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依納爵靈修 (Ignatian Spirituality) |
敬虔派 (Pietism) |
靜觀主義 (Quietism) |
時代背景 |
16C 西班牙,耶穌會創立(反宗教改革) |
17C 德國路德宗改革運動 |
17C 法國/義大利天主教神秘靈修 |
代表人物 |
依納爵‧羅耀拉 (Ignatius of Loyola) |
斯賓納 (Spener)、弗蘭克 (Francke)、辛增多夫 (Zinzendorf) |
蓋永夫人 (Madame Guyon)、芬乃倫 (Fénelon) |
核心焦點 |
分辨上帝旨意:在萬事中「尋求並找到天主」 |
信仰必須活出來:內在重生 → 外在敬虔 |
純愛與靜止:單單為上帝而愛祂,全然順服 |
靈修態度 |
積極、主動:透過操練去尋找方向 |
積極、實踐:小組、查經、善行 |
消極、被動:內在安靜、棄絕自我 |
祈禱方式 |
靈修操練(想像、默想、分辨) |
小組禱告、經文默想、家庭敬拜 |
默觀祈禱、靜默凝視上帝 |
對「自我」的理解 |
自我慾望須被分辨、調整,合於神旨 |
自我需更新、轉化,活出愛上帝愛人 |
自我須被「消滅」,毫無自主 |
行動取向 |
強調「在世靈修」:工作、選擇、使命 |
強調「實踐信仰」:善行、教育、宣教 |
強調「內在安息」,易被批評忽略善工 |
影響力 |
塑造耶穌會教育、宣教傳統;現代靈修導引 |
影響循道宗 (Wesley)、福音派、查經小組 |
影響後世默觀傳統、中心祈禱運動 |
批評/風險 |
容易過度技巧化、理智化 |
可能變成律法主義式的道德主義 |
可能淪為靈修上的消極或反律法主義 |
✨ 總結
· 依納爵靈修:強調 分辨 → 行動(「在世」靈修)。
· 敬虔派:強調 重生 → 敬虔生活(群體與社會實踐)。
· 靜觀主義:強調 純愛 → 靜止安息(神秘與內在)。
👉 可以這樣理解:
· 依納爵:上帝要我做什麼?(分辨 → 行動)
· 敬虔派:我如何活出真信仰?(生命 → 實踐)
· 靜觀主義:我單單為上帝而活(愛 → 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