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三

清教運動的歷史背境


    清教運動起源於十六世紀六十年代的英國教會。雖然英國教會於一五三四年脫離了羅馬教庭,由享利八世(英王)自立為教會之首,但這只為順應改革運動帶來的潮流衝擊,而非真正希望在宗教上有所改革。直至伊利沙伯女王時期(一五五八),教會內部仍腐敗不堪。

    在一六四○年底,英國議會負責懲查教牧人員的委員會公佈了第一次調查結果,竟有一百多宗有關教牧醜行的案件,並稱仍將繼續研究以至盡數發見這種有虧牧職的事例。此外,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中也暗指教會中有很多偽善的人,他們“雖說服事上帝,但卻到酒館中去,常存貪心、淫蕩、濫交、口中又常出汙穢的言語,咒罵的聲音、與謊言。”

    此外,也有很多利用宗教圖利的人,他們“ 斂財的藝術五花八門,應有盡有,或用強權去奪取,或用欺騙之術或用拍馬的方法,或利用親戚援助,或假充宗教的熱忱。”可見這時英國教會的道德標準己大大地偏離了真理。

    而所謂「清教徒」乃當時教會一部份虔潔信徒感到要進一步的改革及肅清教會一切不合聖經的設施。他們竭力要求信仰上純以聖經為準則,而非以教會或所謂傳統制度作為信徒應加遵奉的權威。他們特別強調教會必須是具備聖經所示條件的真宗教和聖潔無庇的真教會。所以,清教運動的本旨是在於宗教醒覺,重教會紀律及信徒本身修勵工夫,希望重新建立教會整體的聖潔生活。

    此外,清教運動不單旨在淨化教會,亦深願透過教會的道義力量來改良社會風俗,革新政治,而使整個人得到實質上和精神上的改良。

    當時很多信徒領就的作品都集中於糾正教會的問題。巴克斯特所著的<基督徒守則>正詳述了基督徒在各方面生活上的責任。而他一另一部有名的<革新的牧師>(1656年初版)則針對教牧的腐敗;他不是消極地討論如何懲戒那些敗德劣行的牧師,而是更積極地對教牧人員作勸勉。之中他痛訴英國社會中有大批心靈飢餓的羊以及無數喪失的靈魂,迫切地待牧養,若教牧不盡職份,還加上自己所犯的積行重重,豈非整個英國教會的一大悲劇。

    他勸勉教牧要使會友能“聖潔、和關心他們的團契、規律、完美、力量、保全、增進、和對上帝的正當敬拜。”而John Owen則眼見清教徒在Oliver Cromewll 帶領的英聯邦統治下的分烈而寫成一些著作,如“OF the Mortification of Sin in Believers(1656), Of Temptation(1658)“及”The Nature, Power, Deceit, and Prevalency of Indwelling Sin(1667)。要提醒信徒操練聖潔和治死罪慾的重要。

    後來,Charles II 登位,以強硬手段壓迫清教徒,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便在1678年被困獄中寫成的。 其內容描述了信徒在敗壞的世俗和教會衝擊下內心的掙扎和如何持守真理而受迫逼仍堅持下去。

    藉研究回應教會腐敗而寫成的作品,探討清教徒對聖潔生活的思潮,盼望成為今日信徒追求聖潔生活的一些反省和方向。我們會先探討他們所指的聖潔生活有什麼意義 - 其標準和內涵、再進一步瞭解他們操練聖潔的方向、最後是他們如何抗拒世俗的敗壞影響和勉回犯罪頑硬的信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