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讓聖言誦讀有作用,我們必須回溯過去,才能了解到現代人已經瀕臨全然失落的危險處境。在古代的基督宗教中,「行動」與「默觀」兩個詞所指的並不是兩種不同的基督徒行為(或是不行動) ─ 以「祈禱」與「使徒工作」兩種不同的形式展現。行動與默觀應被視為我們內在不絕的靈性律動中的兩極:溫和地往返擺盪於靈性與上帝的「活動」與「接納」之間。
「操練」 — 靈性的行動 — 在古代所表達的是我們與上帝的相交,使生命更新。靈性行動的方向並非好似作一個使徒般「向外的」;反之,這更是「向內的」,深入我們靈魂最深處,聖靈在那裏不斷地轉化我們,好讓我們越來越有上帝兒子的樣式。因此,「行動的生活」是為了榮耀上帝。
在默觀中,我們的靈魂停止內在的動作,而只是單純的存在,安歇在我們摯愛之父的同在中。就像我們的外在生活有許多輪替的時刻,如訴說與聆聽、提問與思考等,在我們的靈性生活中,我們也要學著享受單純地在上帝的臨在中得到復甦。默觀這個經驗應該很自然地(如果我們放手讓祂作工)與我們的靈性行動交替的進行。
在古代,人們不會把默觀當作一種目標,要透過一些祈禱的方式去達成,反而只是單純地、心懷感激地當作是上帝一再賜與的恩典接受。上帝不時邀請我們停止說話,好讓我們純然憇息在祂的懷抱裡。這是我們內在的靈性律動中的一端,稱之為「默觀」。
古代與現代的觀念差異有多麼大呢?在古代,人們是在靈性的活動與接收、實作與默觀中往返擺盪。現代人則將默觀當作一個目標 — 設想藉由一些靈修的技巧而達成它。如果我們要作聖言誦讀,就必須甘心放棄這種「目標導向」的進路,因為聖言誦讀的唯一目的就是藉著聖言做為媒介,拿出時間和上帝在一起。在聖言誦讀的任一步驟中,如反芻思索、奉獻或是默觀。聖言誦讀教導我們去品味並喜愛上帝臨在的不同風貌,不論是行動或是默觀的方式來經驗上帝都很好。
我們在聖言誦讀中將自己全人奉獻給上帝,而我們是動態的。古代把這種內在的靈性動態形容成螺旋狀的循環 — 不斷向上提升的螺旋。如果從平面來看,只看到一種往返的循環,如果加上時間向量,就可以看到螺旋狀,上升的螺旋運動代表我們越來越靠近上帝。我們整體的靈修生活就應該如此,溫和的往返於靈性的活動與接收中,而上帝在其中更緊密地將我們與祂結合。從這個觀點而言,聖言誦讀的各個階段(或步驟),也是這樣在靈性活動與接收的兩極之間的往返。在聖言誦讀中,我們找到自己內在的靈性律動,也發現許多經驗上帝臨在的途徑 — 也就是不同的祈禱方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