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靈性之塑造

 

 

「靈性之塑造」(Spiritual Formation)是基督信仰中關於信徒內在生命成長與與上帝相交的一個核心主題。這個概念可以從聖經、教父傳統、改教神學以及當代神學反思等多個層面來理解。


一、聖經中的靈性塑造

在聖經語境中,「靈性之塑造」是指人在上帝面前被塑造成祂形像的過程(創 1:26–27;羅 8:29)。

  • 舊約:摩西、以利亞、詩篇中的默想與敬拜,是「被上帝的話塑造」的歷程(詩 1:2–3)。
  • 新約:保羅將這過程描述為「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弗 4:22–24),或「心意更新而變化」(羅 12:2)。
  • 靈性塑造不是外在律法行為的堆疊,而是「基督成形在你們心裡」(加 4:19)的內在更新。

二、教父與靈修傳統的理解

早期教父如奧古斯丁、奧利根、巴西流(Basil of Caesarea)等強調:

  • 祈禱與默想是靈魂與上帝交通的途徑;
  • 禁慾與愛的操練使人回復上帝形像;
  • 靈性之塑造是一條通往「神化」(theosis)的道路。

三、改教神學中的靈性塑造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卷一開頭指出:「真智慧乃在於認識上帝與認識自己。」這種「認識」不是抽象理智活動,而是敬虔(pietas)的實踐——一種敬畏與順服的生活方式。

  • 加爾文強調聖靈的內在工作:信徒藉聖靈在心中被更新,學會自我否定(self-denial),並被塑造成基督的樣式。
  • 這種靈性塑造是恩典的果實,而非自我努力的成就。

四、現代社會處境下的靈性塑造

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在《世俗時代》(A Secular Age)中指出,現代人生活於「內在的框架」(immanent frame)裡,信仰不再是自明的,而是一種選擇。

  • 在這樣的世俗環境中,靈性塑造需要重新恢復超越性的敏感度
  • 教會的靈性訓練不只是個人修行,而是群體中共同生活、敬拜與使命的操練

五、實踐層面:靈性塑造的途徑

綜合聖經與神學傳統,靈性塑造包括:

  1. 話語塑造——聖經默想與詮釋(參 Fee & Stuart《如何讀懂聖經》)。
  2. 群體塑造——透過教會生活、肢體互勉來成長。
  3. 禱告與敬拜——將理智信仰轉化為情感與意志的順服。
  4. 苦難與試煉中的更新——如耶穌的受苦與順服(腓 2:5–11),信徒在苦難中經歷上帝的手塑造。
  5. 使命實踐——如約德(John Howard Yoder)在《耶穌的政治》中指出:基督徒的靈性不離世界,而是在「跟隨耶穌的公共見證」中成形。

六、綜合結論

靈性之塑造不是追求內在的平靜或道德的完美,而是:

在聖靈中、藉著上帝的話、在群體生活與使命實踐中,被轉化成基督的樣式。

它是一段終身的旅程——從「認識上帝」開始,經歷「被聖靈更新」,最終以「榮耀基督」為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