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有人提出把沙漠「搬」回到城市中。沙漠不一定要是自然的荒原,在城市中也可以有「人造的曠野」,只要來者心意相同,動機純正,一個能夠使人安靜獨處的地方已是曠野的臨在。這就是修道院主義的興起,自今方興未艾,當代最有名望的退居者可能是六十年代身亡的梅頓(Thomas Merton)。
在城市中要保持沙漠的氣質就要有人為的環境,避免受到外間的影響,因此修道院主義提倡全然委身成為修士,節慾修身,祈禱,自甘貧窮,但這不表示全然退。
梅頓稱這樣的生活是身處人生邊緣的生活(A life of Marginality)。正因為沙漠的生活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城市中沙漠的生活是出污泥而不染,它就有更敏銳的社會觸角,批判社會的不是,尋求社會的出路,成為社會的良知,「在世界中,而不屬於世界的」。
梅頓在世時以靜制動的氣質深深的吸引當時的西方世俗社會,成為一股更新的力量。
信
徒的祈禱生活可說是在「曠野」與「鬧市」之間。在這裡「曠野」一詞是指信徒隱退與上帝獨處的場所,它可能是幽靜的公園、溪水旁、斗室,在那裡信徒與上帝相
遇,一個需要醫治的心靈得以痊癒;一個需要釋放的困境得以解開;一個懶散的靈性得以飽足。但是他不能在那裡留連不返,因為他的大部份生活是在「鬧市」中。
「鬧市」一詞簡單的指有人的場所,喧嘩繁忙,充滿都市的氣息,在那裡信徒進入人群,與人們相交,上帝的實在似乎漸成糢糊;因此,只有「曠野」的飽足才能克服「鬧市」中的繁忙無助。但更重要的是能在「鬧市」中體驗到上帝的實在。
大
部份的信徒都是早出晚歸,一天的時間都被繁雜的事件所佔有,所以「鬧市」中的祈禱生活就更重要了。事實上在我們繁忙的時間表上仍有很多「空閒」的時間:如
醒來的剎那,刷牙洗臉的當兒,翻閱報紙的空間,上下班途中,工作之餘伸伸懶腰的時候,午間空擋,下班回來等著開飯的時刻,這都是祈禱的好時光,無論讚美、
感恩、祈求、吐訴,都能在這些時刻中與上帝相交。
用這樣的禱告可擺脫人生七情六慾的操縱,並藉禱告來支配我們的喜怒哀樂,活出保羅禱告的真意:「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三:6 - 7)
我們必須將禱告天衣無縫地「編織」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我們有時會不期然的「聽」到父上帝的呼召和人們的呼叫,上帝的旨意會在不知不覺間進入我們的心房而生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