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默想,極簡單地說,就是能夠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我巴不得能把它弄得比較複雜一點,去滿足那些喜歡難事的人。它並不包含隱藏的奧秘,也沒有秘密的咒文,又沒有精神的操練,更沒有神秘的飛昇進入宇宙的意識。事情的真像是,這位宇宙偉大之上帝,這位萬有的創造主渴望與我們團契。在伊甸園
中,亞當和夏娃與上帝交談,上帝也與他們交談──他們之間有團契。然後發生"墮落"的悲劇,其中一個重要的意思是,那種繼續不斷的團契斷裂了,因為亞當和 夏娃要躲避上帝。然而上帝繼續向背叛他的兒女伸手。在該隱、亞伯、挪亞和亞伯拉罕等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上帝說話和行事,教導和引領。
雖然期間有許多搖曳不定以及拐彎改道之事,然而摩西學會了如何去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事實上,聖經作見證說"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 33:11)這裡有一種親密的關係和團契的意思。不過,以色列人作為一個民族,卻未能與上帝有這樣親密的關係。他們一旦對上帝有少許的認識時便發覺,在上帝面前是一件冒險的事,於是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上帝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出 20:19)這麼一來,他們便能保持宗教的尊敬狀態而沒有附帶的冒險。這便是眾先知和士師那個偉大體系的開始,摩西是其中的第一位。然而這情形與親密的意識有一步之隔,就像日間有雲柱,夜間有火柱的情形一樣。
直到時候滿足,耶穌來到世上,教導上帝國的真實性,並且顯明在那國度中生活有何可能。他建立了一種活的團契,叫人認識他是救贖主及君主,在凡事上聆聽 他,時常順從他。在他與父之間的親密關係中,耶穌成為我們聆聽和順從的生活之實況的典範。"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麼,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 事,子也照樣做。"(約 5:19)"我憑自己不能做什麼,我怎麼聽見就怎麼審判。"(約 5:30)"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裡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約 14:10)當耶穌告訴他的門徒要常在他裡面時,他們能夠瞭解他的意思是什麼,因為他常在父裡面。他宣告說,他是好牧人,而他的羊認識他的聲音(約 10:4)。他告訴我們,訓慰師會來,就是真理的靈,他會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 16:13)。
在路加所著第二卷書中,他清楚暗示,儘管人們用肉眼看不見耶穌,但耶穌在復活和升天以後繼續行事和施教(徒 1:1)。 彼得和司提反都指出,耶穌就是應驗《申命記》第18章15節的預言的那位像摩西的先知,他要向他們說話,百姓要聽從他(徒3:22,7:37,並參申 18:15-18;太17:5;約1:21,4:19-25,6:14,7:37-40;來1:1-13,3:7-8,12:25)。在《使徒行傳》中我 們看到復活和掌權的基督藉著聖靈教訓和引導他的子民;引導腓利到新的未能觸及的文化中(徒8章),向保羅啟示他彌賽亞的身份(徒9章),教導彼得關於他的 猶太民族主義(徒10章),引導教會脫離它那文化的捆綁(徒15章)。我們一再看到的是,上帝的子民學習在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的基礎上生活。
簡言之,這便形成了默想的聖經基礎,而那奇妙的信息是,耶穌沒有停止行事及說話。他已復活並且在我們的世界中作工。他並不怠惰,他也沒有患喉炎。他活著並且在我們中間作我們的祭司來饒恕我們,作我們的先知來教導我們,作我們的君王來統治我們,作我們的牧者來引導我們。
歷代聖徒都為這事實作見證。現代基督徒歷代忠實信徒所寫如汗牛充棟的論基督教默想的著述竟那麼無知,這是多麼可哀的事!歷代聖徒對這種恆常團契的大喜 生活所作的見證,奇妙地彼此一致。從羅馬天主教到基督教新教,從希臘東正教到西方自由教會,都勉勵我們要"在上帝面前過一種永不間斷的團契生活。"
俄國一位神秘派人士泰阿藩(Theophan the Rechluse)說:"禱告是與思想一同下降,進入內心。在那兒站在上帝面前,讓他在你裡面時常同在,凡事鑑察。"
聖公會的神哲泰勒 (Jeremy Taylor)宣告說:"默想是所有人的責任。"
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信義宗殉道士潘霍華,當人問他為何默想時回答說"因為我是基督徒。"
聖經的見證以及靈修大師的見證是那麼豐富,對上帝的同在那麼活躍,假如我們忽略了那麼親切的邀請,不親自去體驗"耶穌基督的深度"(蓋恩夫人 ──Madame Guyon)那真是愚不可及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