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說明:
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 (或稱靈修學、神修學等)是神學科目之一,其目標是幫助人如何修持身心,以到達天地人合一的終極圓滿。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如何使上帝之兒女的生命積極成長發展,而到達與上帝合一的終極圓滿。
(二)靈修神學的主要內容:
雖然不同的作者能在編排和所強調的重點上各自不同,但其主要內容常包括下列三項:
1.
生命的內涵:
首先是依照福音與傳承來深入探討此生命的本質與內涵。但更重要的是「看」基督如何充分彰顯了「父的愛子」的生命,活出了愛子的原本真貌。然後再看使徒們以及歷代對此有豐富經驗的人們,如何在基督內也明顯地活出了上帝兒女的真正面貌。
2.
生命的成長過程:
1)遠自第五、六世紀已將此成長過程分為開始、前進、成長三個階段,或以煉、明、合三路來表達。其實保羅也曾用「初生嬰兒、兒童期、成年人─
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來表達此生命的成長。基督自己所講的「種子成長」比喻(發芽、長大、結實)也正是如此。所以名稱、分法能因時空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但成長的實質內涵常是一樣:首先是解除、擺脫、淨化有害於成長的各種困擾、阻礙、污染;進而使日漸潔淨明亮的身心,深入地與基督契合而打成一片;最後在聖愛之神內到達與天父合一共融的終極圓滿。
2)現代心理學為此成長與淨化,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和許多可行有效的具體方法。比如針對靈修上的初期淨化,心理學指出各種幼稚、不成熟的家庭背景、形成經過、以及在生活中如何不斷地惡性循環,會對心靈的修持與淨化有很大的幫助。從正面來說,心理成熟的踏實、穩定、接納、創造、坦蕩、達觀等特徵與優長,和靈修成長中(明路上)的誠樸專一,謙卑信賴,心靈明辨等恩寵與德能,正好相得益彰。一般來說,人果能修持身心到如此純潔和諧的境況,就可以在萬事萬物中「看」到天主的臨在,並欣然與之合一共融。
3.
幫助成長的方法:
1)靈修神學一般都會首先指出聖事禮儀的聖化功能,尤其是感恩聖祭與和好聖事,使靈性生命能藉此而與基督密切契合,獲得聖化。
2)再者就是虔誠閱讀聖經和熱心祈禱,使上帝的「生命之言」逐漸滲透信徒的生活,在信徒們身上日益呈現出上帝兒女的真正容貌。在教會的悠久傳承中,許多聖徒都在祈禱方面給教會留下了寶貴的參考資料。因此閱讀聖書和接受靈修輔導,也是教會一脈相傳的有效方法。
3)此外在不同時代裡,教會中常有一些敬禮和「運動」在幫助靈修生活的成長,每人應以「明辨」之心善加選擇取用。比如基督活力、神恩復興、普世博愛、新慕道團等運動,都應因地制宜,「幫助多少就用多少。」
(三)靈修神學的歷史發展與本位化:
靈修神學的歷史發展:
1)教會初期的一切著作,可說都是針對信仰與靈修生活。一直到十八世紀,靈修神學才逐漸成為神學中的一個專門科目。由於特利騰大公會議(1545-1563)的革新努力,再加上當時文藝復興的影響,教會神學也因此而有了整體的調整,更詳確地分為不同科目。這時期的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1582)、聖十字若望(John of the
Cross, 1542-1591)、聖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 1491-1556)等人,對教會靈修生活的革新有很大貢獻,他們的著述對未來靈修神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一直到今天。
2)十七世紀有很多「神秘神學」著作問世,但內容是講論整個的靈修生活。1655年斗包歇爾斯基(Chr. Dobrosielski, 1605/28?-1676)出版《克修與神秘神學綱要》;十八世紀出現克修神學與神秘神學互分為二,其理由是:克修部分是人力所可達成的境界,神秘階段則完全是天主的特殊恩寵,人只能接受,無法主動獲得(如灌注默觀、神秘結合等)。此一分法在教會靈修神學方面,引起了長久的爭論,一直到本世紀中可說才告結束。
3)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後的靈修學者更集中心力來強化、加深「天人相通」的體驗,並因此而增進團體人際間的交流共融,不再去過問這些「玄理妙論」了。
靈修神學與本位化:在教會本位化的努力中,靈修神學自然也不例外。四十年代馬駿聲(E.
Zsamar, 1904-1974)著的《神修學》,是第一部以中文引介西方神修學的完整著作。至於真正本位化的努力,其初果是《中國靈修芻議》(1978),這是張春申神父(1929- )和聖功會修女共同努力的成果。李純娟修女(1941- )的《吉光片羽》所提出的幾個基本觀念,很有「挑戰性」,值得國內靈修界以及神學界的留心深思,以逐漸走向深度的本位化。其他如成世光主教(1915- )的《天人之際》等,以及《神學論集》中的一些有關靈修本位化的文章,都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