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依格那丟•羅耀拉的《神操》— 原則與基礎以及第一週

神操的過程分成四「週」,不過在實際進行上每週的時間可能因彈性而長度有所不同。這些「週」對應於神操的四個段落,並共同構成神操的進展歷程。一開始就必須強調的是:舊觀念中靈修生活等同於淨化 (purification)、啟發 (illumination)、統合 (union) 的階段,但這些階段卻非神操的必經過程;神操的歷程有著更貼近存在和富於動力的樣貌。它的目的在於引導退省者進入成為門徒的過程,同時也在人性與靈性上成長。我們將會發現,這個過程和對於上帝神聖性的認知以及操練者個人的參與,原本是同一回事。

大衛‧弗萊明曾描述神操第一週的目標是「學著讓偉大的願景與理想引燃」。《神操》開宗明義的篇章叫做「原則與基礎」。「原則與基礎」這篇文章的影響力是極為深遠的,在此引用一段極為重要的章節﹕

「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上帝,因此而拯救自己的靈魂。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為人而造的,為幫助他追求他所以受造的目的。結論是對於取用世物,常該看自己受造的目的;它們能夠幫助多少,便取用多少;能夠妨礙多少,便放棄多少。因此,我們對一切受造物,在不被禁止而能自由選擇的事上,必須保持平心和不偏不倚的態度:就是在我們這方面,並不重視健康甚於疾病,不重視財富甚於貧窮,不重視尊榮甚於屈辱,也不重視長壽甚於短命,其他一切,莫不如此。總而言之,我們所願意所選擇的,只是那更能引我們達到受造的目的的事物。」(《神操》23號)

「原則與基礎」有助於做神操的操練者藉著神操之劇本的提示,反省內在,繼而使個人經歷受到開發成長。「原則與基礎」喚醒操練者平心的渴望,亦即積極的平心,所謂的平心,主要是來自生活中的原則。

我們必須要了解,平心是一種不斷追求的態度,而非一種擁有的堅持。我們該注意到現有的中文翻譯「保持平心」,是根據《神操》三個原文版本文中其中之一翻譯而來,但若依據其他兩個版本(特別是依格那丟·羅耀拉親手書寫的版本),則可譯為「但求平心」。很明顯的,後者更能貼切表達依格那丟·羅耀拉中心思想。(依格那丟·羅耀拉視「平心」為一形容詞,而非一名詞)。對他而言,「但求平心」意謂一種動力源源不絕未曾中止,猶如捐棄某種依戀。在「但求平心」的過程中,我們將察覺自己的過度執著依戀,而此一事實亦會促使我們朝「但求平心」境界前進。

「平心」並不是邏輯推理的結果,它是一種結合「目的」與「方法」的經驗。 追根究底,平心的經驗是一種渴望經驗的極致。由於我的渴望完整不分歧,因而能盡其所能促其實現。

平心精神的基礎奠定於內心的「更加」渴望。「但求平心」並非在於追求一平衡點,而是全然的發揮渴望的力量。由此觀之,平心的首要條件不是從苦行中獲得,而是與上帝深層交往的自然結果,心靈愈是靠近上帝,就能更自然的走入上帝的旨意。

這觀點是神操第一週經驗的基礎。依格那丟·羅耀拉呈現了一位被視為「給予者」的上帝,而所有受造物則被視為「禮物」。依格那丟·羅耀拉讓我們注意到自己接受、尊重和使用這些禮物的方式。發覺自身的罪和缺乏神聖,也就是發覺我們在對於給予了我們的萬物的尊重和運用方式上,欠缺清晰和目的意義。從這個觀點來說,「神聖」首先被發覺是由所有受造物的「禮物特質」衍生,這特質反映出給予者,也就是神聖者的純粹意向。反過來說,缺乏神聖也就是缺乏願景與明晰,無法認出我們所尊為神聖的,也沒有認清受造物之所以是神聖的,是因為它們的根源與目的――它們的目的即是幫助我們進入給予者自身的神聖中。依格那丟·羅耀拉希望我們將這個願景變成我們自己的,在徐緩的沈思默想中咀嚼它,在虔心反省時讓它滲透進入我們的生命。

在這觀點中,發覺自身的罪與發覺自己的理想、自己對參與上主神聖性的渴望是同樣的成長進程。依納爵要我們在第一週去經驗的,可以由以賽亞先知書中找到一個聖經上的隱喻:

6:1 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

6:2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

6:3 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

6:4 因呼嘁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

6:5 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

6:6 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裏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

6:7 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

6:8 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