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靜觀主義的靈修

 

 

1. 定義與源流

  • 「靜觀主義」(Quietism)來自拉丁文 quietus,意為「安靜、平靜」。
  • 形成於 17世紀的天主教靈修運動,與中世紀神秘主義(特別是十字若望、德蘭的默觀靈修)有延續關係,但更強調「被動的靜止」。
  • 與蓋永夫人(Madame Guyon)和芬乃倫(Fénelon)密切相關。

2. 靈修特徵

  1. 純愛(Pure Love
    • 強調愛上帝必須是「無條件的」,不因獎賞或懼怕刑罰,只因祂是上帝。
    • 芬乃倫稱之為「忘我的愛」(amour pur)。
  2. 內在被動(Passive Surrender
    • 人的靈魂應該完全安靜、消極地順服上帝的工作,放下自我努力。
    • 在最純粹的形式中,祈禱不再是說話或思考,而是「靜靜地安息於上帝的臨在」。
  3. 捨己與否定意志(Self-annihilation
    • 靈修的最高境界是「全然喪失自我意志」,讓上帝完全掌權。
    • 人不再追求靈性經驗本身,而是單純任憑上帝的旨意。
  4. 默觀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
    • 拋棄形式化的祈禱、操練,進入「純粹凝視上帝」的境地。
    • 與依納爵派「積極默觀」(想像、分辨、操練)不同,靜觀主義強調「不作為」。

3. 爭議與批評

  • 教會的譴責
    • 1699 年,教宗英諾森十二世譴責芬乃倫的《聖人箴規》(Maximes des Saints)部分傾向靜觀主義的教導。
    • 原因:擔心「完全被動」會導致信徒忽略善工、聖事、教會順服。
  • 與依納爵派的張力
    • 依納爵靈修強調分辨、行動、順服上帝的旨意。
    • 靜觀主義則更注重「心靈的靜止」,被認為過度消極。

4. 靈修價值

  • 積極面
    • 提醒信徒:信仰的核心是「愛上帝本身」,不是為了自己。
    • 幫助人放下自我中心,學會全然依靠上帝。
  • 消極面
    • 若被誤用,可能導致「屬靈消極主義」,忽略社會責任與聖潔生活。

5. 芬乃倫的調和

芬乃倫(Fénelon)不是極端的靜觀主義者:

  • 他接受「純愛」與「被動的默觀」,但仍堅持教會的聖事、道德實踐的重要性。
  • 所以他常被稱為 「調和型安靜主義者」

總結:
靜觀主義的靈修是一種「被動默觀」的神秘主義,強調純愛、全然順服與內在安靜。它在歷史上被教會質疑,但也留下了深刻的靈修傳統,特別影響了後來的默觀祈禱運動與現代「中心祈禱」靈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