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靜觀主義」和「依納爵靈修」之對照

  

項目

靜觀主義(Quietism

依納爵靈修(Ignatian Spirituality

歷史背景

17 世紀天主教內部的神秘靈修潮流(蓋永夫人、芬乃倫)

16 世紀耶穌會創始人依納爵羅耀拉提出

核心焦點

「純愛」:單單為上帝本身而愛祂,不為賞罰

「尋求天主的旨意」:在一切事上分辨上帝的帶領

靈修態度

消極、被動的內在安靜;放下自我意志,任憑上帝工作

積極、主動的操練與分辨;配合上帝的旨意行動

祈禱方式

默觀祈禱:靈魂靜默凝視上帝,超越言語與思想

靈修操練(Spiritual Exercises):藉想像力進入福音故事,做分辨與決定

對「自我」的看法

強調「捨己」與「自我喪失」(self-annihilation

承認自我的欲望,但透過分辨引導至合於上帝的旨意

屬靈經驗

追求「無所求的愛」與「完全靜止」

透過情感、思想、行動去經驗上帝(特別在日常生活中)

行動取向

可能傾向消極(被批評忽略聖事、善工、社會責任)

強調「在世靈修」:在工作、決策、使命中活出信仰

代表人物

蓋永夫人(Madame Guyon)、芬乃倫(Fénelon

依納爵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耶穌會靈修導師

爭議/批評

被羅馬教廷在 1699 年譴責,認為過度消極

有人批評過度強調操練、理性化,較少「純粹的安息」


互補性

  • 靜觀主義提醒:愛上帝的最高境界是「純愛」——不求回報,只單單為上帝。
  • 依納爵靈修提醒:愛上帝必須落實在「行動」——在生活、使命、抉擇中實踐愛上帝。

👉 如果兩者結合:

  • 靜觀主義 幫助人內在純化動機、放下自我;
  • 依納爵靈修 幫助人外在實踐神旨、在世生活中忠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