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待降節第三主日:宣告喜樂

 

[經文] 詩篇126篇,腓立比書44

 

待降節的第三主日,我們點燃第三根紫色蠟燭象徵「宣告」與「喜樂」,以感恩的心回顧過去,記念耶穌的救恩,又繼續向前期待耶穌的再來;並在今天,以歡欣鼓舞的心迎接主應許的實現,因主的信實活出喜樂的人生,就像在寒冬中的暖流,黑暗中的陽光,讓這世界不再被冷漠包圍,反因你變得更多采多姿。有人曾說:「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妝品。」我們共同以喜樂的生活來彰顯主的榮美。

偉大的宣告:應許已實現

1.被擄歸回,有如做夢。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前後三次把偤太人擄去巴比倫,南偤大國很可能將從此埋葬在歷史中,不再被人記念。在這民族巨變和重創中還有未來嗎?沒盼望的苦難會使苦難變成悲劇性與無意義的經歷,還會進一步轉為更深傷害──自虐和絕望。沒苦難的盼望會使盼望空洞、虛假,並與現實隔絕。唯有結合兩者,盼望才有生命深度的根基,苦難才能看見黎明的曙光。深信:苦難的寒冬終將過去,盼望的春天必然來臨。因信,我們能含淚高歌。

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斯(Hans Küng)在《做基督徒(下冊)》中說:「面對著人類歷史中和個人生活中苦難的可怕現實,對一個受難的、懷疑的和絕望的人來說,畢竟還存在著一種選擇,像伊凡.卡拉馬助夫那樣對於他所不可接受的這個上帝的世界奮起反抗,或是做出卡繆式的叛逆,他和杜斯妥耶夫斯基都指出了無辜的孩子的受難。他不必像被解放了的獨立自主的普羅米修斯那樣倔強地反抗諸神的權力,或是像薛西弗斯那樣將大石一再徒勞地滾上山頭,而石頭又自己從山頂滾下來。相反,他可以採取約伯的態度:儘管有這世界一切苦難,他仍然可以對那位不可捉摸的上帝表示無條件、不可動搖的信賴。」

在被擄的悲慘之地,因上主藉先知發出的應許,燃起被擄之民的盼望。上主的權能,遠遠超過人的想法。在人看來不可能的應許:被擄之民,歸回故國;上帝親自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使他下詔,准許偤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以斯拉記1111節)。在南偤大亡國約70年後,部分偤太人得以回到故國,重建聖殿。神所成就的是難以想像的事,因此詩人就在詩篇1261節說:「上主帶我們返回錫安的時候,我們像做了一場夢。」(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民族的美夢竟然成真,這是亡國之民破天荒的大事。

2.歡笑歌唱,因上主成就了大事。這件事連諸國的人民都看得出: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不但人可以回去,還得到存留在巴比倫的同胞奉獻的金銀、財物和牲畜,更把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掠取的金、銀器皿5400件交給偤太的領袖設巴薩帶回耶路撒冷(以斯拉記1511節)。

3.含淚撒種的,都歡呼收割!為何含淚?因為在亡國的苦難中,除了刻骨的傷痛之外,只有含淚來到上主面前深深地懺悔,懇求赦免,回歸上主。在上主眷顧下,就含著眼淚,撒下盼望的種子,一顆絕不放棄和堅持到底的種子。我在農家長大,家父在撒種之前會將稻種用水浸透,種子才能順利發芽。敬虔的偤太人為了同胞得釋放,他們所流出的每滴淚水將使種子發芽,並在上帝的保守中,成長、結穗,時候滿足,應許實現,就要歡呼收割!最終要抱著禾捆歡樂地回來。

這是偉大的宣告,也是民族歷經苦難後的喜樂。這喜樂是全民族的;而不是個人的。今天,有些基督徒把「含淚撒種,歡呼收割」當作個人勵志的鼓勵,但經文的脈絡所指的喜樂是偤太民族、群體的喜樂,是因上帝救恩和應許實現而有的喜樂。待降節所說的喜樂絕對不能私己化,而是上帝子民共同的歡慶、喜樂。

靠主常常喜樂

喜樂人人愛,就像大家希望健康長壽一般。我們也知道喜樂是美好生活的見證,但有些信徒就是被重擔壓得喜樂不起來。耶穌說:「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節)安息乃是深度的內在喜樂,是「到我這裡來」與主親近時領受的。耶穌指出,超越重擔的喜樂祕訣就是──與祂親近。

保羅因為與主的親密關係,雖然他遭遇許多苦難,在腓立比城傳道時無辜被打、被關在監獄時,使徒行傳162526節記載:「約在半夜,保羅和西拉在禱告、唱詩頌讚上帝,其他的囚犯都側耳聽著。忽然有劇烈的地震,連監獄的地基也搖動了;一下子所有的監門都開了,囚犯的鎖鍊也都掉落。」在無辜的苦難中,禱告、讚美竟然能帶來那麼大的釋放力量:「監門都開了,鎖鍊掉落。」這是保羅和西拉奇妙的生命經歷。

保羅通過自己的生命經歷,為「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這句話作見證。更特別的是,腓立比書是保羅在羅馬被軟禁,等待羅馬皇帝尼祿判決所寫的。保羅若勝訴,就被釋;敗訴,就被殺。這是篇在生死未卜時所寫的書信,而不是在順利、舒適中所寫的信,因此更有說服力。有時健康的人去鼓勵病人,病人不一定接受;但一個病人去安慰另一位生病的人,就比較容易被接受。

保羅在生死交關當中,不焦慮就已經超凡入聖,他怎麼還有心情,鼓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們「你們要因為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呢(腓立比書44節)?足見保羅所說的喜樂,絕非無憂無慮,事事順利的快樂;而是在苦難中不變不移、不能被搶奪的喜樂,更是超越苦難的喜樂。

保羅超越苦難的喜樂祕訣何在?保羅說得非常清楚:「跟主連結而常常喜樂。」不是靠內在的意志或外在的幫助,而是連結主而得的喜樂。有主的同在,有聖靈的內住,更在有限的生命中看見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所以他肯定地說:「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31314節)

喜樂不單是基督徒的特色,也是讓我們生命更加美麗的要素。我們也熟悉箴言的話說:「喜樂如良藥使人健康;憂愁如惡疾致人死亡。」(箴言1722節)不過,保羅讓我們看見喜樂更深層的意涵。保羅為福音的緣故受苦、被自己同胞控告、受監禁,但他能在各樣的苦難中勸勉信徒要喜樂,保羅的喜樂是有主同在、同行的喜樂;這種喜樂不是擁有什麼,而是因為主,再也不怕失去什麼,因此,這是保羅得以超越生死、順逆,以基督為至寶的喜樂。

喜樂與幽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智慧的表現;而「一笑解千愁」則是人很可貴的修養。偤太人歷經憂患,卻在苦難的淬鍊中展現過人的幽默感,他們認為幽默是磨利智慧之劍的磨刀石,是面對苦難時的緩衝器,讓人有迴旋及反彈的空間,所以幽默感是生命有深度、內在喜樂的一種呈現。

幽默就是本於愛,呈現一個人的機智、開朗、素養及樂意與人分享的快樂哲學。美國文豪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幽默的泉源並不是歡喜,而是悲傷。」換言之,幽默就是把人生的不幸,轉成光明和喜樂的轉換器。馬克吐溫被稱為「美國的幽默大師」,乍聽這尊稱,我們會以為他是一生順遂的「人生勝利組」。但事實上,他的一生充滿不幸,他的母親在他四歲時過世,而他的哥哥班傑明(Benjamin)在三年後亦病逝了。兄弟姊妹有七人,卻死去四位,他11歲時,父親死於肺炎。他35歲時與歐麗維亞克列門斯(Olivia Clemens)結婚,她生了兒子蘭登(Langdon),但蘭登在19個月時死於白喉病。簡言之,他一生的不幸連連,卻從中淬鍊更有深度的幽默感,因此被稱為美國的幽默大師。

知名美國作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

×  ×  ×  ×  ×  ×

喜樂不是人藉由努力修行所獲得的品德,也不是參加某種特定聚會所得到的感受。想藉自己的努力或外在的事物去獲得的快樂只是短暫的滿足;但永恆的喜樂是對上主信心所活出來的新生命,不因外在環境的變遷而起伏或失落,是釘根於基督和永恆盼望的喜樂。在待降節第三主日,點燃第三根蠟燭的時刻,我們是否能有堅定的確信,跨越現實處境的限制,領受由上帝帶給世人永恆喜樂的禮物──基督和祂的再臨?

 

引自:  https://tcnn.org.tw/archives/1317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