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盧雲神父──走過從上而下的生命

 

基督徒的生命是怎樣的生命?基督徒的生命是時常遇到基督十字架的生命,是不斷皈依的生命,是敏銳於上主召叫的生命,也是在上主面前開放多個可能性的生命,而最美麗的,是體會到基督的愛、又願意回應這愛的生命。在這份愛中,包括愛上主和真正的愛自己。

    盧雲神父(Henri Nouwen)的生命,正正突顯這份回應愛的生命,滿有感染力的生命,也是變為小孩子的生命。

[從心理學到教牧關懷]

    盧雲神父原籍荷蘭,一九三二年出生,父母皆為天主教徒。從小,盧雲與災害和苦難並不陌生,因為與家人一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苦。十八歲決志入修院,七年後晉鐸。

    成為司鐸後,在公教大學攻讀心理學,期間曾在礦地實習及擔任軍隊神師和天主教移民服務處院牧,切實地關心教友的需要。隨後在美國修讀「宗教與精神治療」,嘗試整合實踐神學與心理學,與此同時,盧雲神父逐步開展他的靈修寫作之途。

    三十四歲那年,他受聘於美國聖母大學任心理學系客座教授,將焦點放在教牧關懷的課題上。一九六八至七一年重返荷蘭,於阿姆斯特丹任教教牧學院及神學院,且完成他的神學博士研究。

[耶魯生涯不覺滿足]

    之後的十年間,盧雲神父走進「向上」的教學生活,獲邀在美國一級學府耶魯大學神學院教授教牧學及靈修學,過的是令人欽羡的學術研究生活。縱然如此,十年過去,他並不能在這種教學生涯中體會靈性生命的滋養。在一次訪問中,他曾坦言:「很諷刺!在教授靈修學中,生命竟感到枯乾,讓我不得不重新尋索自己作司鐸的呼召。」

    他善用靈修寫作以繼續探索上主的心意,整理自己的生命和思想,進一步尋找自己事奉的方向。一部又一部的靈修著作問世,並非盧雲神父「刻意」要撰寫出版,他直言:「我必須靠寫靈修筆記與主對話、與自己相處,寫著、寫著,我的心才得以安頓。」

[捨棄、尋索、發現、到水深之處]

    聆聽與追隨心中的聲音,盧雲神父毅然結束十年的耶魯生活,住進秘魯的貧民窟中,展開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的牧民實務工作,切願做一名屬於貧窮人的神父,因為他洞悉到福音特別顯出對窮人、受藐視和受壓迫者的關注。

    往後的五年中,他曾徘徊於前線服務及哈佛大學教學之間,愈發了解自己不滿足於大學的安逸生活,切實服務方舟團體「黎明之家」的智障及弱能的兄弟姊妹成為他最強烈的召叫。很奇妙地,在「黎明之家」,他每分每秒體會到服待的對象才是他的貼身靈性導師,在弱智的朋友身上,盧雲神父彷彿親近到那位有血有肉的基督,猶如牽著他的手從「上」(任教於高尚學府,遊走於學術圈子中)走到向「下」(單純、淨化、重拾人本來價值)的路。面對他那位弱智摯友亞當,他深深經驗到:「他這樣脆弱,卻竟然成了我強大的支持者,幫助我宣告基督的豐富;他不能明確地認出我,卻可以透過我,幫助其他人在生命中認出上帝。」這不就是基督向彼得說的「到水深之處」的信仰體驗?

    如果知識、學識未能帶引我們領略真正的智慧,回到上主的家,讓心安頓,發現那原本有的單純、真摯與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