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豐富的靈修文學遺產

 

雖然《公禱書》形塑聖公會靈修,以一種群體敬拜的方式來呈現,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聖公會的靈修不斷地注入新的元素。在這樣豐富的靈修文學遺產中,聖公會的靈修形塑也來自這許許多多聖公會的靈修作家,而且這不僅是聖公會靈修的遺產,更是英國文學的遺產。

 

十四世紀英國的神秘家所著的《不知之雲》(The Cloud of Unknowing),以及充滿喜樂的神秘家朱麗安諾理(Julian of Norwich, 1342~1420)的至理名言「一切都會很好,一切都會很好,每樣事情都會很好」。喬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 1593~1633)優美的詩詞多數被改編為讚美詩,其中的靈修意境更是聖公會中庸之道的極致表達;和喬治赫伯特同屬名噪一時的卡洛琳時代聖者的,還有約翰多恩(John Donne, 1572~1631),他的名著《沒有人是一座孤島》(No Man Is an Island)強調道成肉身的奧秘與實踐。

 

來自愛爾蘭的傑里米泰勒(Jeremy Taylor, 1613~1667),他的兩本靈修巨著《聖潔的生活》(Holy Living, 1640)和《神聖的死亡》(Holy Dying, 1641),對信徒生活的嚴格要求,深深影響著後代世人,其中包括約翰衛斯理和基布爾。這兩本書清楚地表達了聖公會靈修的本質,是堅持不區分何為聖、何為俗。威廉羅(William Law, 1686~1761)的《一個嚴肅的聖召:過一個敬虔和聖潔的生活》(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1728)回應著傑里米泰勒這兩本巨著,也因著威廉羅的著作,更進而影響約翰衛斯理。

 

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的福音派復興運動和牛津運動,誕生聞名於世的詩歌「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其作者約翰牛頓(John Newton, 1725~1807)及牛津運動的代表人物紐曼,各自代表了聖公會兩股不同的靈修思潮。但這兩個運動卻都帶來了至今仍然活躍的差會團體:「英國海外傳道會」(Church Mission Society, 簡稱CMS)及「海外福音傳道會」(United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簡稱USPG)。這也再次顯示真正的聖公會靈修精神是道成肉身的,因他們靈修所表現的信仰生活,是在實踐與社會行動上。例如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 1759~1833)將信仰化為行動,致力於反對奴隸制度和奴隸販賣。多產聖詩作者基布爾,將這至理名言Lex orandi, lex credendi從「他們如何祈禱」擴大至「他們如何歌唱」,也因此促使當時英文聖詩的作者們,深深地影響著聖公會的靈修精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