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方濟(法蘭西斯)精神的社會導向
方濟身處的時代
1182年,方濟在意大利亞西西城(Assisi)出生,身於一個商人家庭,父親經營布匹生意,家道富裕。根據初期的傅記描述,年輕的方濟是一個縱情聲色的富二代,生活如同「玩世不恭的吟遊詩人」,跟隨父親學習營商之道,「獻身於營利的事業」,「熱中於圖利」。
商人背景在當時有很高的社會地位。亞西西城在當時身處一個變革的時代。他過去受著封建帝王式的統治,可是,在1184年,亞西西城宣佈獨立並組成自治鎮議會。社會環境有新的轉變,社會階層脫離了封建奴隸制,社會以平民為核心。平民控制生產、買賣、金融及權力,亞西西城的經濟發展依賴商業運作。城市除了有商人及技工,「卑賤者和為人不齒者、貧苦和弱勢者、病患者及癩病者以及街上的乞兒」亦開始在城裏生活,希望透過受聘於商人,工作勞動,賺取生活所需,脫離過去農奴的生活。社會開始慢慢分成兩個階級:maiores及minores。中產商人透過買賣交易的盈餘得到自由。市民身份、城市權利亦透過財富收入來決定。農民及基層的生活受到商人階級操控。
與此同時,教會的權力在當時亦達到高峰。依諾森三世(Innocent III)作為當時的教宗,可以推動十字軍東征,亦可以同時要求各諸侯國君納年捐。教會作為繼承羅馬帝國的光榮及承諾,亦作為當時唯一一個的普世組織,世俗及宗教信仰的權利都集中在神職人員手中,對各項事務均可全面控制。教會人士在社會有一個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方濟,就是身處在這一個變幻的年代,開始其以貧窮人為優先的服侍工作。
方濟的傳記及著作
方濟過去的一生充滿傳奇,傳記在記述他的生平事跡時,少不免會加上很多虛浮的修辭,方濟的形象不免亦會誇張失實。我們要了解方濟的工作,除了透過傳記,更需要閱讀方濟的著作。方濟自小在教區學校學習讀書寫字,接觸過拉丁文及法文。方濟的著作可以分為三類:會規勸誡、書信及祈禱讚頌。
方濟雖然有書寫能力,但更多時他的著作是身邊同儕為其筆錄。方濟的著作不是神學討論,過去有學者認為方濟的作品用字淺白,「簡單而不學無術」。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方濟的作品是其第一身留下的文獻資料,是他生活服事的總結,亦是他與上帝相處時的經歷反映。他的著作內容,讓我們可以進入方濟當時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
方濟實踐福音時的社會面向:
方濟在年青時經歷過糜爛生活後,在一次參軍中,經歷到一次生命上的轉變(conversion),行軍中聽到上帝的呼聲。方濟隨後決定放棄從軍,並拋棄父親的財產,皈依基督,及後更在聖達勉堂(San Damiano)默想時,再一次聽到上帝的呼聲,往後他修建聖堂,創立修會,擁抱貧窮,服侍人群,在群眾中宣講福音。
學者發現在方濟的生活及著作中流露了下列四項思想:與癩病人(弱小)相處、根據福音而活、在教會實踐「悔罪」的群體見證(the formation of a family of penitents within the church)及提倡博愛的兄弟手足情(a universal fraternity) 。在該四項思想裏,他們中間其實亦隱藏了貧窮、環保及和平的社會面向。
不過在我們探討方濟實踐福音的社會面向時,我們亦要先明白方濟對效法基督的了解。方濟的靈修是一種信仰經驗與知識結合的綜合踐行,他的思考是「以基督為中心論」,強調效法基督捨己的愛。他在其著作中引用很多耶穌的話語。如在《會一》第一章裏便引用馬太16:24,19:21,19:29、路加18:22,18:29。方濟亦喜歡用「主禱文」作默想素材,他教導不識字的弟兄,可以用主禱文代替教會的時辰祈禱。方濟認為主禱文不但是一種禱告的方式,更是實踐門徒生命的指引。方濟曾寫主禱文釋義,其中有段註釋,值得細味。主禱文中的:「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方濟這樣解釋:
願我們全心愛著你,常常思念你;全靈愛著你,常常渴望著你;全意愛著你,我們的精力和情感,靈魂和肉體,完全為你的愛情所驅使,而不為其他任何事情所用。願我們愛他人如同愛自己一樣,以我們全部力量,吸引別人熱愛你;愛他人之樂,猶如自己之樂;同情他人之不幸,總不要開罪任何人。
方濟對經文的了解,不只是一種期盼等待,更是一種愛德的經文,推動自己服務人群,在渴想上主時有具體的實踐。
方濟的社會參與,背後其實有著他一套對福音的詮釋。當然,我們要了解方濟實踐福音的社會面向時,亦不能單靠閱讀其著作,同一時間,我們亦要對照他的實踐,方能有更完整地明白他對福音的了解。
現在本文則嘗試將方濟的實踐分為貧窮、環保及和平三個社會面向,分析如下:
貧窮
方濟對貧窮的了解有別於當時的隱修士,他對貧窮的擁抱是源於對上主的愛。方濟認為世上一切的世造物都是美的,不論人或物。他認為若然否認受造物的美,便是對創造世界的主感到不敬。方濟對「離開世俗」的了解,亦不是指身體性或倫理性,而是社會性。方濟從前是一個執跨弟子,他現在甘願放棄自己的中產生活,離開一個統治與支配的階級,悔改回轉,成為「小弟兄」,與貧窮人相處。方濟在其《遺囑》開首,便寫下了他面對貧窮人的心境:
主賞了我方濟弟兄這樣開始做補償的恩典:當我生活在罪惡中時,看到了癩病人,為我來說是一件十分厭惡的事情;但主親自將我領到他們中間,而我就慈愛地照顧他們。在離開他們的時侯,以前對我好是可憎恨的,此刻對我的身心都成了甘美的。
對方濟來說,去服事那些受苦難的人們,就是默想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學習基督的憐憫。在《會規二》四至六章中,他更明文指出依附貧窮,是為了主耶穌基督的原故。選擇貧窮,意味自己一無所有,不用防範他人;選擇貧窮,意味自己沒有地位特權,不用持守立場;選擇貧窮,意味自己可以放膽無畏,在任何人面前,宣講福音。貧窮,對方濟來說,是跟隨主的起源。
環保
由於方濟認為萬物都是美善,故他亦視萬物為兄弟姊妹,以一種尊敬、愛情的心態對待萬物,將萬物人格化。方濟要人們尊敬大自然,不可傷害牠們。在《薛二》的傳記當中,方濟與水鳥、鷹、蜜蜂、雉雞建立了友誼,在祂們當中發掘至善者的美意。在《小花》的傳記當中,方濟馴服豺狼、野鴿子,使牠們回歸大自然,人與萬物共同生活,沒有說誰操控誰。方濟亦藉向飛鳥講道,除了表達對萬物有一種敬畏之情,亦借飛鳥的生活向弟兄表達把自己交託上主的信心,如同飛鳥一樣。
方濟對生態系統的尊重,除了我們可以在傳記中發掘,在他晚期的作品《萬物讚頌歌》中亦表明出來。他讚頌太陽、月亮、風、水、火及大地,除了稱呼他們為兄弟姊妹外,亦感謝他們的貢獻。方濟看大自然既不是一種操控支配的態度,亦不是一種對大自然的崇拜。他讚頌大自然是讚頌創造大自然背後的那一位上主。方濟認為大自然反映了上主的創造,亦呈現了上主的不同面貌。故他把自己置於萬物之中,不站在牠們之上,只用弟兄友愛的關係與牠們共融生活。
和平
方濟每一次在人群中講道時,都會說「願主賜你平安(和平)」。和平,在方濟心中,是一個具體且深入人心的問題。方濟從上主中肯定每一個人的價值,故在他的生活中,不斷實踐締造和平的責任。在西耶納時,方濟發現該城的人互相打鬥,有人受傷,結果他走入城裏,向人講道,希望他們停止爭執。在柏路佳,方濟向好戰的軍人說:「你們理應對近鄰更加和善,對天主更加知恩;不幸,你們卻忘恩負義,以武器攻擊,殺害並蹂躪你們的近鄰」。在亞西西,方濟透過作品《萬物讚頌歌》的第十及十一段,將和好的訊息帶給正在發生衝突的主教及市長,期望他們復和。方濟更在十字軍東征期間,選擇了與主流教會不同的方式與回教徒相處:赤手空拳走入他們,講述福音。方濟更在《會一》十六章中,提出兩個面對教外地區的精神態度:
一)不要與人爭吵及辯論,並承認自己是基督徒。
二) 當看清楚是主的旨意時,才向他們宣講上主話語。
方濟不以自身的標準來操控他人,亦不會與人妥協。他期望人與人之間看待和平不是彼此降服,而是彼此尊重。方濟在與弟兄相處當中,要求弟兄「心內存有和平。任何人不可因你們而激怒生氣,或因你們而跌倒犯罪。反之,人們應當因你們而取得和平,因你們而變得善良,並因你們柔和而和睦相處」。方濟眼中的和平,不單是人與人之間,亦存在於群體與群體之間。
方濟:給今天社會的訊息 ?
方濟在中世紀故然不是一個神學家,是一個實踐家,並自稱為「小弟兄」。但他對跟隨耶穌基督的信仰核心仍然在挑戰我們今天的社會。當我們今天重讀方濟的歷史時,我們不難發現今天我們的香港與當時的亞西西城同樣面對很多的社會問題,無論是環境保育、貧富懸殊或中港矛盾等,這些都是社會的難題。信徒在思考這些社會議題時,亦不能單從社會科學、公共管理等的角度去思考。方濟對貧窮、環保及和平的實踐均是沿於他對主耶穌基督的跟隨。故今天信徒或教會去思考社會議題時,我們應該同樣嘗試用方濟的思考方法,則從效法主耶穌的視角作為回應社會議題的起點;或是了解到效法主耶穌亦不只是是一件個人靈性上的事,跟隨主也有其社會導向。
方濟對今天的貢獻亦不單只限於貧窮、環保及和平。他在合一運動、與女性(佳籣)相處及生死等課題上,在當時亦有與別不同的思考及實踐。但願今天我們新教徒可以繼續向歷代信徒效法,從他們的經歷中得到啟示,回應今天時代的挑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