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此部落格請點一下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聖像畫的歷史背景

 

    聖像畫(Icon),可以說是基督宗教信仰中其中一項重要的宗教藝術和文化遺產。它除了是藝術作品外,更是教會用以表達信仰和幫助信友們祈禱默想的好工具。聖像畫(Icon)一詞,原自希臘文的Eikon,有肖像之意。其實,早自初期教會,信眾們已習慣利用一些符號(如方舟、魚、錨、餅等)或以聖經故事作為主題的圖畫來表達信仰,這可在早期基督徒的地窟墓穴中找到大量的證據。自四世紀開始,一種新的基督徒「圖像」藝術出現,並漸漸取代了原來的古羅馬和古希臘的藝術形式。這些圖像以二維度的繪畫方法,來表達耶穌基督、上帝之母、其他聖人或一些救恩的事蹟。到了692年的特魯洛(Council of Trullo)會議時,圖像的地位及重要性正式被官方教會所承認,與會的東方主教們更頒令要以耶穌基督的人性形象來繪畫祂,來表達道成肉身的教義,而不是用古代羔羊的形象。可能就在這時開始,聖像畫(Icon)一詞,便成了這類圖像藝術的統稱。

 

    值得留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以宗教人物或事蹟作為題材的畫像都可以被稱為「聖像畫」。傳統上,聖像畫採用了高度的象徵手法和特定的形式,將我們所瞻仰的信仰奧跡化為畫像,它的要點是要表達教會的信仰。它將救恩奧跡超性、奧秘和無限的一面用平面的方法表達出來。因此,聖像畫並不寫實,並充滿著末世的息彩。畫像中耶穌和其他聖人面貌的輪廓多不合比例,建築物不符合物理的原則,不同時代的事件也可以出現在同一畫像上。這與後期西方教會寫實的宗教藝術形成強烈的對比。

 

    聖像畫的發展在歷史上亦並非一帆風順。公元八世紀時,當時的東羅馬皇帝李奧三世受到了伊斯蘭教和希臘傳統精神主義的影響,頒布諭旨,禁止教會尊崇聖像。自此,一場激烈的爭論便告展開,且很快便席捲整個東方教會,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搗毀聖像運動」。在這次事件中,大馬士革的聖約翰、神學家迪奧多及宗主教尼西福出力很多,他們努力地解釋敬禮聖像畫的真正義意和與偶像祟拜之間的分別。在公元787年的第二屆尼西亞大公會議及843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與會的主教們一致決議「搗毀聖像運動」是異端行為,毀像者的思想與教會的傳統和神學背道而馳。直至現在,東方教會仍在每年四旬期的第一主日舉行「正統信仰凱旋節日」,以慶祝聖像畫所代表著的正統教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