間,則隔天必須花更長的時間和他在一起。他的父親應當與他談些知心的話,這樣比其它任何方法更能取悅他。此外,他父親要為他禱告,指引他歸向耶穌。每天都應該有人很有智慧且很細心地向他說到耶穌。」
當這些小孩們長大後,有的留在信心家庭裡,有的搬到附近或好幾百哩以外的地方去住,然而羅炳森師母對他們的關懷仍然沒有間斷。她對他們青年期的問題很感興趣,無論是學業方面或年輕人的悲歡憂喜。
其中有一位十歲的孩子,羅炳森師母寫信給他的母親道:「上帝正尋找那些在年幼時就開始認識他的孩子,因為他們比那些較晚認識他的孩子有更大的機會服事他。願他一直保守在耶穌手中,而且永遠屬於他。代我向他致意。」不久以後,她又寫信道:「告訴他要記住上帝多麼盼望孩子們在年幼時為主讀書。」
在另一封信裡可以看出她對一個中學生的學業多麼感興趣:「很高興從信上得知你的兒子在學校的功課那麼好,我確信當他仰望主的指教時,他的功課就得著幫助。最美妙的是他每天力圖跟隨耶穌,每天的生活要討他喜悅。我深信他目前的經歷有助於他的將來。在年輕的時候就學會信靠上帝是何等美的一件事,同時有那麼多的機會使他成為別人的祝福,讓別人也有機會認識耶穌和他的愛。
「我對他預定要寫的題目很感興趣。我相信當他為這件事仰望耶穌的指教時,他會幫助他的。……
「請代我問候他,也願上帝繼續祝福他,使他成為照亮四周黑暗人心的明證——尤其是他的同學。願他的生命散發出那因摸著耶穌而有的光輝,使別人因此被引向他。」
八月裡一個炎熱的下午,羅炳森師母邀請信心家庭裡的一個男孩和他的母親到她那裡。人們會以為羅炳森師母主要是對母親感興趣,她的兒子不過是被順便帶來的,然而開始談話不久,就可以清楚地看見,主是在對付這個男孩。
雖然這個男孩只有十三歲,但已經在主日學服事一班小班的學生。羅炳森師母對他的服事很滿意,但趁機提醒他要活出他口中的教訓——「實行你自己所講的道。」
聖靈溫柔地教導他,告訴他應為自己讀經,無論是行為、思想、感覺和態度都要合乎聖經。其時,他被提醒要注意腓立比書四章8 節(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由於他需要結出聖靈的果子,主指示他一個絕妙的辦法,可以鑒察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這些果子彰顯:問問你自己,什麼是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那九種美德的反面,然後看看你自己有沒有那些東西——像仇恨、憂愁、不平安等。
聖靈很嚴肅地警告這個少年人,即將來的這一年是試驗的一年,可以決定他在屬靈的事上是往前進或往後退。他不需要退步,但除非他很謹慎,否則有跌倒之處。為此他也得著如何躲避陷阱的教導——他應該禱告,求上帝把自負從他的生命中除去,以免他沉醉於自己裡面。「讓耶穌進入你的生命裡。為他而活。要單純。」最後,主警告他:「不要以為這只是一段好資訊而不多加理會,要注意這樣的警告。」主也應許他的母親,如果她願意相信上帝,也看見基督的手正放在她的兒子身上,他就不會跌倒。
在這次的會晤結束以前,這一小群人跪下禱告,全能者的庇蔭籠罩著在場的人,所有的人都感覺到耶穌在他們中間,用聖靈澆灌他們,好叫那些主的話可以被接受並遵行。
那個下午,當那個男孩離開羅炳森師母時已被改換一新了——因著警告,他變得很認真——不是害伯,而是小心翼翼地遵行上帝的旨意——在這即將來臨的一年裡,他要警醒看守自己並禱告。
當一年過後,主借著羅炳森師母告訴他,他在這一年所做的相當好。當然他很盼望在這一年結束的時候,即隔了一年的八月,再度拜訪羅炳森師母。羅炳森師母也很樂意有這麼一次會晤,但她工作上的壓力太大,以致抽不出時間來。
此外,主不容許他們在一塊兒,實在有其明確的旨意,後來在耶誕節時,她在一封信裡解釋道:「當然,我倆所感興趣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年前,我給了你一段相當重要的資訊,說到這一年你對上帝要小心翼翼,不要失足了。你正處於年少時期,當你忽略上帝的公義或違背你母親時,通常很容易被人原諒。所以你歸向上帝而非遠離上帝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當這一年的時間滿了時,你心裡想,主會向你說更多的話。你有一種想法,覺得這一年會有一個高潮,你期望羅炳森師母可以見你,並給你下一個資訊。……
「難道你不覺得上帝有他自己的方法嗎?他當然有對待我們、這些人的方法。他在這一年呼召了你——是的——但是在接下去的年目裡,他同樣地呼召你。今天他更加渴望你有長進,若有什麼可說的,就是今年比去年更重要。他在去年曾告訴你,你若不小心會退步。
「今年他要你在他裡面進深,這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不平常的事要發生,不過是叫你一定要往前去,更加認識上帝。他不想使你這一年突然來到一個終點,讓你感覺你完成了所聽過的那些話,相反地,他希望你不要期待在這一年結束時有一個高潮。只要繼續走下去,更進深,更多認識上帝。這一切並不是因為羅炳森師母幫助了你,也不是羅炳森師母在監督你,而是因為上帝的呼召,他所想念的就你這個人。但是現在,主要你知道你已漸漸長大,必須自己站立得穩。
「所以你要繼續走下去,看看你裡面的燈是否真的比去年更明亮,你的靈命是否真的比去年更進深。不要遠離上帝為你所定的旨意,當然也不要想你會成為一個非凡的人。噢!對一個年輕人來講,這是何等危險的一件事!注意,要一直很單純地……親愛的,上帝一直在看著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他要你奔向他,隱藏在他裡面,讓別人看不見你自己,只有基督被尊崇。……
「至於那張聖誕信,你知道我們很願意有份於你的耶誕節,雖然我所能給你的禮物很小,我只能給你一小筆錢,你自己去買你所喜歡的東西,相信由你自己挑選會更好一些。你要一本書嗎?若果是這樣,我們有目錄可以説明你挑選。最好買點對你有益的東西。」
許多年輕人在青春期時有某些脾性出現,對他們日後的生活變成一種很大的障礙。他們不但自己不快樂,而且傷害到別人,最遺憾的是他們無法與上帝同行到底,除非他們後來克服了這些天然習性。但是長大後要克服一些習性,總是比較困難,有時候根本不可能克服,因為天然的脾性是如此地根深蒂固,而且愈來愈會有一種態度,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羅炳森師母看到信心家庭裡,有一個孩子漸漸變成一個憂鬱的人時,就在他十六歲生日那一天找機會和他談到正出現在他身上的可怕習性。「那不是你這個人,」她解釋道,而是某一種他正刻意培育的東西。一部份原因是因有一種觀念在他腦中,他覺得讓別人知道他有脾氣是長大的症兆。主立刻率直地糾正他這種觀念,告訴他在這世界上沒有比「憂鬱」這件事更孩子氣了。連同「憂鬱」而來的就是渴望被人注意,即使別人用征服的姿態輕賤他,也算是被人注意了。當然,魔鬼最感興趣的就是站在那裡煽動他的怒氣、暴怒和己意——「我偏要這樣做。」
羅炳森師母肯定且耐心地說到,一個人的脾氣在年輕時比年長時容易對付,又說:「如果一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沒有憂鬱,過了這段年齡也不容易憂鬱。」她又繼續提到,一個憂鬱的人,結婚後會使太太很不快樂。更糟的是,「一個憂鬱的人不可能在靈命上進深」,這種個性已經敗壞了許多傳道人的服事!
然後她針對現況更詳細地說道:「你容易犯的罪就是憂鬱,就你生命的現階段而言,在別人面前時,這項罪特別顯著。不要這樣下去。上帝不要你這樣,耶穌也不喜歡你這樣。上帝在後面扶持你,要做一個男子漢,要溫文有禮,即使當別人用最無禮的態度對待你時,你仍然要彬彬有禮。當你要用憂鬱來引人注意時,你就來找羅炳森師母,讓她來對付你。
記住,最重要且在上帝面前算數的,不是一篇道理,乃是每天的生活。「知道行善而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所以她勸他在這一生裡要為信仰打一場美好的仗。「你將有一場光榮之戰!一場快樂之戰!祝你在基督裡有個得勝的一年。」何等大的挑戰!誰不願接受呢?
一個月以後,她提醒他這場戰役是「基督徒的仗,而非男孩子的仗」,並且禱告主「保守他居得勝之高位」。
信心家庭的男孩和女孩步上人生的新旅程時,她那親切的關懷仍尾隨其後;她非常關心他們中學畢業以後所做的事——選什麼職業?在那裡工作?或是上那一個大專院校?其中有一個孩子上了大學,在他離開以前,她給他一段簡短的話:「如果你有機會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你就這樣做。你是為基督的緣故去那裡的。」
通常信心家庭裡許多同工都暗暗地希望他們的孩子也步其後塵為上帝做工,而且無形中使小孩覺得在他們的生命裡,若做別樣事會不討主喜悅。全時間事奉豈不是每個人最高的呼召嗎?如果是這樣,既然有許多別的人從遠處來此接受訓練,他們何不就在家裡接受訓練?
然而主給羅炳森師母的看法迥異於一般的想法:「沒有一個信心家庭的孩子在家裡開始服事而得以發芽滋長的,他們必須像其它年輕人一樣,而上帝會做其餘的工作。」所以她親切地鼓勵他們跟隨上帝在他們裡面的帶領,並且如果上帝有所指示,她就幫助他們到其它地方接受服事的訓練。
關於蒙召服事主這個題目,羅炳森師母謹慎地陳述上帝的旨意:
「如果可能的話,第一次的呼召應該是來自上帝自己對蒙召者的心說話,年長者不應該預期、希冀或甚至要求一個人期待著這樣一個呼召,而最後一種情形尤其不應該。上帝有他自己的方法來帶領這些孩子。
「如果一個人要出來服事主,那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如果一個人不出來服事主,希望他仍然甘甜地與主同住,視其生活如同蒙召一般的重要。無論一個人是平信徒或傳道人,只要完全奉獻給主,對耶穌基督而言有同等的價值。」
接著她把這樣的原則性教導應用在一個同工的女兒身上(在這段摘錄裡,羅炳森師母所提到的女孩子的名字用代名詞來稱呼)
「她還年輕,現在她所需要的是天天與耶穌同行——快快樂樂地更多認識他、為他而活、且服事他,照著他所指示的,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要讓她一直有全時間服事的壓力——比如要預備好、要學習服事等。沒有一個人應該為著服事的緣故而屬靈,無論是否要全時間服事,應該為耶穌的緣故而屬靈。她最好不要以為有人希望她有全時間服事的呼召,不如希望她無論如何都在用她的全心愛他、服事他。在聖靈的引導下——為耶穌而愛人,因上帝就是愛。他不要我們知道他所打算做的事情,我們也不應該企圖去得知。她屬於他,讓他按著他的辦法、他的時候,將他所要做的事溫柔地啟示她。」
自然而然地,羅炳森師母對每一位孩童得救的事很感興趣。就在這當兒,主要羅炳森師母告訴一個小女孩的父母,不要容許她超過六歲以後才得救,他們就把她應該在過六歲生日以前得救的事,視之為理所當然。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他們忽然發覺隔一天她就整整六歲了,然而她卻還沒有得救,他們記起主借著他的僕人所給他們的話,也絕不敢輕忽那些話,於是他們把小孩找了來,向她解釋到她需要一位元救主和他救贖的計畫。主因著他們的順服和信心就賞賜他們,於是這個小孩在主的面前軟化下來,流淚悔改她的罪,從那一天開始,她快快樂樂地得知她的罪借著基督的寶血已得著赦免。
羅炳森師母也曾寫信給她的兩位好友,提到他們的九歲男孩正處於失喪的危險裡,除非他們「把他獻在祭壇上,趁著他還年幼時,要贏取他歸向基督」。她坦率地告訴這一對父母,他們未把這個男孩和他們其餘的小孩獻在祭壇上,如果他們曾經這樣做,上帝早就更大地向他們顯現。她繼續提到尤其是這個小男孩「沒有得到足夠的愛,特別是他父親的愛」。
「如果去年他曾被軟化、被愛,以致性情變得好些,則今年他的心會更預備好向耶穌降服。」接著她用智慧之語嚴肅地警告他們,如果父母真正盼望小孩得救,不再做一個什麼都無所謂的小男孩,必須要趁他還年幼時,贏取他的心歸向耶穌。
「為達此目的,小孩的父親每天至少必須花十分鐘和他在一起。如果有一天他實在沒時間,則隔天必須花更長的時間和他在一起。他的父親應當與他談些知心的話,這樣比其它任何方法更能取悅他。此外,他父親要為他禱告,指引他歸向耶穌。每天都應該有人很有智慧且很細心地向他說到耶穌。」
當這些小孩們長大後,有的留在信心家庭裡,有的搬到附近或好幾百哩以外的地方去住,然而羅炳森師母對他們的關懷仍然沒有間斷。她對他們青年期的問題很感興趣,無論是學業方面或年輕人的悲歡憂喜。
其中有一位十歲的孩子,羅炳森師母寫信給他的母親道:「上帝正尋找那些在年幼時就開始認識他的孩子,因為他們比那些較晚認識他的孩子有更大的機會服事他。願他一直保守在耶穌手中,而且永遠屬於他。代我向他致意。」不久以後,她又寫信道:「告訴他要記住上帝多麼盼望孩子們在年幼時為主讀書。」
在另一封信裡可以看出她對一個中學生的學業多麼感興趣:「很高興從信上得知你的兒子在學校的功課那麼好,我確信當他仰望主的指教時,他的功課就得著幫助。最美妙的是他每天力圖跟隨耶穌,每天的生活要討他喜悅。我深信他目前的經歷有助於他的將來。在年輕的時候就學會信靠上帝是何等美的一件事,同時有那麼多的機會使他成為別人的祝福,讓別人也有機會認識耶穌和他的愛。
「我對他預定要寫的題目很感興趣。我相信當他為這件事仰望耶穌的指教時,他會幫助他的。……
「請代我問候他,也願上帝繼續祝福他,使他成為照亮四周黑暗人心的明證——尤其是他的同學。願他的生命散發出那因摸著耶穌而有的光輝,使別人因此被引向他。」
八月裡一個炎熱的下午,羅炳森師母邀請信心家庭裡的一個男孩和他的母親到她那裡。人們會以為羅炳森師母主要是對母親感興趣,她的兒子不過是被順便帶來的,然而開始談話不久,就可以清楚地看見,主是在對付這個男孩。
雖然這個男孩只有十三歲,但已經在主日學服事一班小班的學生。羅炳森師母對他的服事很滿意,但趁機提醒他要活出他口中的教訓——「實行你自己所講的道。」
聖靈溫柔地教導他,告訴他應為自己讀經,無論是行為、思想、感覺和態度都要合乎聖經。其時,他被提醒要注意腓立比書四章8 節(弟兄們,我還有未盡的話: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事你們都要思念。)。由於他需要結出聖靈的果子,主指示他一個絕妙的辦法,可以鑒察自己是否在生活中有這些果子彰顯:問問你自己,什麼是加拉太書五章22、23節(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那九種美德的反面,然後看看你自己有沒有那些東西——像仇恨、憂愁、不平安等。
聖靈很嚴肅地警告這個少年人,即將來的這一年是試驗的一年,可以決定他在屬靈的事上是往前進或往後退。他不需要退步,但除非他很謹慎,否則有跌倒之處。為此他也得著如何躲避陷阱的教導——他應該禱告,求上帝把自負從他的生命中除去,以免他沉醉於自己裡面。「讓耶穌進入你的生命裡。為他而活。要單純。」最後,主警告他:「不要以為這只是一段好資訊而不多加理會,要注意這樣的警告。」主也應許他的母親,如果她願意相信上帝,也看見基督的手正放在她的兒子身上,他就不會跌倒。
在這次的會晤結束以前,這一小群人跪下禱告,全能者的庇蔭籠罩著在場的人,所有的人都感覺到耶穌在他們中間,用聖靈澆灌他們,好叫那些主的話可以被接受並遵行。
那個下午,當那個男孩離開羅炳森師母時已被改換一新了——因著警告,他變得很認真——不是害伯,而是小心翼翼地遵行上帝的旨意——在這即將來臨的一年裡,他要警醒看守自己並禱告。
當一年過後,主借著羅炳森師母告訴他,他在這一年所做的相當好。當然他很盼望在這一年結束的時候,即隔了一年的八月,再度拜訪羅炳森師母。羅炳森師母也很樂意有這麼一次會晤,但她工作上的壓力太大,以致抽不出時間來。
此外,主不容許他們在一塊兒,實在有其明確的旨意,後來在耶誕節時,她在一封信裡解釋道:「當然,我倆所感興趣的是同一件事情。一年前,我給了你一段相當重要的資訊,說到這一年你對上帝要小心翼翼,不要失足了。你正處於年少時期,當你忽略上帝的公義或違背你母親時,通常很容易被人原諒。所以你歸向上帝而非遠離上帝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當這一年的時間滿了時,你心裡想,主會向你說更多的話。你有一種想法,覺得這一年會有一個高潮,你期望羅炳森師母可以見你,並給你下一個資訊。……
「難道你不覺得上帝有他自己的方法嗎?他當然有對待我們、這些人的方法。他在這一年呼召了你——是的——但是在接下去的年目裡,他同樣地呼召你。今天他更加渴望你有長進,若有什麼可說的,就是今年比去年更重要。他在去年曾告訴你,你若不小心會退步。
「今年他要你在他裡面進深,這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不平常的事要發生,不過是叫你一定要往前去,更加認識上帝。他不想使你這一年突然來到一個終點,讓你感覺你完成了所聽過的那些話,相反地,他希望你不要期待在這一年結束時有一個高潮。只要繼續走下去,更進深,更多認識上帝。這一切並不是因為羅炳森師母幫助了你,也不是羅炳森師母在監督你,而是因為上帝的呼召,他所想念的就你這個人。但是現在,主要你知道你已漸漸長大,必須自己站立得穩。
「所以你要繼續走下去,看看你裡面的燈是否真的比去年更明亮,你的靈命是否真的比去年更進深。不要遠離上帝為你所定的旨意,當然也不要想你會成為一個非凡的人。噢!對一個年輕人來講,這是何等危險的一件事!注意,要一直很單純地……親愛的,上帝一直在看著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他要你奔向他,隱藏在他裡面,讓別人看不見你自己,只有基督被尊崇。……
「至於那張聖誕信,你知道我們很願意有份於你的耶誕節,雖然我所能給你的禮物很小,我只能給你一小筆錢,你自己去買你所喜歡的東西,相信由你自己挑選會更好一些。你要一本書嗎?若果是這樣,我們有目錄可以説明你挑選。最好買點對你有益的東西。」
許多年輕人在青春期時有某些脾性出現,對他們日後的生活變成一種很大的障礙。他們不但自己不快樂,而且傷害到別人,最遺憾的是他們無法與上帝同行到底,除非他們後來克服了這些天然習性。但是長大後要克服一些習性,總是比較困難,有時候根本不可能克服,因為天然的脾性是如此地根深蒂固,而且愈來愈會有一種態度,覺得自己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羅炳森師母看到信心家庭裡,有一個孩子漸漸變成一個憂鬱的人時,就在他十六歲生日那一天找機會和他談到正出現在他身上的可怕習性。「那不是你這個人,」她解釋道,而是某一種他正刻意培育的東西。一部份原因是因有一種觀念在他腦中,他覺得讓別人知道他有脾氣是長大的症兆。主立刻率直地糾正他這種觀念,告訴他在這世界上沒有比「憂鬱」這件事更孩子氣了。連同「憂鬱」而來的就是渴望被人注意,即使別人用征服的姿態輕賤他,也算是被人注意了。當然,魔鬼最感興趣的就是站在那裡煽動他的怒氣、暴怒和己意——「我偏要這樣做。」
羅炳森師母肯定且耐心地說到,一個人的脾氣在年輕時比年長時容易對付,又說:「如果一個人在十幾歲的時候沒有憂鬱,過了這段年齡也不容易憂鬱。」她又繼續提到,一個憂鬱的人,結婚後會使太太很不快樂。更糟的是,「一個憂鬱的人不可能在靈命上進深」,這種個性已經敗壞了許多傳道人的服事!
然後她針對現況更詳細地說道:「你容易犯的罪就是憂鬱,就你生命的現階段而言,在別人面前時,這項罪特別顯著。不要這樣下去。上帝不要你這樣,耶穌也不喜歡你這樣。上帝在後面扶持你,要做一個男子漢,要溫文有禮,即使當別人用最無禮的態度對待你時,你仍然要彬彬有禮。當你要用憂鬱來引人注意時,你就來找羅炳森師母,讓她來對付你。
記住,最重要且在上帝面前算數的,不是一篇道理,乃是每天的生活。「知道行善而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
所以她勸他在這一生裡要為信仰打一場美好的仗。「你將有一場光榮之戰!一場快樂之戰!祝你在基督裡有個得勝的一年。」何等大的挑戰!誰不願接受呢?
一個月以後,她提醒他這場戰役是「基督徒的仗,而非男孩子的仗」,並且禱告主「保守他居得勝之高位」。
信心家庭的男孩和女孩步上人生的新旅程時,她那親切的關懷仍尾隨其後;她非常關心他們中學畢業以後所做的事——選什麼職業?在那裡工作?或是上那一個大專院校?其中有一個孩子上了大學,在他離開以前,她給他一段簡短的話:「如果你有機會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你就這樣做。你是為基督的緣故去那裡的。」
通常信心家庭裡許多同工都暗暗地希望他們的孩子也步其後塵為上帝做工,而且無形中使小孩覺得在他們的生命裡,若做別樣事會不討主喜悅。全時間事奉豈不是每個人最高的呼召嗎?如果是這樣,既然有許多別的人從遠處來此接受訓練,他們何不就在家裡接受訓練?
然而主給羅炳森師母的看法迥異於一般的想法:「沒有一個信心家庭的孩子在家裡開始服事而得以發芽滋長的,他們必須像其它年輕人一樣,而上帝會做其餘的工作。」所以她親切地鼓勵他們跟隨上帝在他們裡面的帶領,並且如果上帝有所指示,她就幫助他們到其它地方接受服事的訓練。
關於蒙召服事主這個題目,羅炳森師母謹慎地陳述上帝的旨意:
「如果可能的話,第一次的呼召應該是來自上帝自己對蒙召者的心說話,年長者不應該預期、希冀或甚至要求一個人期待著這樣一個呼召,而最後一種情形尤其不應該。上帝有他自己的方法來帶領這些孩子。
「如果一個人要出來服事主,那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如果一個人不出來服事主,希望他仍然甘甜地與主同住,視其生活如同蒙召一般的重要。無論一個人是平信徒或傳道人,只要完全奉獻給主,對耶穌基督而言有同等的價值。」
接著她把這樣的原則性教導應用在一個同工的女兒身上(在這段摘錄裡,羅炳森師母所提到的女孩子的名字用代名詞來稱呼)
「她還年輕,現在她所需要的是天天與耶穌同行——快快樂樂地更多認識他、為他而活、且服事他,照著他所指示的,一步一步走下去;不要讓她一直有全時間服事的壓力——比如要預備好、要學習服事等。沒有一個人應該為著服事的緣故而屬靈,無論是否要全時間服事,應該為耶穌的緣故而屬靈。她最好不要以為有人希望她有全時間服事的呼召,不如希望她無論如何都在用她的全心愛他、服事他。在聖靈的引導下——為耶穌而愛人,因上帝就是愛。他不要我們知道他所打算做的事情,我們也不應該企圖去得知。她屬於他,讓他按著他的辦法、他的時候,將他所要做的事溫柔地啟示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